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视野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探究*
2018-11-30何丽芳
□ 何丽芳
一、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城乡教师流动的失衡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城乡教师的均衡发展及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
(一)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师资力量在城乡间、校际间存在差异悬殊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全面、健康、均衡的发展。解决校际师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对促进校际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合理的教师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多维度的,但目前教师的流动趋向是更多呈现为一种逆向的、单向的流动。其二,从教师流动态势分析,教师流动在地域上,主要是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在校际间主要是从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流动,从普通校向示范校、从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其子女受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目前,农村学校在办学硬件设施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与县城学校差距不大,主要是软件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差距。师资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三,从教师流动的方式分析:一方面,农村教师通过选拔从农村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城区学校将业绩考核排名靠后的教师通过 “末位淘汰”流动到农村学校。为了改变教师资源呈现农村向城区、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的向上流动状态,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师流动政策,促进教师区域合理流动,力求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配置动态均衡。
(二)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原因分析
导致教师流动失衡的原因固然很多,究其根本,笔者认为主要是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流动的全国性法规不健全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教师资源由政府完全配置转向学校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批的教师由农村转向城区,由普通学校向重点学校自发性转移。在这些流动者中,优秀教师占了很大比例。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城区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大多是属于宣传和鼓励性的,不是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2.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区和农村居民在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上具有明显的差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有的教师分配制度逐渐被打破,教师资源呈现出农村向城区、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的向上流动状态。
3.教师的职业认知
教师个人的职业认知水平,影响着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教师虽然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但大多数教师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人往高处走”的心理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强烈愿望和动机。教师选择流动,一般取决于流动后的个体利益获得程度,或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导致教师资源大量从农村学校流向城区学校。
4.学校管理方面的漏洞
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领导缺乏人才意识,没有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缺乏民主,方式机械、呆板,教师面对缺乏科学依据和方法的评价标准,会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难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他们会更加努力谋求进入更好的学校,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获得自我满足与价值实现。
二、均衡视野下创新城乡教师流动机制
城乡教师流动失衡,导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日益突出,农村学校管理与发展困难加大。而农村优秀教师的不断流失,严重挫伤了农村学校培养优秀教师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城乡教师流动失衡,导致农村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受到严重挑战,城区学生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带来的好处,而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村学生却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缓解农村学校人才流失、人才匮乏的困境,协调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学校中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制度,成立城乡学校间教师的交流组织,来实现城乡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具体而言,建立城乡间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关于教师流动机制的政策
教师流动机制成功推进与实施,最根本的是需要有完善的制度。要构建一套由政府主导的、行之有效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师流动失衡状况,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际上一些国家在教师流动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其中一些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很值得我国借鉴。如日本的教师流动措施非常完善,从应参加流动的教师人选、流动教师比例的确定、教师流动的地域选择、流动教师的待遇保障等方面,都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保障。正因如此,日本通过教师流动制度的建设,达到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目的,从而保证了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水平的基本均衡,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产生教育不公平的制度原因之一。在教育管理、教育投入、师资统筹等方面的差别,造成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教育系统,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构建均衡动态的城乡良性互动、互相融合的教育体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之间互相支持。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义在于:实现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一体化,实现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之间教师的互动和交流,给予城乡教师均等的进修和培训机会、待遇以及社会保障。树立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概念,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互相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以谋求城乡教育的融合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要素的合理流动。
(三)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1.建立城乡教师交流的合作组织,为教师交流搭建公共平台
城乡教师的交流活动需要以一定的合作组织作为支撑。合作组织就像是一个 “公共空间”,为城乡教师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和基础。在城区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交流合作组织,一种供双方交流、沟通、讨论、共享的公共空间,那么无疑将非常有利于乡村教师向城区优秀教师学习,也将非常有利于城区教育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理念向农村学校传播,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另外,有不少城区教师对农村教育保持着一种淳朴的情怀,想要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城乡教师的交流合作组织或公共空间也能为这些城市教师提供桥梁、沟通、服务,为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乡村学校之间搭建起交往的平台,使得城区优秀教师能够实现支援乡村教育的梦想,同时也能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2.建立 “支教”与 “跟班任教”的互动机制,实现城乡教师双向流动
“支教”是当前城乡教师交流的重要方式。这是一种扶助式的任教活动,可在短时期内解决农村优质师资短缺等问题,给农村学校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及注入 “新鲜血液”,但却无力解决农村学校在教师资源方面内源性匮乏的问题。因此,要想提升城乡教师交流的效果,需要建立城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即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 “支教”和农村教师去城区学校 “跟班任教”相结合。在这一制度指导下,城乡教师才能实现良性的交流互动,城乡教师的流动将由以往单纯的 “输血”模式,改变为农村学校内部的 “造血”模式,切实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四)携手联动教研,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采取 “以教代培、以研代培”形式培养种子教师。即组织农村年轻教师深入城区学校研修,在教研活动和班级管理等方面接受锻炼,使农村年轻教师得到磨砺和洗礼。实施 “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实现城乡学校现场互动交流及城乡学校间教研互动对接。如举办多场次的 “联谊教研”活动,城乡教师同地上课,面对面研讨、交流,互相提升,形成城乡教研共同体,让城乡教师双方平等对话、互利共赢、共同成长。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库,引领教学理念。依托网络平台,充分借鉴外部优质资源,并自主开发和挖掘城乡优质教学资源。城乡联动教研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讲课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课后习题等,均收录到教学资源库中。
三、结束语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设,一方面需要政策上出台诸多创新举措,另一方面更需要对教师流动机制自身进行不断改进,对流动后的教师进行各项跟踪调查。毕竟流动的主体是教师,要特别关注教师的发展需要、价值追求,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诚然,均衡视野下的教师流动亦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首先,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必然会对相关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从而导致教师流动制度在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困难。如流动教师的交通问题、住宿问题,交流时间问题,等等。其次,流动比例过大,给城乡学校管理带来较大难度。第三,教师流动对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传承等方面,带来的问题亦不容忽视。然而,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是近年来全社会的普遍呼声。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管理、资金等各个方面的配合,需要准确把握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唯有如此,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