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省涟源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的 调查报告
2018-11-29文迪光
摘 要:湖南省涟源市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全面推行“建立一套档案、健全一份保障、构建一个体系、实施一份关爱、搭建一个平台”的“五个一”工程,着力健全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全面夯实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活动对象力求全员化、活动内容力求系列化、活动管理力求规范化,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8-25
课题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培养研究”(XSJ17B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文迪光(1976—),男,湖南省涟源市教育局干部,高级教师,本科。
湖南省涟源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全市现有中小学校359所(高级中学7所、小学联校204所、初级中学3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点97个);在籍中小学生114991人(其中小学生64208人、初中生29076人、普高生16564人、中职生5143人);现有幼儿园170所(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12所、附属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156所),在园幼儿26518人;在职教师7618人(其中在编公办教师6997人),离退休教师4492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6~15岁的留守儿童12866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的13.79%。
一、健全体系,合力关爱留守儿童
中共涟源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纳入《涟源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涟源市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全面推行“建立一套档案、健全一份保障、构建一个体系、实施一份关爱、搭建一个平台”的“五个一”工程,着力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性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会议,做好工作安排,明确工作职责,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及时检查、督促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采取单位部门对口帮扶、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帮一”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助学关爱活动,全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关爱留守儿童体系。经民政部推荐,2017年10月31日,涟源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肖赞东应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邀请,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组织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培训班,并就涟源市留守儿童(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做先进典型经验介绍。2017年湖南省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评估认定专家组对涟源市留守儿童(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予以高度肯定。
二、均衡发展,教育民生持续改善
涟源市把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积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千方百计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采取相对集中办学、适度收缩网点、扩大办学规模、实施寄宿制管理等措施,科学调整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按照《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湘教发〔2016〕4号)的要求,澄清底子,制定计划,逐校逐项将学校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园、校舍、体育运动场馆、安全设施、卫生设施、生活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设备、信息技术装备等全部达到省定标准。2008—2015年,涟源市投入2.62亿元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60所,各中小学校(教学点)达到合格学校的标准。2016—2017年,涟源市投入1.29亿元,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95所,全市中小学校之间无明显差异,全力保障教育公平,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留守儿童“有学上”“上好学”。
三、夯实工作,着力形成德育特色
1. 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以良好的价值导向引导留守儿童。通过开展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全面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留守儿童开展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自我意识培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
2. 活动对象力求全员化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主要内容应包括父母的情况、家庭情况、學生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方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性格类型、气质类型、个性心理、代管人的基本情况、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等。活动对象力求全员化,全面、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与辅导。
3. 活动内容力求系列化
开设心育课、建立咨询服务室、开通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育专题讲座。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成立社团,组织心理剧场、心理沙龙等。在基地学校的班级成立“一帮一”“手牵手”活动小组。组织主题班会活动,发现并推介自强自立典型,有力激发儿童自信心和阳光心态。
4. 活动管理力求规范化
涟源市用心、用情办好省市级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座谈会、家访、家长微信群(QQ群)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关爱与教育留守儿童的工作。引导家庭、社会进一步增强育人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发展、成人成才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四、创新举措,全力彰显教育公平
1. 精准帮扶,控辍保学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涟政办函〔2017〕164号),进一步强化乡镇人民政府职责,入校入村入户深入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加强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等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力度,进一步落实控辍保学工作任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对学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集中、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全面摸清了留守儿童基本信息,重点排查辍学、家庭生活困难、监护人缺失、事实上无人抚养、身体残疾的留守儿童,力求做到“市不漏校、校不漏班、班不漏人”。加强留守儿童学籍和档案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充分利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信息资源,将人、财、智、物等各种资源精准对接到学校和每一位师生。切实完善资助政策,建立健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保障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和学位结构,破解城乡教育发展难题,有力回应城区大班额、农村小班化等难点,保障留守儿童享受公平教育的权益。2017年涟源市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6%。
2. 切合主题,形成特色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卫计、教育等部门全力推进“春蕾计划”“青少年人格健康工程”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对留守儿童关爱和帮扶的力度,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留守儿童置身于等待被“扶助”的弱势群体中,从而让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情绪,使其自我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涟源市提出了“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培养”的研究,并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批准立项为省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该课题组对涟源市10余个乡镇、160所中小学校留守儿童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性研究,着力培养留守儿童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良好个性和品质,有效提升健康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使留守儿童在亲情缺位的特殊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生存。从2017年5月开始,涟源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共青团市委、市妇联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主题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校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参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成果集《同在蓝天下》,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包括优秀征文、留守儿童(重点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自强自立的感人事迹、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培养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方案、课堂教学实录、德育工作实例、研究成果等。这对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将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也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五、正视不足,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在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过程中,中小学校无力负担所需要的经费,经费不足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同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迫在眉睫。部分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低,认識不到位,放任孩子的言行,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 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进一步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积极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思路和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得到关心和帮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2. 进一步开展家教指导,合力形成关爱网络
通过《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会和学校联动的关爱网络,全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
3.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全力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和方式,宣讲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和先进典型事迹。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责任·关爱·保护”主题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
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34.
[2]徐 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
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
(11):156-157.
[3]周宗奎, 孙晓军, 刘 亚.农村留守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71-79.
[4]姜 召.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农村留守儿
童学业问题研究——以湖南省涟源
市W中学为例[D].湘潭:湖南科技大
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