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成为课程的主人
——以中班微课程《我爱种植》为例
2018-11-30王雯娴潘香玲
文 王雯娴 潘香玲
微课程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和真实需要,在课程的组织上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可长可短,能体现幼儿整合式的学习。下面就以中班微课程《我爱种植》为例,谈谈我们对微课程的一些思索和探究。
一、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创设班级“教师观察墙”和“孩子问题墙”,为课程的开始埋下伏笔
微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是追随着幼儿的兴趣点开始的,幼儿是课程的主人,课程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点滴,可能是一句话、一个游戏、一个点、一种材料。
一次散步时的谈话激发了幼儿们种植的积极性,想要种植各种各样植物的美好愿望就像种子一样在幼儿们的心里萌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趁机给予幼儿一定表达的机会。我们将幼儿们充满童趣的讨论和语言记录下来,制成了团讨表,并将有意义的观察和问题分别记录在了“教师观察墙”和“孩子问题墙”上。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这些观察和问题很多时候就是课程生成的基石,它帮我们简单又直接地记录了幼儿们的兴趣点,展示了课程实施中幼儿们的好奇点,是我们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导向。观察墙和问题墙的产生恰恰是让我们静下心来观察幼儿、倾听幼儿内心发展需求的一个桥梁,为课程的开始埋下伏笔。
二、追随幼儿的成长过程,教师有效的支持策略是微课程开展的有力保障
微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以幼儿为主的自主游戏学习过程,在实施中教师有效地提供支持策略是幼儿们课程游戏开展的有力保障。一次,幼儿们散步的时候走过蔬菜园,因为担心踩到蔬菜宝宝,幼儿们走起路来都是小心翼翼的。月月说:“老师,我们围个栅栏在里面吧。”尘尘说:“插个牌子在里面吧。”涵涵说:“画上图画,就知道种什么了”。《指南》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围栅栏前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丰富多样的区域活动,如:美工区“做手提包、串项链”、生活区“系鞋带”、科学区“传声筒”等游戏。通过游戏中的锻炼,在围栅栏、做插牌活动中,幼儿们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发展和锻炼。
在幼儿们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幼儿们的观察者,更是幼儿们的合作者、追随者。及时为幼儿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尊重幼儿们的想法和提议。只有这样,教师的有效支持策略才是幼儿们微课程开展的有力保障。
三、追随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课程的实施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提升
在以往的主题活动中因为考虑到安全因素,很多实践活动不敢让幼儿去尝试,但是微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打破固有思维,开始尝试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在探索中,我们试着放手让幼儿去操作,这也是对我们教师的全新挑战。蔬菜长大了,幼儿们提议做美食,种植活动中幼儿们的热情也感染了家长们,延伸出了助教活动“包饺子”“千方百计拔萝卜”“刮莴苣”等游戏,这样的活动既让幼儿们亲近了自然,又增加了锻炼、体验劳动的乐趣,促进了幼儿动作技能、社会生活实践等多方面的发展。在追随幼儿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实施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情感的满足与升华。之后,在采摘蚕豆的活动中,幼儿们又玩出了新高度。锅碗瓢盆都派上了用场,炒菜、焖饭、煮豆,幼儿们自己动手拿材料、搬凳子,大家分工合作,有人摘豆子,有人负责运送,有人来炒烧,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在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追随幼儿的情感体验,以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让他们在课程的实施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在这次微课程的探索实施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到后面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幼儿们也始终积极主动,提出和解决了一个个问题,生成了一个个活动,积累了一个个经验。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一次课程的生成和变化,都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在一次次的经历中获得了成功与发展,也逐步提升了幼儿在微课程中的游戏兴趣。活动中,我们始终以幼儿为主,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幼儿成为课程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