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8-11-30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学校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学校 乔 俊
创新教学是新课程下广大教师时刻关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数学习题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习题、注重思维锻炼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转换教学方式,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认识事物,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我们经常会发现,数学课基本上都是教师在不断地讲,不停地写,黑板擦了一遍又一遍。教师必须要明白的是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既要给学生们讲解知识,又要给学生提供动眼观察、动手练习、动口说话、动脑思考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思考和自由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习题教学课上可以采用先学习、后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例如:由某施工队修建一条公路,已知公路总长度96km,如果队伍每天多修建1km,那么可以提前16天完成建设任务,求建筑队原计划每天修路多少千米?在解决这道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答出来。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对这道题进行分析,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其次,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主动地思考这道题应该从哪着手,如何解答。再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帮助,探讨出正确答案。最后,教师既可以让会做的学生给全班同学讲解,也可以采用教师给学生讲解的方式来结束这道题。
二、注重习题设计,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所有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意识而开展的。习题教学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习题课可以通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动手演算来帮助学生真正消化、理解、掌握学过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习题设计。首先,习题要有目的性,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把握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其次,习题设计要有阶梯性,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再次,习题要有多样性,教师要注重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最后,习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在习题中结合一些规律、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做习题可以不断地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习题:如右图,已知有一个三角形木板ABC,现在需要切割出一个小三角形,且要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木板的面积的比例为4∶5,问该如何切割?
相似三角形,各个边都是对应成比例的,小三角形∶原来三角形=4∶(4+5)=4∶9,三角形面积是底边×高÷2,且所以在切割的时候,找到与BC平行,且长度是BC的位置即可。
三、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
思维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动态的数学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数学题目进行构思、运算,从而形成数学感知。思维教学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整体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数学水平和综合能力。因此,在习题教学课上,教师不应局限于问题的解答,而应注重思维教学,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幂的运算”这节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题目点拨学生的创新意识:假设初中一年级有3个班级,每班分别是30、35、35人,共计有100名同学。全部的100名同学列队整齐,从第一个同学开始报数“1”,依据顺序,所有的奇数位置的同学后退一步,这样站在前排的就都是第一轮偶数位置的同学。接下来继续重新以“1”开始报数,还是奇数位置的同学后退一步,这样站在前排的就都是第二轮偶数位置的同学。如此反复下去,直到留下最后一个同学,那么这个留下的同学在第一轮的时候报数多少?即最开始的排队的是第几号?这个问题的分析,如果正常思考,第一轮删除奇数位置的,第二轮也是奇数位置的,这样的过程会非常烦琐,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以最后一轮报数切入。根据题目的意思,奇数位置的退后一步,所以倒数第一轮肯定是2的位置,那么倒数第二轮就是4,倒数第三轮就是8……这样反过来思考,依次得到是数字就是16、32、64、128……,因为总共人数为100,所以应该是64。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对于初中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作为一种习惯,我们应指导学生在数学题目的解答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首先要让他们能够主动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之后在日常解题中多引导和帮助学生,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题目学习中。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习题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