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微信平台的创新实践

2018-11-29王一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科服务社交媒体微信平台

王一

摘 要 论文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微信平台建设和研究现状,阐述了学科服务与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相结合的优势,并详细描述了面向院系的学科服务微信平台建设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了微信平台运营实践过程中的用户数量、阅读量及文章内容的情况,提出了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 学科服务 微信平台 高校图书馆 社交媒体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8.015

当今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和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作为大众交流、信息传播的新兴方式,已成为传播和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图书馆需要紧跟时代,追随技术的发展更迭,利用日益发展的移动技术,突破馆舍、资源和时间的制约,结合结构化的网络社交平台开创学科服务的创新模式。学科服务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重点工作之一,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学科服务相结合,为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知识服务架起新的桥梁,是新媒体时代实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现状

从调研情况来看,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中的普及率很高,以“211 工程”的116 所高校为例,截至2016 年5月,通过微信公众号名称搜索,拥有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有98 所,占总数的84.5%,可见高校图书馆对微信平台的认可。在微信平台中,以“学科服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61230),发现一个名为“人文学科服务”的公众平台,这一公众平台由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人文学院学科馆员进行发布维护,共发布微信30余条,内容为讲座培训推送、通知发布、服务介绍等。并未发现其他针对对口服务院系的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

在关于微信平台与高校图书馆关系的研究中,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度也逐年增长。在中国知网使用“微信”+“高校图书馆”作为关键词检索,共得到408 篇文献,其中2015 年的文献209篇。但是将微信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方面的研究则屈指可数,如南开大学的匡登辉从学科服务营销的角度进行了探讨[1],杜辉等从微信平台功能上进行了进一步阐述[2],邵迪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学科服务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3],钟思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中信息推送、互动交流、表单处理和在线课程等方面的学科创新服务模式[4],陆晓曦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您身边的学科馆员”微信案例[5]。李剑等介绍了厦门大学将微信与学科主页结合的案例并阐述了优势与不足[5]。

综上,在实践调研与文献调研中,未发现对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学科服务实践的描述及思考。因此,笔者将对创立公众平台的方法、平台运营过程中的宣传、以及运营周期内的数据情况进行总结,从实践反馈的角度对微信应用于学科服务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思考。

2 学科服务与微信平台结合的优势

学科服务发展至今,已有十年的历程,已经形成了以读者联系拓展、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为主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学科服务推进过程中,服务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改进完善。学科服务呈现方式也在不斷拓宽,由之前的博客到Libguides,再到现在的微信公众平台、APP客户端,每一种服务模式都映射着不同时期的技术烙印。鉴于微信公众平台拥有的用户基数大、开发运营成本低、贴合用户信息行为和习惯、可精准推送信息、与用户互动性强、用户粘性高、传播及时、打破空间及时间地域限制等优势,许多图书馆纷纷开通了图书馆层面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官方信息发布、内容展示的窗口。如果能够将微信公众平台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相结合,将给学科服务带来一次全新的变革。

2.1 用户基数大

目前,微信注册用户已突破6.5亿人,每人每天平均花费在微信上的时间为25.6分钟,很多用户除了在微信上进行即时通讯外,还会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消息获取的渠道。同样,在高校师生范围内微信的使用也较为普及,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会使用微信作为辅助工具,辅导员发送通知、联络同学们的方式也从飞信群、邮件、QQ群拓展到微信群。这样庞大的用户群体为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开展微信推送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开发运营成本低

在自媒体时代,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几乎没有门槛,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注册的方式是开放的,不需要收取费用。同时提供企业和个人等多种类型的公众平台申请主体,学科馆员可以将个人作为运营主体申请开通微信平台,成为平台的运营者。平台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的运营规则是,每天可以发布1次消息,每次消息推送的文章最少1条最多8条。推送周期和推送内容的数量完全可以满足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过程中的工作需要。同时在内容排版编辑上,很多免费的排版编辑平台竞相开放,提供了较便捷的运营手段和较低廉的运营成本。

