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与创新: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初探
2018-11-30朱云霞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朱云霞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户外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起源于西方国家,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以其独特的培训模式——以运动的方式和游戏的形式为基础,注重在趣味性和体验性的参与之中培养参训队员的坚毅品质、团队精神、协调合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训练的具体内容上又能根据不同受训对象进行灵活调整,培训模式、培训领域也渐趋多元,近年来在国内较为流行,很多高校也根据实际需求以及2002年教育部、团中央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指导意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1]不同程度地引入户外拓展训练课程,以激发个人潜能,提升集体意识和综合素质。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特点,文章主要讨论户外拓展课程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下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应该进行怎样的探索。
一 团队项目的开拓与集体意识的重塑
有论者指出:“目前,一些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二是大学生社会能力不足。这两方面的突出问题制约和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寻求问题解决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研究者提出:高校应通过积极开展校园集体活动,促使大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增强集体意识、提升社会能力,成长为全面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2]由于当下基础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家长和老师虽然也会注重个体素质的提高,但过于繁重的课业压力削弱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时间和范围,使得不少学生集体意识较弱。而户外拓展训练,首先强调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特定的项目设定,跟踪学生在参与过程的表现,进行适当引导和激发,对于集体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保留户外拓展训练中较为经典的项目如:团队建设、群龙取水、信任背摔、逃生墙等项目,这类项目的特点是集体参与,每个成员都会经历支持者和承担者的角色,角色互换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承担意识,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团队的力量,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感知到团队的温度和情感,尤其对于新入学不久的大学生来说,可以较为有效地提升班级认同感。
其次,通过规则意识的训练,让学生意识到个体行为对集体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让学生明白集体的目标和利益,是需要每一个个体参与,并且需要通过沟通、协商进行有效地组织与合作,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情绪,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关心集体,顾全大局,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尊重并关爱他人。比如“群龙取水”“生死电网”“齐心协力”这一类的项目,应该明确并严格执行一人“犯规”全部重新开始的规则,在不断推倒重新开始的反复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集体目标是需要每一个个体自我约束,并配合他人共同达到的。从学生这个角度让学生自省、自我约束不犯规,并积极协助团队获得最后的成功,以体验式的参与让学生认清自我和集体的关系,培养理性精神、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将个人认同、团队认同、班级认同和专业认同整合起来,以凝聚群体性认同,这也是集体意识重塑的有效途径。
二 挑战自我与个体潜能的激发
户外拓展训练一方面注重通过体能训练,培养受训队员坚韧的品质与团体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注重受训者通过心理挑战完成自我成长,激发个体潜能,同时也非常注重经验分享与总结,以提高学生对自我、集体的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张祥彪在其研究中认为:“拓展训练课程不仅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最重要的是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培养人的坚强意志,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拓展训练汲取了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领导学、教育学等多门现代学科的理论,并将其融入每个项目和各个环节,在内容设置和训练形式上独树一帜,弥补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缺陷与不足,开辟了素质教育的新领域。”[3]高校户外拓展训练更应该注意其受训队员的特性,关注个体心理变化及性格特征,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对于教师来说,应进行严密的课程设计,关注到受训队员的性别、专业等多个层面的特征,对学生进行跟踪式观察,但不应该过多干预,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群龙取水项目,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个子矮小的、胆小的、较为肥胖的学生处于沉默或观望状态,但经过多次探索最终依靠他们自己的方式获得成功,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度更高,心理上对自我的认知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小组内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都会有进一步的提升。而像信任背摔这样的项目,更多考验的是个体的信任感,以及对背摔恐惧感的战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在以往的训练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因为童年的惊吓或者创伤记忆,处于极度恐惧之中,数次试验均不敢将自己“摔倒”,这时候要进行情绪调控和心理安抚,另一方面要进行鼓励和加油,最后成功背摔的同学在分享时一般都认为挑战了自己,获得极大的成长。因此,我们看到,只要方式得当,学生的潜能可以极大程度的被激发。
此外,通过户外拓展训练激发学生打破思考问题的传统思维模式进行,进行开放性思维及探索性思维训练,也是极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按照试卷测试的形式(并非真正的测试),设置答题陷阱,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乖乖地一步一步做题,这就反映出过往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僵化性思维——急于完成试卷,而忽略了说明和要求,以此让学生分享并反思如何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可能,一些小游戏的设置同样应注重应变能力之外提升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我们曾给一个30多位学生全部是女生的中文班级做拓展训练,在信任背摔、逃生墙项目上就需要做出方案调整,以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尝试为主,适当在方法上引导,在总结与分享的环节提升集体意识与正能量的宣导,并淡化性别刻板印象对这些项目的影响,鼓励女性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信任,打破传统的小女人情结,以女性集体力量的展示和获胜作为基点,同时强调性别平等的重要,以及共同合作建构性别诗学的意义。
三 跨学科整合与教学提升的可能性
就中国高校的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来说,多放在体育课程教学当中,比如国内较早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1998年就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课,而不少研究者也将拓展训练课程认定为“新型体育课程”:“拓展训练课程是指在设定的情景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提高参与者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心理挑战为主要手段,以团队学习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和载体,积极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进而使参与者不断丰富知识、熟练技能、完善人格的一门以体验式学习思想为主导的新型体育课程。”[4]而在实践教学探索中,也有少数高校意识到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在高校当中对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作用,融合管理学、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等打造新形态的跨学科的户外拓展课程,笔者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是国内较早实践这一模式的学校之一,教师队伍以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各专业的专任教学科研型青年教师为主,各教师均有博士学位,同时都是体育项目的爱好者,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心理测评与反馈,设计了“罗森博格自尊量表”“意志力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等,在各项活动之中也较为注意管理学、团队文化建设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恰当性。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更注意注意到专业性的差异,比如采矿、体育等专业户外实践机会较多的学生,和英语、音乐、法学等相对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生,就要进行专业整体特征评估和预判,以在具体实践中,以不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进行心理测评,性格管理等方面的跟踪式调研,寻找提升个体和团体的最佳方式,将经典的团队项目进行专业性转化,发挥学生本身的特色和创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团队建设方面,在团队的队训和队歌层面,引导学生发挥专业特色,比如对传统诗词的改写化用,在每个同学的名字之中取一个字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最佳诗句等等,将专业特色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的团队文化建设体现出专业特色、创新与创意,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之,户外拓展课程进入高校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参与学生的分析、评价和信息反馈,我们看到学生切身体验的真实感受以及通过训练获得的各种成长。而如何将户外拓展课程建设得更好,还需要我们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而跨学科教师团队的建设也是其中较为有价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