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街拍成为新闻摄影必修课

2018-11-29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1期
关键词:铜陵栏目摄影

(铜陵日报社,安徽 铜陵 244000)

人类有了相机以来,街拍就相伴而生。被世界公认的第一张带有街头人物的街拍照片,是1939年法国银板照相法创始人Louis Daguerre拍摄的《共和国广场》。也就是说,从1939年开始至今,街拍从萌芽到发展经过了至少80年的时间。而街拍传入中国并产生热烈的效应应该在上世纪90年代相机逐渐普及之后。进入21世纪,数码产品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各类价格相对较低的卡片相机的普及还有手机的大众化,街拍成为当下日常生活的方式。有人把街拍定义为“快照美学”,追求非理性巧合与非理性夸张的社会时空切片。也有人认为街拍是理性的朴素表达,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叙述。还有人认为街拍是最纯粹的不掺杂任何观点的记录。

虽然街拍拥有较长的历史,但街拍仍然是小众

进入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机不再是昂贵的特殊商品,也不再是特定部门拥有的神秘不可攀的工具。数字化的产品一举摧毁了相机的高贵门槛,有限的胶卷和“黑黢黢”的暗房技术瞬间被淘汰。而互联网的发展又让人们有了展现自我的平台,相机成为了大众玩具,摄影成为生活的点缀。

图片提供 本文作者《铜陵日报·铜都晨刊》街拍图片

虽然,相机的普及让拍摄成为一种随手可得的享受,但真正严谨的街拍者却是众多摄影爱好者中的小众。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花花草草、湖边细柳、风卷残云、美好山河……这些来自自然的相对固定的景象,抹杀了N万亿次的快门。这些是景物也是“静物”的照片来得快而且简单。

街拍明显不同于这些缺少新闻和影像价值的大众产品。它不仅需要光影、构图、瞬间、色彩等很多的摄影元素,更需要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感。它需要拍摄者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力和“功夫在诗外”的综合素质构成。它的拍摄过程有时候枯燥无味,有时候痛苦万分,有时候追悔莫及。街拍所呈现的内容多渗透晦涩或者悲观、孤独的情绪,很多时候传递具有隐喻的摄影语言,让人解读起来很纠结。街拍犹如永不老去的灵魂,模糊却不凌乱,朦胧却不浑浊,平淡却不平凡……[1]这些“纠葛”,让很多摄影爱好者自动放弃,并对街拍“呲之以鼻”,街拍与生俱来的自然淘汰功能,让其成为摄影大众里的小众。

便捷的拍摄工具,又把街拍推向热潮

因着街拍,而不知觉地成为网络名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要算合肥抄表工刘涛了。刘涛是合肥供水集团的一名抄表工,由于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街头。2000年开始,他每天带着价值几千元的卡片相机,骑着摩托车出门,除了抄水表,便在街头拍照,经过几年的积累,刘涛的街拍图片因独具耐人寻味的趣味性和荒诞感,而真正打动观众,成为国内街拍的标杆性人物,并再次证明街拍大有作为,而成为“活”的爱好街拍者的励志样本。

进入21世纪,智能拍照手机强势兴起,抢夺相机独步影像的霸主地位,迅速掀起街拍潮,并成为“街拍”现象。手机配备的35毫米镜头和微型处理器是“近身短打”的街拍利器。

每年各种各样的手机摄影街拍类比赛让人应接不暇。特别是一些国际摄影奖里不少获奖作品都出自中国摄影师之手,这让手机摄影愈演愈热,让手机摄影一度成为街拍的“主力”。

街拍应该成为新闻摄影人的必修课

街拍有强大的历史书写功能与价值,浓缩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在以小见大中,彰显一滴水见太阳的功能,具有强烈的新闻意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成功”的新闻摄影记者,除了有专业的单反相机外,还要配备高素质的卡片相机,一长一短优势互补。如今,卡片机换成了高像素的手机。用手机拍摄极具隐蔽性、及时性,时刻待机,在任何场景只要新闻摄影记者在场,掏出手机拍摄的快捷超出任何装备。

新闻摄影是拍摄与人有关的新闻图片。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充斥着数不清的新闻现场与故事。一幅时代标语下的人、一个时尚广告边的人、一个街头感人的瞬间、一次礼让行人的鞠躬、一条道路的改造现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新闻瞬间,都是历史发展、城市发展的见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珍贵,看似平淡的街拍是时光的标本。

