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探索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实践案例
2018-11-30王雪强
□ 王雪强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地处八百里太行山南端,被誉为山西东南之门户,中州平原后花园。近年来,陵川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义务教育作为 “重中之重”,不断强化政府行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县政府将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列入本年度 “十件实事”中,经过近一年的创建工作,高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
一、高段标准、高位分数,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国检”验收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达标情况
经过省级督导评估,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包括校舍建设、装备配置、信息技术、办学规模、队伍建设、生活设施、管理质量、校园文化8项一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简称 “8.23”指标),均达到省定标准。普通教室的照明符合国家设计标准,黑板符合材料规格规范。专任教师办公室达到每师一桌一椅一柜一机。校容校貌均达到省定基本标准。教学点均达到办学条件基本标准。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经过省级督导评估,县域内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584,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529,均达到评估要求。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努力程度,包括发展规划、保障机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办学、教育教学水平6项一级指标30项三级指标 (简称“6.30”指标),省级督导评估得分为99.4分,位居山西省第二名。
(三)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
今年5月份,我县委托山西社民满意度测评中心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满意度测评,经过公众满意度调查,公众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满意度为94.48%,各项指标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
二、突出重点,创新发展,走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路
(一)加强统筹规划,压实工作责任
积极履行主体责任,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待遇落实上优先向教育倾斜,在全县树立起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鲜明导向。“十三五”之初,面对教育工作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状况,我县重新确立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重点任务,突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主题,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性文件,提出了 “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布局、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了 “横向协调到边、纵向落实到底、全程督查到位”的责任体系和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推进格局。
(二)注重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我县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渐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着力完善农村学校的办学功能。以实施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为契机,投资6500万元,为所有乡镇中学和部分农村寄宿制小学新建了一批教学楼、公寓楼和餐厅,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投资1650万元,为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完善了教学设施设备。特别是我县 “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以来,坚持 “科学谋划、上下联动、集中投入、强力推进”的工作思路,按照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要求,围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目标,促进学校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
(三)关注教师建设,优化师资配备
充足、优质的校长、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我县以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不断创新 “三支队伍”管理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教师引进、培养工作力度,持续优化教师专业结构,有效加强了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四)落实普惠政策,力促教育公平
近年来,我县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整合部门资金,精准识别对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每年30%的新生享受普惠助学政策。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 “两免一补”政策,大力实施全县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工程,每年投入26万元,保证每名学生每天能吃到一颗鸡蛋。对东部初中学校撤并后到县城就读的初中生实行交通补贴政策,每年补贴资金13万元。同时,严格执行 “以流动地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规定,保证了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子女都能够顺利接受义务教育。对家庭贫困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少年儿童,实施了关爱工程,近三年共为义务教育阶段5771名家庭贫困学生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689.35万元,实现了“应助尽助”的资助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确保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因病上不起学。
(五)规范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
始终坚持 “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规范科学的现代中小学制度,严格保障小学升初中按照 “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进行,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未出现超额现象。严格执行 “十二条规定”,严格规范从教行为,严格规范收费行为,严格规范课程设置,严格统一作息时间,严格规范学生作业量,严格管理教辅资料征订、严禁中小学校占用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强化体育、音乐、美术等薄弱学科建设,积极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和体育艺术“2+1”活动。坚持 “小学养习惯、初中打基础、高中出成果”的分层管理思路,围绕 “核心素养”教育,制定了教育质量考核办法,注重教学改革、读写活动开展、体质健康检测、特色展示等教学工作的量化考核,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努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发展方向。制定了各学段的质量考核办法,小学取消小考,淡化分数,着重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体质健康测试、“体艺2+1”等工作。评价体系中抽考成绩占总成绩的40%,重点工作内容占60%,确保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引导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改新理念。我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在全县推广 “学案式”教学模式的课改理念,采用行政推动的手段,采取片区教研、团体赛、送教下乡、优质课评选等方式,推动我县课改工作纵深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三、加强完善,强化落实,不断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成效
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现代化教育设施投入力度,提高现代化办学水平。当前,我县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但对教育的投入不仅不会减,还将依法不断增加。切实落实“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要求,加强义务教育资金的统筹,逐步抬高 “底线”,加快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短板。
二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竞争力。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不断挖掘学校的 “教育活力、教育魅力、教育生命力”,努力提升办学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以课程改革带动课堂改革、学校机构和管理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三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师资均衡为重点。推动小学高段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普通高中向县城集中;合理配备学科教师,不断优化教师结构,进一步健全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完善各项激励机制。以“一创两争”(创名校、争当名校长、争当名教师)为抓手,建立完善校长队伍的选拔、任用和培训机制。稳步推进 “县管校聘”“城乡帮扶”“城乡教育一体化”等改革,促进教师合理交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计划,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高端视点
2018年9月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秋季开学典礼讲话中强调,新时代教育系统干部应具备八种素质:
一要有历史眼光。善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汲取经验、把握规律、认清趋势,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思考来研究教育问题、制定教育政策。
二要有国际视野。要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理性评价中国教育对当今世界教育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大格局中找准中国教育的方位,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信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现代化之路。
三要会战略思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善于从全局视角谋划问题、从长远眼光思考问题、从整体思路上把握问题。保持战略定力,推动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舞台上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强的影响力。
四要会战术设计。学会把战略思考转变为具体的工作方法,做到观变、查变、应变。
五要做理论总结。深入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特色和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我们选择的独特道路、面临的独特问题,形成推动我国教育不断前进的规律性认识。
六要有专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我们必须以专业精神来做好教育工作。
七要有群众观点。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全部工作之中。善于做群众工作,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八要有政治意识。真正践行 “两个维护”,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陈宝生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