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教育的新发现

2018-11-29张志坤

中国德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仪式美育校园

张志坤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化浪潮的不断翻涌,我们越来越被裹挟在快速、虚拟、碎片化的生活之中。我们的身体、思维和情绪长期处于波动之中,内心很难安静下来,紧张、盲从、迷茫、激动等各种感觉和选择充斥着我们,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他们似乎更缺少一种可以让身心得到平静的方式。

仪式能令我们在自由和秩序、紧张和平淡之间找寻到一种平衡,更有意识地去感受、珍惜、记忆、创造生活和生命中的特殊时刻。

一、仪式及其德育意涵

(一)仪式

仪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作为一个研究性的专门词语出现在19世纪,它被确认为人类经验的一个分类范畴。20世纪60—70年代,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都进一步对仪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英国人类学家道格拉斯认为,带来秩序的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性的仪式。德国当代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将仪式定义为一种表演文化,它与宗教、政治、社会和集体、经济和法律、艺术与科学、教育与教养的产生、实践和变化都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仪式作用的范围出发,仪式可以分成以下几类:过渡仪式(出生、孩童、成年、结婚、死亡等)、就职仪式(接受一项新的任务或职位等)、与时历有关的仪式(圣诞节、生日、纪念日、国庆等)、加强关系的仪式(聚餐、联欢、爱、性等)、反抗斗争的仪式(和平运动、保护环境运动、青年运动等)、交际仪式(欢迎、告别、辩论等)。

仪式作为一类特殊的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从性质上讲,首先,仪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伴随并推进着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第二,仪式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它广泛地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与社会之中;第三,仪式具有潜在的教育性,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发展,尤其是儿童的成长。从操作上讲,第一,仪式具有可重复性,很多仪式都不是偶然、一次发生的,比如时令性仪式(节日),它的发生都是重复有规律性的;第二,仪式结构清晰,程序严谨,运行流畅;第三,仪式的细节具有象征意义(手势、音乐、灯光、布景等)。

仪式对于我们的生活、集体的构建和社会的安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来说,首先,通过仪式内在的行为模式,人们能够培养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可以增强个人安全感、自信心和个人认同感,比如工作中的仪式、餐桌仪式、问候仪式、告别仪式等。其次,仪式对人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尤其重要。集体仪式则有助于建构共同体以及增强“我们”这一整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仪式有助于构建各种关系,包括内在与外在、世俗与神圣、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想象、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意义等等。

最新的研究指出,仪式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教养)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二) 仪式的德育意涵

儿童德育的开展以生活逻辑展开是很好的一个思路和途径。如何处理好个人和周边他人、事物的关系,成为德育关切的重要問题。仪式可以帮助儿童自我确证,如生日会;仪式可以帮助儿童认识集体,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如班队会;仪式有助于儿童树立国家的形象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如升国旗仪式;仪式可以带领儿童放眼看世界,增强国际理解,如“国际节日嘉年华”;仪式有助于陶养儿童形成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如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与展演。

校园仪式具有特殊性,如目的性强、参与人员身份集中、组织性强、教育功能凸显、形式丰富多样等。

仪式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品德养成。按照四要素来分,道德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念、行为四个层面,但是就仪式的德育效果来看,其育人作用往往更具深刻性和持久性,仪式对于道德认知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所以,我们主要从行为、情感、精神(意念、信仰)三个方面分析更具代表性。

从行为层面来看,儿童的发展以身体的发育为基础,行为的规范与教育成为品德发展的重要内容。很多仪式都是伴随着一定身体表现,比如参加仪式时需要的装束、姿态、活动等等,各个仪式各有不同,有安静严肃的,如纪念、悼念仪式活动;有欢快热烈的,如开幕式、节日庆祝等。除了外在于身体表现和感受之外,实际上很多仪式可以塑造身体行为内在的品质,包括秩序、规则、纪律等。

从情感层面来看,仪式活动的种类多样,承载和蕴含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教师节献花仪式蕴含的感恩之情,清明节烈士墓祭扫仪式的缅怀之情,等等。儿童在仪式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多样的,得到的情感教育也是丰富的。

从精神层面来看,就精神、信仰等价值观层面的教育,仪式活动更具影响力。按照有些学者的观点,精神、信仰的“教育”,不是教人(给人)精神与信仰,而是创造机缘帮助人找寻属于他自己的信仰,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仪式对于精神信仰的引领、生长和坚定具有独特的实现能力。作为仪式研究的新生发点,如何通过仪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品德教育来说,仪式活动大有用武之地。

