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作为
——以《三亚日报》副刊《鹿回头》为例
2018-11-29
(三亚日报社,海南 三亚 572000)
近日获悉,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四川省副刊年会上,给报纸副刊记者颁发了“十佳报纸副刊记者”等奖项,四川多家报社的多位副刊编辑记者获此殊荣,令全国的许多副刊同仁们羡慕不已。曾几何时,从都市报到地市党报、国家级大报,副刊办得是风生水起,热火朝天,文学副刊、文化副刊、生活副刊、娱乐副刊等等,大有占据半壁江山之势,经常举办各种副刊年会、副刊作者交流会,副刊人也是豪情万丈,自信满满。
如今,全媒体时代,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随着报纸经营状况的下降,除了国内几家大报的副刊得以保持,很多报纸纷纷压缩副刊版面,转战新媒体,报纸副刊也逐渐被边缘化。
其实,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还是大有可为的,它的优势是能满足人们的内在精神需求——阅读。不管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阅读,需要深度的阅读,而不是碎片化的浅阅读,需要精神与心灵的安抚,需要有文化有品质的生活样本,而文学副刊就像工匠打磨的精致艺术品,给人提供阅读、沉思、启示,能在岁月的深处愈久弥香。
2018年5月28日《三亚日报》副刊《鹿回头)
2018年6月11日《三亚日报》副刊《鹿回头)
副刊是时代的产物
副刊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除了新闻以外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副刊既是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一种形态,又是报业中最具文学性和文化性的部分。副刊的独特性令其文体选择具有文艺性、边缘性和时代性三大特点。”①副刊虽然不是报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却也是报纸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大基本构件之一。报纸有了副刊,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才能更有个性,才能更吸引人。副刊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的发展变革、生活主张、思想潮流、时尚风标,都会被每个时代的人们火热地抒写与诠释,在副刊上都能找到时代的痕迹。比如,晚清时期的报纸副刊,内容多为文人之间的诗词唱和与一些文字游戏,主要是封建文人和有闲阶级的领地;民国初期,报纸副刊除了诗词掌故外,还有变法图强、反清革命、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等内容,因为读者已经扩大到了普通市民阶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成为报纸的重要读者,因此报纸副刊上新思想、新文风的作品大量出现。我们知道的文学大家如鲁迅、胡适、郭沫若、茅盾、巴金、沈从文、汪曾祺等都是这时期出现的。他们以小说或杂文或散文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也成就了自己。
新时代,新生活,新作为。现如今,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会涌现更多的中国故事、中国范例,会有更多发自内心的对这个新时代的讴歌,对新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感恩。只有副刊阵地,才能承载如此广泛的内容,包容如此强烈的情感,拥抱如此广阔的新天地。
副刊能提供深阅读
著名报人赵超构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耐看”就是能让读者进入深阅读,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感受时尚、感悟人生,并得到休闲娱乐。融媒体时代,不管传播方式与平台有什么变化,不管新闻还是副刊,内容为王是永远的王道。《三亚日报》的副刊《鹿回头》自从《三亚日报》的前身《三亚晨报》1994年1月创刊以来,几经改版,还一直保留。选择刊登的文章不仅有名作家、大师的作品,也有普通作者的心力之作;坚持人文情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做“慢”文章,二十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拥有了一大批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读者和作者。《鹿回头》编辑思想是要给读者提供原创、有思想、有深度的美文,主要刊发散文、游记、杂文、诗歌、随笔、美图等,文章篇幅短小精悍,有见解,有文采,读之深有收获。如2018年5月28日刊发的《秦腔里的西安》,“人常说,山是地的气势,水是地的气脉。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西安的气质,有着秦岭的横亘,渭水的温润和周秦汉唐的风骨,又不断突破、融合、开放,让城市充满了想象力”。秦腔的魅力、西安厚重的文化、融合开放的新西安,在文章里都能触摸得到。既长了知识,滋养了心灵,也对以西安为起点的“一带一路”充满了想象。如2018年4月23日刊发的《人生无处不修行》认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在工作中培养‘工匠精神’,只要每天确实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旅行,是一种修行。’人们在看风景的同时,也在审视自我,会产生各种体验和思想的碰撞。人做回了本真的自己,内心纯净,心生美好。一个人,只有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才能真正平静和沉着。”现在的许多人,已经在喧嚣中迷失了自己,浮躁、急功近利。此文比较有深意,它告诉人们,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努力,时刻感知幸福,才能体味幸福的真谛。
副刊能提供美悦读
报纸副刊的文学作品因为篇幅所限,一般都比较短,但短而凝练,更能体现编辑的思想、审美、态度;更有个性,有见解,有感悟,更接地气。如2018年6月11日《三亚日报》的副刊《鹿回头》推出的《老街往事》,“老街静极了,街巷里空荡荡的,见不到几个人影。街巷显得孤独、苍老,恬静黯然。街两边的店铺,依然上着旧式的门板,似乎是古朴的屏风,镶嵌得严严实实。偶然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指指点点,神情落寞而忘情。此刻的老街似乎远离了喧嚣、淡出了尘世。那蜿蜒的街巷,像是外婆颤抖的手臂,牵着我的思绪叩开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大门……”文字质朴,意境优美,气韵灵动,感情真挚,尤如丰子恺的漫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种意境,短短一段文字,给读者展开了一幅老街古朴沧桑悠远的画面,以及时光深处的宁静与美好。2018年6月4日刊发的《群山深处有石村》,“一个村子,千百年来都能保持着青山绿水的秀美,并非偶然。正是前人的智慧和后人的敬畏,才有了今日石角村得天独厚的环境。”“一个地方的美,和人一样,往往都要经历长时间的磨砺,才能有着沁人心脾的香。”读者在享受美文之余也触动内心的思考。
副刊能提供生活样本
有报纸,就有报纸副刊,有副刊,就有副刊文章写作。国内还有许多报纸如《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副刊还拥有广大读者的原因,就是许多人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在品读报纸副刊文章中寻找到更多对于生活的体悟和再现,并且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倾诉于报纸副刊。这是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样本。《三亚日报》副刊《鹿回头》培养了一大批本地作者与作家,深挖了很多本地题材作品,涉及生活、文化、习俗、人文、旅游等等方面。许多作者为了能有作品上《三亚日报》副刊《鹿回头》,努力学习,不断充实,有些人因此成为省内外知名作家、国家作协会员。虽然网络写手受到许多人的青睐,但白纸黑字的喜悦和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这是生活的状态,也是生活乐趣,更是一种个人的价值的实现,这份情感让报纸副刊永远“不死”。副刊人要做的是如何与时俱进把副刊办得更接地气,更吸引读者,更出彩。当然,新的传播环境下,为顺应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副刊可以增加多种阅读方式,如移动阅读等,让优质的副刊内容更快地被读者接受。
融媒体时代,如何融,融什么,都不能忘了融入百姓的生活。反映生活,参与生活,融入生活,不仅是报纸副刊,也是报纸的终极目标。
注释:
①陈叙.文化的风向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副刊变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