2.3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相较于传统的信息发布渠道,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消息更容易被用户获得。传统的信息资源宣传揭示渠道包括馆内海报、信息墙、阅览室指示牌、馆内电子屏、主页网站或者E-MAIL等形式。有些方式需要读者到达某个特定区域才能获取,有些方式需要在电脑等设备上访问指定网站链接才能获取。这些获取方式都是被动地将信息发布到特定的地方,需要读者自己主动获取。E-MAIL推送虽然能够有针对性地发送到读者手中,但是一些学生读者并没有及时查收邮件的习惯,从而错过了最新的信息。而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将内容以信息的形式直接发送到读者的手机中,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不需要拘泥于空间和地点的限制。虽然这一形式类似于早期的RSS订阅模式,但是与移动技术相结合,在资源读取上有着更方便的优势。在消息传递上,编辑一条信息可以同时送达所有关注用户或分类推送到不同类别的用户,提高了信息发送的工作效率,将被动的咨询解答,变成主动的提前讲解和宣传。

2.4 内容精准、形式多元

调研中发现,高校图书馆开设的微信公众平台,多在图书馆层面进行维护,其面向的对象为所有读者,内容发布主要以图书馆活动、重要通知为主,侧重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宣传。而图书馆学科服务公众平台则以学科资源为中心,针对目标用户群体提供专指度和纵深度高的学科服务内容,更好地吻合“学科”二字。此外,传统媒介的信息发布主要以文字、图片为主,在内容的组织上较为保守。而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内容形式,除了文字、图片外,还可以发布语音、视频资源。

2.5 用户粘度高、交互性强

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共同特征。用户对于公众平台的关注,多来自于线下的宣传推广,用户与运营主体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基于情感基础的关注在后期应用的过程中会减少取消关注的风险,因此具有较高的用户粘度。另外,微信公众平台基于即时通讯技术成立,在交互性上有较强的优势,设置了对话窗口进行即时通讯,用户发现问题可及时与运营者联络,运营者也会在运营终端第一时间进行回复。此外,每条消息下方的留言界面方便评价点赞,提升用户参与度,良好的互动体验同样会增强用户粘度。

3 学科服务微信平台建设实践

基于上述优势,结合目前的学科服务工作内容,笔者进行了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运营实践。该平台设想融合学科服务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方式(微视频、微课)、读者联系工作等,并针对生命医药学科领域进行试点运行,统计读者用户行为和满意度,就推送内容、质量、深度、频率等对实践成效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在实践过程中探究如何提高读者关注度和活跃度、科学合理安排内容等关键性问题。

3.1 平台注册

笔者借助腾讯微信平台,进行微信公众平台的申请。考虑到推送消息频次,加之申请和运营成本,选择个人模式进行申请,申请和推送均为免费,可以每天推送一次,每次可以编辑8条信息,既能满足推送信息数量的需求,又能减少维护成本。

3.2 菜单设置

在平台主界面可以进行菜单栏的设置,针对目前学科服务的基本内容,首先确定了信息推送的大致类别,包括:资源推荐类、培训通知类、信息速递类,服务介绍、在线咨询等。因此确定了三大主要栏目:学科信息、常用服务和联系我们。学科信息主要以专业新书、数据库资源、ESI学科排名为主;常用服务中设置近期讲座、小组学习室介绍、文献获取Tips等热门常用服务介绍。包含但不限于以上的栏目内容,穿插进行活动通知、科研最新动态、学科发展态势等内容的更新;在线咨询可以为用户提供最直接的问答式参考咨询。

3.3 内容编辑

在微信推送文章的编辑方面,作为一个传递学术信息,服务高校师生学习与教学科研的公众平台,选择的文章风格和主要编辑格式采取简洁明快的行文风格和美术设计。一方面做到一目了然,尽量不占用用户过多的时间来阅读和理解内容本身。另一方面在编辑和美化的难度上减小编辑本身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

3.4 初期宣传

作为一个新开通的公众平台,需要用户主动关注比较困难,基于学科服务过程中院系联络的基础,通过院系辅导员在学院宣传推广,或拜访院系教授,由其推荐给课题组学生等方式进行初期宣传,并结合在学院进行专题讲座、嵌入教学的时机集中宣传。通过选择适当的推广方式,使公众平台被用户熟知、接受并使用。实践过程中邮件通知、联络信息专员、培训课程等方式都大量地吸引了用户的关注。在集中宣传的过程中会有较多的读者关注,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朋友圈分享、微信转发等形式,关注用户零星增加。

