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巧用“查、议、放”
2018-11-30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敖城中心小学旷冬久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敖城中心小学 旷冬久
为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转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我在教学中巧用“查、议、放”等的教学方法。因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用“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查”即是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作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经济、生产、环境、人际交往的感悟。
“查”还有查找资料之意,即课前或课后让学生带着疑惑去查找相关文献、书籍、网络信息、历史记录等,从而把静态的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方法,使课程教学资源不断延伸、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达到了用教材教学生的目的。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去调查,(1)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举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2)调查地球越来越感到不堪重负。(调查主题:人口数、资源状况、环境状况)(3)调查家乡环境污染问题,并写一份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通过几个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感悟和体验,课后让学生带着“月球、火星或者其他某个星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的问题,去查找有关书籍和搜寻有关网络资料,使课程内容得到延深。
二、巧用议,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议”即有“思考、讨论、明辨”之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感受生活、感悟人生、感受大自然、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教程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师施教的主要内容。当学生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社会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信息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之后,教师应顺水推舟,通过运用“议”(思考、讨论、明辨)这一教学手法,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总教程目标。
“议”是通过“思考、讨论、明辨”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三位一体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省悟的有效过程。“议”的一般步骤是:(1)学生借助调查或查资料信息,掌握的已有知识、情感、体验去思考,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3)教师精彩、精辟、恰如其分适度的点评或点拨。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带给我们什么“一课时,在学生通过预习、调查、查找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抛给了学生以下几个议题:①试想没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②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③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的同时,发现它们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问题,举例说明。④为什么还有人会相信迷信和邪教?其次是主题抛出之后,先是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组织讨论交流的言语,再次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再后是老师点评并附板书(板书:科技是进步,又是双刃剑;要崇尚科技,反对迷信和邪教)
在“议”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议题,开阔思路、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明辨是非,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巧用“放“,放活课堂,留有空间,开阔学生视野
“放“即是教学形式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探讨问题结论的开放。善于钻研教材的教师不难发现品德与社会教程内容的设计它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而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完整、准确体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习中,能从多角度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时,注意到了这个章节的内容较多,教程涵盖了从1839年鸦片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一百多年的中华与外寇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不拘泥于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和远程资源查找从1839年到1945年这段历史期内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故事,课内让学生说一说,并谈谈感想。课后,我让学生通过学习地方教材的形式,讲民族英雄的故事,这样即放活了课堂又适度地拓展的教程的内容。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4课“吸毒一口,落入虎口”这一章节时,我给学生抛出了“三个月的强制戒毒,能使花季少女最终摆脱毒品吗?”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讨问题答案时,进一步了解毒品的危害。
开放性的教学法也有它的适度性,可操作性,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因人而宜、因教材而宜,要设计好精细的教学方案。
[1]杨晶.简单一点,充实一些——谈小学品德“简单”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上),2017(12).
[2]陈璐旖.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J].考试周刊,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