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交流 演绎精彩数学
2018-11-30江苏省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 刘 烨
外出听课总能看到城里的孩子一个个能说会道,发言条理清晰,甚是精彩。不禁感叹自己班上的孩子为何不会表达,不敢表达,不知道如何交流。我开始反思自己,似乎没有在数学课上注重培养他们课堂交流的能力,我们的数学课过多关注了师生对话,而常常忽略了学生间的课堂交流。学生的交流常常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旁观”现象:在小组活动交流中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他们默默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听别人发表意见,自己却不参与活动,就像一个旁观者。
“功利”现象: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他们会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他们这种行为常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抢着发言,特别会表现自己,可是一旦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便东张西望,别人的发言也不再倾听。
“遗忘”现象:有时,教师的问题一出口,学生马上急不可耐地举手,站起来,却忘了自己要说什么,或者一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课堂缺少思维碰撞的火花,不能凸显数学课的魅力,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没有提高,久而久之,学生也不会表达交流。在学习新课标和听课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我以为,课堂交流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不是机械重复别人的发言。课堂交流,学生不仅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还要有学生之间的对话,分享自己不同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最终学生要理解知识。学生在生生之间的交流中,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闪耀智慧的光芒。如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值得我深思。
一、营造轻松氛围,彰显数学的活力
有效的课堂交流需要轻松的氛围,只有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激发积极交流的兴趣,才能彰显数学的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双眼看着老师,想举手但是又不敢举手。其实他们已有答案,但又怕说错了,不是被老师批评,也会被同学笑话,担心成为很多学生参与交流的绊脚石。我们老师这时要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们表明不批评他们,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误,那并不值得难为情,因为错误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成果。消除了顾虑之后,学生自然会充满信心地主动参与课堂交流。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榜样学生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班中的标杆。在课堂交流中,我们教师要及时地对积极参与交流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能让其他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发思维的碰撞
数学教学过程中,用什么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如何实现多向交流并提高交流的效果?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问题是数学交流的逻辑起点,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缺少足够的思维空间或不适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就可能使数学交流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数学交流,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课堂提问在课堂交流中是非常普遍的形式,无论是组织学生探究新知识,还是讲解一道习题,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旋转与平移”中,我们在出示图后,请学生数数图形平移了几格。
生1:我认为平移5格。(上台演示自己的数法)
生2:我认为平移9格。(也将自己的数法演示给同学看)
生3:我认为平移13格。(演示数法)
(2)特殊性,“企业单位有其他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相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等组织,企业的运行机制有其独特性,此外,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企业文书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规则为行业标准非强制性,能在普遍层面上发挥指导作用,但对于有其他特殊规定的企业,应允许其发挥“个性”,实现归档文件整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师:到底谁数得是对的呢?让我们平移图形再来数一数。请同学们确定自己的观察点,随着图形的移动仔细数。(教师利用多媒体平移图形,学生跟着数)
生:是9格。
师:大家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是从哪里数到哪里的?
生1:我是从船头数到船尾的。
生3:我是从船尾数到船头的。
生2:我是从船帆数到船帆的。
师:想一想刚才两位学生为什么没数对?我们在数图形平移几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4:生1是从船头数到船尾,生3是从船尾数到船头,他们两个都没有在同一个观察点上数,所以错了。
生5:数的时候,一定要从一个地方数到平移后的同一个地方。
学生有不同意见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再次交流,而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再次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学生已感受到物体是在做平移的运动,这时候,交流的时机已经到了,教师再让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刚才两位学生为什么没数对?我们在数图形平移几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促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进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观点。
三、适时引导探索,闪耀智慧的光芒
课堂交流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教师的点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交流中通过表达、倾听各自的观点,思维不断碰撞,闪耀智慧的光芒。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大部分的学生都觉得是轴对称图形。我没有立即做出判断,而是把问题给学生,请大家通过动手操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
生1上台演示对折一次,发现不能完全重合,可是他仍然坚持说是轴对称图形,向下面的学生寻求支援。
生2:我来帮你!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再对折就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于是上台演示,部分学生觉得很有道理,纷纷点头)
生3:不对,不能对折两次!第一次对折,不能完全重合,说明这个平行四边形就不是轴对称图形,第二次再对折也没有意义了。
生4:我认为只要把对折后的图形转动一下,这两边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了。
生5:我反对!轴对称图形只能是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不能转动它们。
对!全班恍然大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时我再次问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原来的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只能对折一次,也不能转动。
在这种辩论活动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不同的学生阐述不同的观点时,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在羡慕别人数学课堂精彩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演绎自己精彩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