4 微信平台运营实践分析

自2016年3月开通公众平台以来,截至2016年11月30日,共发布102条推送消息,收获598名关注用户。

4.1 用户情况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成立以来,经历了几次用户增长的峰值,据统计,峰值分别在3月中旬、9月初和10月中旬。三个时间节点分别来自于嵌入教学课程讲座、新生入馆培训、院系专场外文书展三次大规模的线下活动。其他用户增长,多来自于微信文章的朋友圈转发带来的用户关注度的提升。极少量的新增用户来自于名称搜索和微信号搜索。从用户组成分析,70%的用户为本科生,20%用户为硕博士生,10%的用户为教师及其他人员。

4.2 文章阅读量整体情况

推送文章数量为102条,统计显示,发布的图文消息阅读人数达到4782人,阅读次数达到12 315次。篇均阅读人数达到46.88人,篇均阅读次数达到120.74次,人均阅读篇次为2.6篇。相较于以往的邮件宣传和主页宣传的方式,微信宣传的效果和覆盖范围可以通过更直观的数据统计查看,将“有去无回”的宣传,转化成可以看见效果的、有交互性的宣传。

4.3 文章内容与阅读量的关系

就目前微信平台推送的102篇文章来看,平均阅读送达比为21%,高于平均水平的文章共19篇,其中讲座推送类10篇,阅读送达比前5名的文章内容(见表1),也是以讲座培训的消息最为集中。此现象的产生,来自于用户群体构成多为本科生,对讲座培训类资源信息更感兴趣。此外,从阅读送达比最低的4篇文章来看(见表2),馆内施工等与学术无关的文章阅读量较低,另外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与BIO-X研究院的学科设置并未有本科生,因此关注的人数占比相對较少,从而造成两篇SCIE论文收录阅读量较低的现象。

表1 推送文章阅读送达比Top5

序号 标题 送达人数(人) 阅读人数(人) 阅读送达比

1 小组学习室你用了吗? 211 129 61.14%

2 第67期鲜悦(Living Library) 陈愉:如何找到一份梦想的事业 157 68 43.31%

3 【讲座培训】苹果高级讲师带你玩转iPad! 162 66 40.74%

4 第74期鲜悦:丰子恺的漫画和艺术生涯 209 71 33.97%

5 【资源】Wiley Current Protocols实验室指南试用通知 589 179 30.39%

表2 推送文章阅读送达比Last4

序号 标题 送达人数(人) 阅读人数(人) 阅读送达比

1 【通知】主馆停水通知 219 7 3%

2 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10月SCIE论文收录 591 18 3%

3 BIO-X研究院5~6月SCIE论文收录 220 6 3%

4 【通知】包玉刚图书馆卫生间维修通告 219 4 2%

5 学科服务微信平台建设措施

5.1 提升内容质量,增强学科针对性

对于推送的内容,需精心规划,设计基于主题信息的增值服务[7],既要保证内容价值,也要契合师生的需求特点。尤其是针对特定学科,首先需要加强馆员的学科素养,这就要求馆员常态化、主动地与用户交流、策划学科活动及整理资源,进而才能通过馆员对学科资源信息的把握,将更准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以免给读者留下推送内容无关学科或不专业的印象,影响微信平台的发展。

5.2 分层分类推送,提高内容个性化

虽然关注的用户在同一个学科背景下,但是用户的层次不尽相同。基于此,建议将用户细化为学生群体、科研群体(教师、科研人员) 和科研管理群体,针对他们不同的需求,垂直聚焦,提供“私人定制”的服务[8],研究不同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学科信息,根据用户的分组,有针对性的推送。比如,针对学生群体,主要提供资源服务推广普及、咨询帮助等服务信息;针对硕博士研究生和教师的科研需求,推送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以及学科态势分析报告、会议动态、基金课题等多元信息;针对科研管理群体,定期推送论文收录信息、引用信息等。

5.3 定期跟踪反馈,了解用户最新需求

学科服务微信平台的建设目标是成为用户学习科研的好帮手而非“垃圾信息”的制造者。因此,在平台运营一段时间后,有了成熟稳定的用户群体,有了固定的推送时间和内容板块,就要及时对用户进行跟踪調查,总结用户习惯、了解用户最新需求,调整版块设置和内容方向,避免将微信平台做成馆员“自娱自乐”的工具。只有切实了解用户的一线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内容,更好地为师生学习和教学科研服务。

猜你喜欢

学科服务社交媒体微信平台
论新教育科研范式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新媒体时代微信舆情的监控策略研究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基于SCIE和ESI的燃料电池Pt基核壳结构催化剂研究进展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