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质疑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为例
2018-11-29邱周彩
邱周彩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铁山中心小学,福建 南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的大脑中只有存在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问题是学习的纽带,它贯穿于整个的学习过程。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知识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探究学习,求知欲强,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才会高。笔者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内容为例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越是自由、宽松的环境人的潜能越容易被挖掘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必要以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各种情境,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情境:西天取经路上到了一个苹果园,唐僧请孩子们帮忙给猪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苹果这一情境,来激起学生运用知识帮助别人的快乐的感情。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出示情境一: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两人,平均每人分几个?学生能很快分好,可贪吃的八戒想吃3个苹果?你同意吗?生1马上质疑:不行,八戒1人吃了3个那悟空只能吃1个?生2:那就不公平了没有做到平均分。生3:孙悟空会不高兴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思维活跃,在质疑中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只有分得一样多才叫平均分。情境二:唐僧师傅只有两个苹果分给悟空和八戒,平均每人分几个?学生较顺利解决。情境三:唐僧师傅只有1个苹果分给悟空和八戒,平均每人分几个?怎么分?学生戛然而止,学生跟随故事情节推进,担忧起唐僧来,是呀只有1个苹果这可怎么分?只能1人一半,可这一半怎么分,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围绕这些疑问,学生拿出本子,4人一组为单位,写一写,分一分,画一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最后在集体汇报中,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用分数表示一半更简洁、更方便,更优越,从而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情感交融的氛围,学生才能有话敢说,有问题一定要问,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二、教给方法,明确质疑的方向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过一段时间质疑兴趣的培养以后,学生对质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质疑的问题却抓不到要领,提不到点子上,这需要我们及时指导教会学生疑问的方法,我的做法:
1.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分一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而本课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无论在分数的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让学生在预习时养成质疑习惯,要求他们提前预习,将准备学的新知识认真读、仔细想,把重点的知识,如: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分子,什么叫分母,在书本上圈一圈、读一读、画一画,并把不明白的地方,如:分数如何读,如何写,分数表示的意义等问题,记录在专门设置的“质疑本”上,上课前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情境图,特别留意文中说明的文字,不理解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疑问的好习惯。
2.在关键处、重点处质疑
在知识的建构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生长点找质疑:思考知识是怎么来的;在内涵上找质疑问题,思考知识有什么特征;在知识的关键处找质疑问题,思考知识间有什么异同等。课上,鼓励学生可以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疑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教学“涂出这些图形的环节”:
通过观察比较质疑,学生明白第一组图形各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来表示,而第二组图形只有第一种分法是平均分,第二种分法没有平均分,不能用来表示。这样学生能在是否平均分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问题意识。
3.在动手操作中质疑
如教学“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新的分数这一环节,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创新思维表现,学生得出了各种不同的分数如,在折纸中引导学生质疑,它们的大小一样吗?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明确分的份数越多,而得到每一份也就越少的道理,为后面分数比较大小作了铺垫。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我还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解题方法,知识的混淆处质疑。
三、发挥主导,把握质疑的时机
在教学中,质疑的时机也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应当在适当的时机发挥主导作用。如在教学分数表示的意义时,学生在表述和理解上都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先出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的动画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质疑这其中的苹果是怎么得来的。然后再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出分苹果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再把分数扩展到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引导学生再疑这分数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总结出分母4,8,3表示分的份数,而分子2,3,1表示取的份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突破了本课难点。
四、画龙点睛,完成质疑的目的
我们创设情境,引导质疑,其实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释疑,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面对学生的质疑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巧妙抓住学生质疑中的“点睛”之笔,使课堂在学生的质疑和释疑中有效生成。
在完成练习环节后,问学生对这节课还有什么疑问吗?有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假如淘气吃了一块饼的,笑笑吃了一块饼的,他们吃的一样多吗?”对于这位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我并不急于去解释、答疑,而是让大家猜猜:“他们吃的一样多吗?”“有的说一样多”“有的说不一样多”。大家意见各不相同,怎么办?我又为他们提供2个一大一小的圆片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组织大家对圆进行比较、研究和探讨。在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经历了“猜想—论证—实践—结论”这样的认知过程,最后学生总结出:只有在吃同块饼的情况下才相同,如果吃的是一大一小两块饼的情况下他们的是不一样的。通过释疑,学生恍然大悟,感悟到学习收获和意义。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只有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了,才能切实提升课堂效率。使每个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则是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真正实现学生在质疑思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中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