暗房与胶片时代的没落,让摄影变得简单无障碍。一些新闻摄影人喜欢宏大的场面,喜欢单位、机关组织的活动,喜欢摆好的现场。这其实是新闻摄影精神的倒退。这不是新闻摄影而是拍照。而这种把“简单”的拍照混为新闻摄影的思潮,成为一些新闻摄影人认为“正确”的工作方式。一些媒体把关人,依然对文字稿件有浓厚的传统情节,对新闻摄影的认识似是而非,重文轻图的氛围,削弱了新闻摄影人对新闻摄影价值的追求;网络时代的“快餐”新闻造成了新闻摄影约等于拍照的事实。

街拍所具有的特质,足以能成为新闻摄影人的训练场。在看似平淡如水的街头,可以练就新闻摄影人非凡的洞察力和机会的掌控能力。但在街头,从构图、光影、瞬间的把握、思想内涵、故事的叙说里拍出具有新闻性、思想性和时代感的新闻图片,非一日之功。街头摄影可以流淌温暖的人文关怀,可以有叩问社会的悲悯,街头摄影是时代的缩影,是社会的晴雨表。

该怎样利用街拍锻炼新闻摄影人呢?第52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获得者傅拥军拍摄的《西湖边的一棵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傅拥军在杭州西湖固定的位置用了三年的时间拍摄了不下一千张照片,再从中精选了一组图片,用镜头见证了树的生长,以及与树有关的人。充分诠释了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一景,却在不经意中蕴含了宇宙万物成长到衰落的生命轨迹。这是街拍的经典案例,傅拥军三年的小目标取得了巨大的收获,足以说明街拍需要发现的眼光,深邃的思维还有超长的耐心。自由摄影师王久良在图虫网主办的“从旁观到介入”——街拍中国2016年度摄影师群展开幕式暨颁奖典礼上说:“我对街头摄影的期望是,你在街头晃荡多年之后,最后不仅仅是拍摄街头,而是感受到街头背后的东西。”[2]

媒体要给足街头摄影的空间

当下互联网融媒体时代,新闻图片一图胜千言的功能并没有弱化,反而愈发地强大。街拍图片因直面群众,是最接地气的新闻。街拍里有百姓的喜怒哀乐,有渐进的城市变迁,有重大的政策调整,有最时尚的流行趋势。然而,有些媒体因对街拍图片的认识不足或者“身在融媒体,脑在传统里”,毅然决然地习惯性“轻视”街拍图片,认为街拍图片不够高大上,认为街拍图片信息量不大。他们喜欢发一些重要单位的具体活动,喜欢一些名人轶事,喜欢一些事故类的突发事件等等。这种传统思维与导向消解了新闻摄影人对街拍的兴趣。

2014年《新民晚报》开辟《街拍》栏目,向全社会征集街拍图片,见证当代上海发展最真实的记录。4年来,《新民晚报》的《街拍》栏目成为该报的重要栏目,也成为最好看的栏目。不仅活跃了版面满足了稿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成为上海街拍独领风骚的路标。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席徐祖根对《新民晚报》开辟《街拍》栏目撰文《街拍:从记录市井百态到记录上海历史》,其中对街拍如是说:“街拍的照片都来自街头巷尾,来自平民百姓,因而成为最鲜活、最可信的历史。记录历史要善于抓住历史发展的新苗头、新事物和新问题,从而揭示出新趋势和新方向。”[3]

2014年3月1日安徽《铜陵日报》在子报《铜都晨刊》B6版上也悄然推出了彩色的整版街拍图片《老街理发店》,这是该报结合铜陵新闻网报网互融的契机,争取的一个纸质版的网络互动版面,希望通过将网络上的优秀街拍图片纸媒呈现,增加报网的黏度。

谁知,第一期见报后收获线上线下一致好评,掀起了当地的街拍热潮,一时间来稿“涨库”。随后,该报又陆续推出了《你好大铜陵》《早市一小时》《读书者的“姿态”》《阳光下,总有些温暖打动你》《生活没有旁观者》《那些欢快的狗儿或许真的没有忧伤》等30多期文字简短优美、版式清新的反映市民生活百态、日常生活细节的街拍图片专版。

为紧紧把握“街拍”带来的热度,2016年《铜陵日报·铜都晨刊》把每月刊发一期的网络版街拍专版,正式改为《街拍》栏目固定下来,随时刊登新闻摄影人和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来自城市街头的街拍图片,再次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几年来,不管《铜陵日报》的《街拍》栏目是对时尚的模仿与否,但至少《街拍》栏目给了当地从事或者乐于街拍的新闻摄影人足够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这让当地的新闻摄影人多了一个可以思考、可以反复淬炼新闻业务的机会。

注释:

[1]历史上第一位街拍摄影师.豆瓣,2012.11.28

[2]“街拍中国”大奖揭晓18万现金奖励摄影人.腾讯网,2016.11.15

[3]徐祖根.街拍:从记录市井百态到记录上海历史.新民晚报,2018.6.2

猜你喜欢

铜陵栏目摄影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