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分析

2018-11-29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同心圆肠套叠不稳定性

小儿肠套叠是指一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腔内的肠梗阻[1]。急性肠套叠以2岁以内儿童多发,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以右侧腹腔好发,常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过去临床大多通过症状、体征结合X线检查诊断肠套叠,但误诊率较高。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及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已成为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对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5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肠套叠患儿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凭借相关参数的测量及图像特征的观察,试图地将肠套叠分绞窄性肠套叠、稳定性肠套叠及不稳定性肠套叠,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超声检查诊断为肠套叠患儿4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2岁及以下患儿22例,2~5岁患儿18例,>5岁患儿5例,发病时间2~72 h,患儿多因腹痛、呕吐或哭闹不止等来院就诊,其中,解果酱样大便患儿有18例,腹部扪及包块的患儿15例。

1.2 仪器与参数

使用TOSHIBA Aplio 790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5.0 MHz,线阵探头频率7.5~10.0 MHz 。

1.3 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先使用凸阵探头对全腹各系统器官进行常规扫查,再使用线阵探头全面扫查腹腔,如发现可疑包块,两种频率的探头交替使用,再多切面多方位的观察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活动度、边界,重点观察包块有无 “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等的肠套叠典型征象,观察其内部及周围有无淋巴结肿大、肠壁有无水肿、有无肠管扩张及腹腔积液等。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肠壁的血供情况。

2 结果

45例肠套叠患儿中,1例行手术治疗证实为绞窄性肠套叠(见图1),超声检查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行空气灌肠确诊治疗的14例肠套叠患儿在X线透视下均实时观察到套叠部位的肠管复位成功,其超声检查声像图具有典型的“同心圆”征象(见图2),超声诊断分型为稳定性肠套叠。另有30例超声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使用开塞露通便治疗后复查超声,除1例患儿后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外,其他患儿12小时内复查超声,之前出现的“同心圆征”表现消失,这些患儿超声声像图特征为小的“同心圆征”且无肠壁水肿(见图3),套入的肠管可有轻微的蠕动,套叠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分型为不稳定性肠套叠。45例肠套叠患儿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7.8%。另45例肠套叠患儿中包块位于右侧腹腔38例(右上腹21例、右中腹16例,右下腹1例)。左侧腹腔7例。45例肠套叠包块内部及周围有肿大淋巴结者37例,8例内部及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肠壁水肿增厚者8例,37例肠壁未见明显增厚,本组45例肠套叠包块仅1例肠壁未见血流信号,44例肠套叠肠壁均可见血流信号。

图1 绞窄性肠套叠 肠管壁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图2 稳定性肠套叠 典型的同心圆征

图3 不稳定性肠套叠 “同心圆”相对较小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常见原因有:(1)解剖因素。因婴幼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发育不全,不能有效固定,容易发生小儿急性肠套叠[3]。(2)肠道功能紊乱。因饮食不当、受凉、发热或药物刺激等因素导致患儿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肠管蠕动不畅,易致肠套叠的发生。(3)病毒感染。当患儿身体抵抗力差,被腺病毒感染后,患儿的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会发生反应性增生,增生的淋巴结可能会压迫肠管,导致肠道蠕动受阻,容易发生肠套叠[4]。肠道炎症继发的淋巴结肿大患儿,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并伴有呕吐、腹泻等[5]。此外,覃伶伶等[6]认为梅克尔憩室、幼年性息肉及肠重复畸形是继发肠套叠最常见的病理性诱发点。本组45例患儿有37例套叠包块内部及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肠套叠发生的早期由于套入的内容物较少,相应组织水肿发生程度较轻,压力相对小,因而血流动力学方面受到影响的变化较小,肠壁静脉受压迫而回流轻度障碍,随病情发展后,套入的内容物逐渐增多,水肿严重,肠壁肌肉发生痉挛,组织压力增加,肠系膜静脉的回流受阻,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进而产生缺血坏死,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很好的显示肠壁的血流,随着套叠时间的增加,套入部肠管近端与远端的血流信号有差别,所以套入部肠管的血流动力学测定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若发生严重的血运障碍,应尽快采取手术进行治疗[7-9]。在平时的超声检查中,小儿右中下腹的肠套叠需要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小儿急性阑尾炎通常在右下腹阑尾区可探及短管状或条带状低回声,短轴切面亦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但较小,有盲端且不蠕动,小儿肠套叠“同心圆”较大,追踪肠管时可发现有延续[10-11]。同时肠套叠需要与肠道肿瘤及正常胃窦部相鉴别,肠道肿瘤起病慢,病程长,声像图特征表现为假肾征,多无层层套叠现象,而正常胃窦部也可表现为“同心圆征”,但多为暂时的、不固定动态观察,随着蠕动可消失[12]。

本组研究中,根据患儿超声声像图特征将肠套叠分为不稳定性肠套叠、稳定性肠套叠及绞窄性肠套叠。不稳定性肠套叠中套在一起的肠管可以自行恢复到正常,一般套叠部位的肠管壁血供未受到影响,本例中不稳定性肠套叠肠管壁未见增厚、水肿的表现,套入的肠管长度较短(本例套入长度均小于35 mm),套叠的直径较小(本例均小于28 mm),在检查过程中常可见到局部套入的肠管有较多的蠕动,在通便减压处理后复查包块消失。不稳定性肠套叠如不及早处理,则有可能转变为稳定性肠套叠,且会发生相应的并发症[13]。稳定性肠套叠一般肠管短期内不能自行恢复到正常位置,若套叠时间长,肠壁血供易受到影响,容易转变为绞窄性肠套叠,所以需要及时行灌肠治疗后方可解套。本例中有1例患儿因不解大便1周、腹痛3天来院检查发现肠套叠,因肠管套叠时间较长,肠壁血供障碍,局部肠管坏死,需行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管。所以肠套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超声检查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病变部分,观察肠管周围情况及肠壁血供情况,将肠套叠进行适当的分类,在超声报告中给予一定的描述和提示,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同心圆肠套叠不稳定性
做好“侨”字文章,画好侨界团结同心圆
同心圆梦再出发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同心圆梦再出发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对光和热的不稳定性
儿童大肠套叠与小肠套叠的超声影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