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与惩罚:课堂管理言语的增效剂

2018-11-29钟铧

中国德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课堂纪律后果言语

笔者经常到小学去听课,对小学教师的课堂行为管理颇有感触。部分教师的课堂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即在课堂开始与中间阶段学生表现良好,而在课堂结束时违纪现象增多。这与教师的课堂管理言语低效,甚至无效有关。现实课堂中,一些教师不明白如何规劝学生,只是一味地提出要求,“要认真听讲”“要拿好自己的物品”“不要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不要高声喧哗”,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老师反复讲,可学生对此并不重视,没有据此检视、改正自己的行为,甚至有的学生听而不闻、我行我素。

教师该如何有效地通过言语引导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呢?我们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来说明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Anita Woolfolk的著作《教育心理学》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某老师对三年级学生说:“你们将所有的东西放进橱柜里,然后安静地坐着,这样我们就出去休息。否则,我们就会失去休息的机会。”许多优秀教师都使用类似的言语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案例中,教师的话语对学生具有一定约束力,其影响力来自强化与惩罚,我们的小学教师可学习借鉴以提高课堂管理水平。

首先,案例中教师的话语向学生明确了要求、提供了选择,能够有效地维持课堂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处于他律阶段的小学生需要教师用言语督促他们注意课堂行为、遵守课堂常规。案例中的教师不仅向学生提出了具體的课堂行为要求—收拾物品、安静坐着,而且指出了遵从与否的两种后果—出去休息、不能外出。这两种后果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联系,构成一种选择—依言而行就有“好果子吃”,放任自己就“没有好果子吃”。因此,课堂结束时已经疲劳、需要休息的学生很容易作出一致性选择,而教师的话语就成为一种有效刺激,促使学生闻言而动。同时,学生在选择中也学会了自我负责。

其次,案例中教师的话语综合运用了强化与惩罚,确保了教师言语引导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符合行为派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案例中的教师不仅向学生明确提出要求,而且通过指出遵守常规与违反纪律的后果,引起学生对课堂行为规范的重视。其一,学生收拾物品、安静坐着会产生他们想要的结果—外出休息,这是正强化,通过给予学习者所需要的刺激增强行为反应的发生频率;其二,案例中的学生在教师说话时可能已无心学习、希望休息,学生遵从要求的良好行为能够消除不想要的刺激—乏味地待在教室里,这是负强化,通过消减对学习者而言具有消极意义的刺激使该行为趋于重复出现;其三,若学生没有按要求行事,就不能出去休息,这是惩罚,通过惩罚施加对学习者而言具有消极意义的刺激或者消减学习者希望得到的刺激,以此抑制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案例中教师的话语正是因为包含了可能发生的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才具有制约力,使课堂常规在学生积极、消极行为的此消彼长中逐步确立,促使学生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好习惯。

该案例对当前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言语运用有一定的启示。

第一,“要求+后果”式的管理要求优于不说明后果的管理要求。案例中教师的管理言语为“要求+后果”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小学教师往往只提行为要求,不表达行为后果。当课堂要求没有附加后果时,学生便会缺少执行的动力,违纪学生或许会出现“我不听你的,你又奈我何”的想法,教师的话语自然是没有约束力的。这也是小学教师一味对学生提要求,而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在提出要求同时要附加行为后果,采取“你们要……就能够……否则就……”的管理言语句式,说明遵守要求会如何、违背要求又会如何,使行为后果变为学生执行课堂常规的诱因,激发学生遵守纪律的动机。在课堂常规的学习阶段,“要求+后果”的管理言语尤为有效,连续地强化对于新行为的快速形成最为有效。当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行为后,根据强化的规律,可间隔式地提出行为后果,仍要注意不能只提要求而无后果说明。

第二,课堂管理要求要合理,后果要有力。一般而言,教师向学生提出课堂行为要求的合理性,体现在要求含义明确、数量适宜、难度恰当,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易于执行。对学生而言,行为后果是行为的意义、价值,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行为后果对学生而言必须是强化物,或是他们极力回避的惩罚措施,否则,学生对于执行要求就缺乏积极性,对于违反纪律没有后顾之忧。这要求教师需要通过日常观察或调查询问来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行为后果。所提出的行为后果还要切实可行,如案例中“否则,我们就会失去休息的机会”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不及时收拾物品会耽误既定的休息时间;若行为后果不切实际,如老师吓唬学生“谁要是再随便说话,放学后就不让他回家”,教师不可能将学生留置学校,故所预设的行为后果因难以发生而降低了言语引导的效力。

第三,“令出法随”,严格执行要求。课堂管理中,一些教师只想吓唬学生,或者担心惩罚学生会给自身带来麻烦,虽然有“否则就……”的惩罚警示,但并未付诸行动,课堂管理效果不甚理想。课堂管理言语中教师所提到的强化或惩罚,只有在学生的课堂常规行为发生之后及时地予以实施,才能发挥“要求+后果”式管理言语对维护课堂纪律的作用。切不可使预设的强化物或惩罚得不到兑现,这会使学生因强化物的落空对教师失望,将教师的要求不当回事。教师一旦失信于学生,“要求+后果”式的管理言语便失去其约束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可行的强化或惩罚后,就要予以执行。

总之,课堂管理言语的效力离不开强化与惩罚,切不可只提要求,而忽视了强化与惩罚的效用。

【钟铧,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谷月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猜你喜欢

课堂纪律后果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关注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
众荣的后果8则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贪小便宜的后果
省钱的后果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