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习以为常的背后
2018-11-30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唐海燕
文 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 唐海燕
近期,在走访幼儿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很多教育现象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仔细品味之下却咀嚼出了别样的味道。
某园大班角色游戏“点心屋”中,使用的点心材料形象逼真,足可以以假乱真,但却是成品材料。事后得知,这个游戏材料是本班老师和家长在孩子们小班时共同制作的,两年多来一直在用。直接提供成品材料固然是省力了,却剥夺了孩子们自主创作的机会。而且两年多来一直使用同一个教具,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的变化和需求。
某园三楼长廊是大班孩子的生活馆,我们去参观的那天,孩子们正在生活馆里热火朝天地忙活着:有的在榨火龙果汁,有的在用香蕉和黄瓜做水果拼盘,孩子们忙得很开心。但仔细观察后却发现,孩子们将火龙果汁弄得到处都是,将切好的黄瓜和香蕉乱堆。显然,孩子们对于这个区域的操作并不熟练。跟老师交流后才得知,只有幼儿园来人参观时才安排孩子来这个生活馆。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就这样被闲置了,既忽视了孩子们的需求,也浪费了资源,岂不可惜!
很多农村幼儿园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开展各类游戏活动,但是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例如,我们参观的一个幼儿园以编草席的课程见长。我们参观时,中班的孩子正好在编草席,看到孩子编织的动作如此娴熟,我忍不住和他们进行了交流:“你们是哪个班的宝宝?你们可真能干,编出来的草席也很漂亮哟!”“我们是大(二)班的,今天老师让我们到中班这儿来玩的。”原来,中班的孩子还不太会编草席,因此老师安排了大班的孩子编草席让大家观摩。这种为了应付参观而以大充小,还让孩子参与其中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江苏地区课程游戏化建设已有多年,上面的这些现象却仍然存在,令人唏嘘。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到底还有多少我们不了解的真相,我们不得而知。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要在各类活动中充分体现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鸿沟,老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的落差依然很大,一些固有的习惯依然影响着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
在某些教师眼中,儿童仅仅是教育活动中的“道具”而已,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孩子就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而不是从孩子们的需要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多一线教师缺乏研究意识,看不到儿童发展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很少为儿童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更关注不到孩子们的学习模式,因而才会出现将游戏材料从小班带到大班的现象。在他们眼里,孩子们只要有东西玩就行了,至于能否在玩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不是他们关心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不是为了要去批判哪个人、哪个幼儿园,而是希望老师们通过这些现象看到自身的不足,引发更多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去改变。因为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才可以让教师改变这些行为,进而探索出更具智慧性的教学方法,让科学的教育理念惠及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