我们从很多校园一线的仪式活动可以发现,每一种仪式都承载着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并不是单一指向的,只是在某一两个方面有所凸显而已。所以,仪式活动的德育意涵是丰富的、综合的。

二、仪式教育及其美育功能

教育的追求是多层次,且融汇贯通的。从对教育之真的努力,到教育之善的回归,到教育之美的追求,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美好诉求。“如何将美育这一育人目标细化为学校教育中具体的育人行动”,表达出最质朴的教育实践需要。学校美育不能简单表述为“艺术课程”的教育任务。

这里我们希望确证,学校仪式教育正是一种重要的美育资源。校园仪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陶养的重要活动形式,它承载了大量审美的元素,而当我们视其是一种重要的美育资源时,它便会得以规范与优化,成为提升学校美育的强劲动力。

(一)仪式教育的意涵

通过仪式进行教育,这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仪式教育内可以修性,给学生带来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神圣感;外可以修行,可以通过手势(姿势)、模仿、表演,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提高其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按仪式发生的场域划分,仪式教育可分为家庭仪式教育、学校仪式教育、社会仪式教育、朋辈仪式教育、媒介仪式教育。

家庭仪式教育。仪式在家庭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比如夫妻爱人之间的“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早上对子女起床的呼唤,温馨的晚餐,睡前的故事;再有过年过节大家庭的聚餐,都是很好的家庭仪式教育发生的所在。

学校仪式教育。学校仪式教育,有时也称校园仪式教育。这是我们仪式教育从学校角度发力的主要场域。学校仪式教育可以分为大型仪式教育活动,比如升国旗、运动会、六一、教师节等;中型仪式教育活动,一般以班级或者共青团、少先队为单位组织开展,比如,班会、少先队中队会等;小型仪式教育活动,比如上下课的问好、课间十分钟活动等。

社会仪式教育。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都有很丰富的仪式存在。比如从新一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宣誓就职,到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从航天员之行任务的出征仪式,到“感动中国”大型颁奖典礼,这些活动虽然是面向全体大众的,但是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朋辈仪式教育。朋辈是近些年新兴的教育研究重点,伙伴关系对于人、对于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小团队也有自己的组织和系统,有着微妙的关系,更有着独特的文化,这种圈层文化对于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我们选择伙伴的重要考量。在朋辈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仪式性的对话、交往、组织都可以影响团队的每位成员。

媒介仪式教育。除了上述几种发生在现实社会、真实的人与人接触与交往之外,网络技术、移动终端给人们的交往与互动创造了新的空间和可能。从大家熟悉的QQ、微信、微博,到更具人气的网络直播平台、抖音,更具国际范儿的Facebook,甚至是传统媒介—广播、电视,都为人们的交友、言说、共处创造了巨大的虚拟时空。这里面出现的各种团队、群、圈子都在不断发生着各种诸如群会议、辩论、围观等仪式或仪式性活动。这些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二)仪式教育的美育价值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并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

当今学校面临的现状与问题是,与知识学习、技能提高以及体能与体魄的锻炼相比,美育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理想的审美教育是全面的、立体的,应充分挖掘艺术课程、活动、文化与环境、教师风范等诸多已经“在场”的美育资源。其中,仪式活动作为学校常规而重要的教育形态,它蕴含着大量独特的美育元素。其背后是丰富的“以美育人”的意识与行动。

1.仪式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

仪式是伴随着人类生命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活动,从仪式的诞生开始,这类活动就伴有一定的神秘性和艺术性,而审美特性是仪式活动重要的构成,仪式是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

仪式活动的审美特性源于人类对美的理解和模仿,格罗塞认为:“在许多不同的装饰形式中,已足够指示美的原则来……就是节奏和对称,对称是随顺身体性质的,节奏是随顺饰品性质的。”

从仪式活动的审美元素可以感受到仪式之美:严谨的程序、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包括时间、场地、器具、言语、声音、服饰、手势、表演等等,这些仪式元素、活动内容、支持条件除了满足仪式的指向性功能之外,都要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参加仪式的人们,自然会受到仪式活动美的影响和熏陶,产生情感与心灵的对话与触动。

