APP下载

以审美化教学,鉴赏和创造诗歌美
——以《黄昏的语言》的教学为例

2018-11-30江苏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周丽君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江苏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 周丽君 尤 吉

一、背景

美育指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文明素质的教育。“九五”规划“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明确将学科课程的审美化研究作为研究重点。美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明素质而精心设置的相关教学内容,往往对教学活动提出较高的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审美转化。本文以《黄昏的语言》的教学为例,进一步阐释审美化教学的一些关键性操作要领。

二、案例呈现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审美的含义,能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含蓄之美。

2.能运用画面、色彩、声音、情绪这些语言去表现黄昏。

3.强化比喻、博喻等修辞知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审美目标

1.同学们,黄昏每一天如期而至,你经历过怎样有趣的黄昏?(学生交流)

2.同学们的回答富有诗意,解释了“审美”这个词的意思。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哪怕只有一瞬间的美。

3.古代女诗人李清照在黄昏做什么?请读并交流:(出示ppt)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诗人的悲伤、难过、孤独、忧郁这样的情绪是通过哪些关键词捕捉到的?(生交流:把酒黄昏后,人比黄花瘦,帘卷西风等)

5.我们初读一首诗,或许不能一下子了解整首诗确切的意思。但能从诗中对景色、动作的描写中,捕捉到最独特的人的感受。黄昏是一个独特的美妙时刻,我们该如何记录呢?

(二)审美欣赏

1.黄昏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这些画面有时很大很大,有时很小很小。诗人把特殊的情感、特定的情绪带入了这特定的时刻。以下四句诗都表现了黄昏的一种画面。请生读,并交流感受。(出示ppt)

(1)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朦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清秀:浮云尽逐黄昏去,楼角新蟾挂玉钩。

(4)苍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对于黄昏的描写,很多诗歌的情绪都不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李雨宸同学的《欢快的日落》这首诗中(出示这首诗),却是欢快活泼的,作者通过哪些事物的描写来激活这种情绪?

首先,学生交流后发现,在这首诗中,作者用瓢虫、树上的果子、孩子等意象组成了一幅画面,表现了孩子放学后很开心,很轻松的样子;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孩子的眼眸里,闪烁着即将到来的星辰的微光。”并提问:星星还没有出来,为什么这个孩子的眼睛里好像已经看到星星的微光了?生交流后发现,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星星来说孩子眼睛的明亮,表现孩子的开心;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还是修辞的运用,都是用一些精致的语言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更具体、更深刻些。这就是诗歌的含蓄之美。

(三)审美表现

1.黄昏是一个美好的时刻,画面里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事物。(生交流)

(1)路灯一盏一盏地亮起。

(2)天边绚丽的晚霞,变化万千。

(3)晚风伴着夕阳的余温,吹过我们的脸庞。

(4)树叶上闪着淡淡光芒,那是太阳最后的身影。

(5)车子的鸣叫声,厨房里忙碌的声音,鸟儿振动翅膀归巢的声响。

……

2.生活中的每样事物都在感受着这个黄昏,而黄昏中的人在做什么呢?(生交流)

(1)骑着电瓶车回家的人们,帽子围巾包裹住他的脸,只有眼睛能看见晚霞。

(2)沿街店铺渐渐亮起了灯,不知道是天上的星星更亮,还是万家灯火更亮。

(3)背着考卷的孩子磨磨蹭蹭地走着,仿佛晚一点回家,就可以晚一点挨骂。

(4)陪伴学生补课的教师们。

……

3.属于你的黄昏一定是与众不同,只有特别的事,特别的情绪,黄昏才能和你产生共鸣。教师读两篇学生例文《黄昏》,学生分组讨论其写法的巧妙之处。

对例文《黄昏》(一),小组总结:这首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博喻,将和黄昏有关的事物放在一个很大的语言体系里面。黄昏在这里指什么?(孩子)口红、长裙、纱巾又指什么?(色彩)海水又指什么?(镜子)在博大的隐喻里,可以看到很美的女孩,用妈妈的东西把自己打扮起来,淘气,把裙子、纱巾、口红都扔掉了,用一连串的比喻写黑暗的来临,把诗歌写得很俏皮。

对例文《黄昏》(二),小组总结:在这首诗中,小作者把黄昏当做一个退位的皇帝来写,既有功成名就的绚烂,也有依依不舍的沉重。通过环境、色彩、动作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黄昏时刻的复杂心情。黄昏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小作者把他特殊的情感,特定的情绪带入了这特定的时刻,读来隽永深刻。诗歌蕴含的情绪是饱满的,具体到每一首诗,抒发的情、抒情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需要反复琢磨推敲才能察觉其中的情味。

(四)审美创造

1.黄昏是一个独特的时刻,我们如何来记录它呢?我们可以借用丰富的色彩,色彩可以是灿烂的,也可以是冷清的;可以观察移动的画面;可以倾听多样的声音,是车水马龙,还是海边安静;当然还可以记录微妙的情绪。总之,丰富的肢体动作,正在发生的故事,脑海里浮现的往事,心中充盈的畅想……都可以述之笔下。

2.写一首诗歌,题目为《黄昏的来信》。

要求:

(1)诗歌长度为六到十五行左右。

(2)注意捕捉你所经历的黄昏时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与事物。

(3)找准一个情绪点,在描写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情绪。

(4)把黄昏当做一个人,一个有着生动的个性的人来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现场讲评)

三、案例评析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评析,可以注意到以下几个特点是明显并值得肯定的。

(一)教学目标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黄昏语言》作为小学语文美育课中的一课,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对于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鉴赏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学习方式,又是教学达成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活动过程与学习结果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审美鉴赏的过程,在过程中尝试运用具体的方法(如比喻、博喻、画面、声音等),才能完成有关审美鉴赏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得以训练,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审美鉴赏力逐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切合实际,深入浅出

《黄昏的语言》一课的教学内容注意了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找素材,如诗歌《欢快的落日》引出“顽皮的孩子”的形象,通过练习学生熟悉的事物,七星瓢虫、星辰的微光、树上的果子,借助“顽皮的孩子”这一具体形象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绪。这种将当前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的做法,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容易被学生接受。之后,教师将审美鉴赏方法,自然地融入“顽皮的孩子”的形象分析之中,以直观形象、要点清晰的内容,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又借助两篇学生例文《黄昏》的内容,巧妙地将重点内容进行了巩固和延伸。而检测部分提供色彩、画面、声音、情绪等素材,便于学生实现学习迁移,开展审美创作。

(三)教学方法合理精当,效果明显

本教学案例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即“审美目标—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任务具体,要求明确,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过渡流畅。从具体任务要求看,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基础和前提,后一环节是迁移环节的递进和提升,这就使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流程有机统一,产生“系统功能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的效果。只有充分鉴赏诗歌中的修辞、含蓄之美,揭示和理解其写法,才有可能学以致用,完成能力检测部分安排的学习任务。此外,教学中运用的多媒体课件、板书等直观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审美转化,科学客观

本案例呈现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而不是“满堂灌”,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安排一些活动,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案例反映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比较充分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独立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以审美为转化,以促进发展为取向。无论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是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其目的都在于改进和完善,而非简单区分高低和优劣,从而保证教学的科学合理和客观公正,使得教学评价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管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