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有智慧的教师
2018-11-30
一次深夜备课,在备到学情分析环节时,似乎有些迷茫,总觉得很多教师在学情分析时,远离了“学生立场”,而多半是从教师自己的角度来进行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觉得自己已为学生尽心尽职了,并为此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可并不被学生认可,甚至有的学生还对自己产生对立情绪,这抑或是作为教师最让自己心痛的事了。这种现象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近日,拜读了英国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著作中写道: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中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这就是“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可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可却仍然缺乏智慧。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教师不缺知识,缺的是智慧。何谓智慧?从哲学家的思想中,我至少得到两点启发:一方面,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另一方面,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真正的智慧之人,都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
再来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师高高居于主导者地位,常常自以为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可一旦尝试了,却往往事倍功半,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没能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实际心理需求。教学原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告诫我们,教学的效果并不是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来表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行为才能体现出来。当教师有了一颗对教育的热情之心,有了一份对学生的喜欢之情,这只是让教育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但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用这颗心,用这份情,去探索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学生愿意聆听的语言,学生喜欢接纳的方法。倘若教师能以自己健康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能以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去吸引学生,能以自己虔诚相待的热情去拥抱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喜欢上教师,喜欢上教师所教的课,进而喜欢上学习,喜欢上学校,才能引发学生快乐地度过学习时光,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达到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的终极目标。
其实,当教师喊出了“我们付出了,我们努力了,我们也喜欢学生,我们也热爱教育这个职业……”时,这只是教师自己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并不能真正说明教师理解了教育的真谛。因为,教师喜欢学生,还不能代表着教育的成功;让学生喜欢上教师,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学生喜欢教师的课堂,喜欢教师的教学方式,喜欢和教师共同探讨人生,遇到问题愿意主动地向教师寻求帮助,这才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成功境界。可见,课堂虽说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但在课堂上,教师更需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想,学生现在最想的是什么?换位思考了,才能知道学生心中的所思所考,然后顺着学生的思想去设计教学,课堂效益才能得到质的提升。如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发现有学生不认真听讲时,教师大可不必立刻严厉呵斥,而需要用善意的方式提醒他们。不过到了课后,教师就一定要自觉地进行反省:是不是某个教学环节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不是由于基础差的学生没能听懂?是不是学生心里面有什么心事?……然后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积极地钻研教材,改进教学设计;耐心辅导后进学生;及时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解开学生的心结。须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喜欢的,才是教学需要的!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叮嘱过教师:“教育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只有循着孩子的思路,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特有想法,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成效。”这或许就是“教育呼唤有智慧的教师”的源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