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探索
2018-11-30毛曦赵丹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毛曦 赵丹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一 背景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在教育战线掀起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高潮。随后,教社政[2005]2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下发,这是第一次提出专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方向。
尤其是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发布的十年后,2017年9月,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修订通过并发布了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这两个文件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也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取得了积极进展:辅导员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优化;职业能力内涵标准更加明确;队伍培训和研修力度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感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还存在专业归属不清晰、政策支持平台不系统、职业愿景不明确和职业文化不强等问题与困难[1]。
关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困境,安徽师范大学朱平教授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建立并逐步形成辅导员的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当然并非完全不可行,但涉及有关方面形成共识,需要论证、试点,投入的成本很大,却仍然没有解决辅导员任务繁重、责任和压力过大、管理和教育难以兼顾的问题[2]。
二 “盘活存量”举措
习总书记说过:改革进入深水区,啃得都是硬骨头。高校应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 的决心,敢于直面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问题,把改革进行到底。所谓“盘活存量”,指的是在现有的辅导员政策的基础上,从辅导员队伍内部资源做文章、下功夫,可以按照“单独序列,纵向分级,横向分块”来“盘活”,进而不断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1 在职务职级上,实施辅导员单独序列,留住辅导员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实际工作中,部分地方或高校为辅导员提供了行政管理发展和教师发展两条通道,即落实教育部第43号令中: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看起来“很美”,大多仅停留在纸面上。辅导员在行政管理岗位的发展并没考虑其工作繁重的特殊性,并没有相应的导向政策,即使有,也难以在现实中体现;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工作精力都用在学生事务性工作上,对教学、科研投入时间受限,因此,这两条路对辅导员个人,以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而言,并没有达到“人无我有”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造成了“我有人精”的差距。
是否有第三条路呢?答案是肯定的。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要求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职业领域,从业者要树立不同于其他职能岗位,提现辅导员职责和使命的职业意识[3]。着眼点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突出辅导员单独序列职务与职级管理,形成辅导员岗位的单独职级,从高到低设立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和科员级。正处级辅导员一般工作12年以上,要参加国家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或荣获国家级优秀辅导员称号,再或者荣获国家级辅导员相关工作奖项前三名等,年终考核有1次优秀;副处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8~10年,荣获国家级辅导员相关工作表彰,或参加省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奖,再或者荣获省级辅导员相关工作表彰,年终考核有1次优秀;正科级辅导员一般工作5年左右,所带学生或班级荣获国家级奖项,个人荣获省级辅导员相关工作表彰,或参加校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前三名,再或者荣获市级或校级辅导员标兵等奖项,年终考核有1次优秀;副科级辅导员一般工作2~3年,所带学生或班级荣获省级奖项,个人参加校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或荣获市级或校级辅导员相关奖项,年终考核合格;科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1年左右,所带学生或班级荣获市级或校级奖项,年终考核合格。
辅导员职务职级单独序列,一方面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促进辅导员队伍稳定,让辅导员甘于奉献的同时享受倾斜政策保障,减去其在发展上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形成良性发展态势,使辅导员岗位能留住优秀人才。
2 在职称上,实施纵向分级,吸引辅导员
部分地方和高校出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规定,以此来解决辅导员职称问题。教育部第43号令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文件并没有将辅导员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画等号,实际上两者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角度,直接设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是更为可行的方案。
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辅导员职业等级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高校可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按照工作年限、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学术修养五个方面进行横向分级,即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和辅导员专家。[4]初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2~3年,侧重于负责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了解学生工作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4~5年,具备独立开展院系学生工作的能力,熟悉学生工作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且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8~10年,侧重处理学生工作中的“疑难杂症”,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拥有省级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辅导员专家一般工作15年以上,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拥有国家级课题。
同时,在薪资待遇上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在教师或管理人员相应职称待遇中的采用就高原则,让辅导员岗位成为高校各岗位中的“香馍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 在发展方向上,实施横向分块,规划辅导员
教育部第43号令明确了辅导员的八项职责。高校可以以此进行横向分块,分别设立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模块、党团和班级建设模块、学风建设模块、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模块、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模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块、校园危机事件应对模块和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模块等七大模块。每个模块,即是辅导员工作的研究方向,让每一位辅导员结合专业背景和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借鉴学科建设中设立课程教研室的经验做法,成立各模块教研室,整合校内外资源,为辅导员提供研究平台,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奠定基础。
制定模块课程化培养方案,逐步规范辅导员队伍培养,最终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培养体系。比如,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模块课程可以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模块教研室辅导员根据各自解读,在教研室内部开展讨论研究,形成系列讲座提纲,分工协作,面向全体辅导员、全校师生开展宣讲活动,不仅丰富完善了辅导员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水平,也加强了师生的政治素养,发挥了价值引领的实效,实现了教学相长。以此开展辅导员队伍常态化培养,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辅导员培养的长效机制。
要进一步发挥各模块教研室的研究、引领、指导、服务职能。研究要以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作为切入点,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引领和指导学生工作,实现有效连接、有的放矢。也就是说,研究要从学生中来,研究成果要实践于学生中去。仅有如此,才不会造成“为研究而研究,为探索而探索”的不良情况发生,不会造成研究与实践的脱节。
每个模块教研室要对辅导员高级和中级职称限定数量,从制度设计上打造“金字塔”形的队伍,形成辅导员研究队伍的梯度,整合调配资源。与此同时,某个模块教研室的成员不可局限于某一个学院,要打破院系辅导员行政划分的“篱笆墙”,实现辅导员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实现研究资源的队伍共享,使其成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港湾。单独序列,是辅导员通往职业化的前提;纵向分级,是辅导员专业的必经之路;横向分块,是对辅导员发展的规划。三者之间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都是基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而言的,对此不能简单理解为辅导员个人专业化、职业化,应该是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融培养和发展为一体的“盘活”方案。
总之,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5]。”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投身于“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的目标绝不是单一的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而是以“双一流”为着力点,培养一流学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就“双一流”而发展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只会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一流的学生培养需要以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作为基石,才能真正使辅导员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