2.校园仪式中蕴含丰富的审美资源

(1)校园仪式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

博厄斯认为:“定型的动作,连续的声调,或一定的形态,这些本身就会形成一定的标准,用来形容它的完善亦即它美的程度。”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审美能力起源于人类对对象的模仿,当仪式的参与者,即学生参加校园仪式的时候,会受到仪式完整而严谨的结构的影响,自身自动模仿进而产生完整、秩序感等方面审美意识。

相对于松散的日常生活,仪式活动因为结构相对完整而富于节奏感,完满的仪式过程会给学生的童年成长记忆留下痕迹,重要的仪式活动重复出现,便会沉淀为孩子富有仪式感的生活方式,自动生成他们的审美意识。

(2)校园仪式影响学生的审美态度

经过精心策划的仪式内容不仅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还可以满足个人的生理和情感的需求,培养人的审美态度。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类对声、形、色的追求,按生理学来说,都是感觉和感官的印象,各种感官的印象合并起来,形成对特殊情调的追求,成为美感的材料。这种生理上的感官印象与其他影响一起形成了人的审美力。一个常态的人,应当对声、色、型的调和有浓厚的情感反应。

校园仪式中,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亲身感受仪式實体的所在,学生之间会产生共同的审美体验,并借助身体、语言等交流形式,形成共处“当下”的情感共同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审美态度。

(3)校园仪式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的精神成长是需要以强化身体行动和强大情感体验为基础的。

仪式活动更具有象征意义,往往是借助符号、手势、表演等形式,寓意更为重要、深远的意旨或者价值,并常常借助学生思考与想象的方式,构建或者强化某种价值观,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为生命的超越与升华创造可能。

特纳认为:“仪式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更可以归结为审美经验的强化,而审美经验的强化又可以强化人们对信仰的认知。”如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等,会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形成不断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行动;如共青团(少先队)活动仪式会强化学生的组织意识,让学生逐渐养成追求团结与奋进的志向,拥有欣赏壮丽与优美的能力。

三、校园仪式教育将推进学校的美育实践

重视校园仪式教育的属性是推进美育实践的前提。

第一,“神圣性”是校园仪式教育的重要属性。仪式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世俗”的平庸与乏味,促进师生产生尊重、热爱、向往,甚至敬畏等彰显生命之高尚的珍贵情感。一个学校是周边社区中的“文化圣地”。学校的这种“精神旗帜”的角色,可以借助仪式这种独特的活动加以构建。倘若学校充斥着一定数量的走过场式的仪式活动,不仅会破坏仪式本身的存在价值,还会让学生对学校教育生活心生厭倦,抵消热爱之情,消损内在生命的活泼与感动。

第二,文化性是校园仪式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底色。校园仪式更是国家、民族文化的表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重点强调了“文化基础”。通过仪式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更是一个有效的体验教育方式。一方面,在“国际理解”的理念下,开展“外国节日文化嘉年华”的主题活动值得赞扬;另一方面,谨慎地对待外来节日文化,不应该把传统仪式不加改造及“穿越式”地直接再现,可以借助地区内的一些文化机构的资源与支撑,做得更为专业,也不能对外来文化不加甄别地盲目引进。

第三,表演性体现出校园仪式教育的“过程”状态。仪式的核心要素是身体的参与,身体的活动是仪式进行的外在体现。身体的参与可以通过仪式参加者的手势、姿势、行动,甚至还包括服饰、器具、布景等身体的延伸部分。表演是众多身体姿势和服装道具的综合表现,这种仪式的表演性,从审美角度看,更加清晰与凸显,是仪式美的直接体现。

第四,游戏性代表着校园仪式教育的活力与创新。仪式常被认为是刻板的、保守的,但是仪式本身也具有发展性和变化性。在仪式相对稳定的结构中,激发变化与发展的动力就源于仪式的“游戏性”。例如,有些学校在组织仪式时,主持人是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这种创新就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当然这里的游戏性不同于娱乐或者玩耍,它是仪式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积极力量。校园仪式应该充分挖掘游戏性,在丰富学校仪式的同时,提升仪式活动的儿童性、创新性与生命性。

“生活需要节奏感,生命需要仪式感。”这些呼声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反思。教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多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更应该具备人文性、审美性和神圣性。仪式是人类古老而崭新的活动,伴随、维系并促进人的文明与进步,仪式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它的内涵与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与应用。仪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既是一件跨学科的任务,又是跨文化的国际性的挑战与机遇,必将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 张宏帅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栏目投稿信箱:zgdy_jiangtang@163.com

猜你喜欢

仪式美育校园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美育教师
Talking strategies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