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

2018-11-29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1期
关键词:假新闻恩施受众

(恩施日报社,湖北 恩施 445000)

一、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特征

新媒体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传播速度快、主体增多、随机性强、互动性强等。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需要恪守“客观真实”的职业道德底线,都要坚持忠于事实对社会负责。近年来虚假新闻、反转报道层出不穷,而且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呈现出数量更多、速度更快、影响更大等新的特征。

(一)传播主体更广泛

2017年度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已有7.72亿网民,手机网民人数也高达7.53亿人,“人人都是通讯员,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悄然到来。①

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产生的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成为了新的传播载体。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触摸媒体是用户接触最广泛的新媒体,他们不仅已习惯通过触摸媒体接收新闻,同时也开始利用手机等设备将身边的新闻进行发布。新闻传播主体和载体已突破传统局限,具有更广泛和复杂的特征,这也扩大了虚假新闻滋生和传播的土壤。

2018年6月,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在恩施人朋友圈和部分自媒体上疯传,《警察暴力执法,砸车窗》一文的标题更是耸人听闻,引起极大社会反响。恩施日报社新媒体记者在调查后发现,真相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发布者的断章取义。在《恩施日报》官方辟谣的推文中,很多网友表示:如今传言谣言漫天飞,假新闻防不胜防。

(二)传播速度更迅速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终端的广泛覆盖和应用,让信息以几何倍速传播。假新闻在用户转发和评论的发酵之下,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爆发之势,影响力和破坏力极大,而大量不明真相的用户则稀里糊涂的成为了“帮凶”。

(三)新闻内容更多样

虚假新闻的题材从政治、社会到娱乐报道;涉及的新闻报道对象从公务人员、娱乐明星到弱势群体;涉及的虚假形式从凭空捏造、断章取义、随意扩大到细节造假。而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小新闻往往也能制造大恐慌。

《自来水管全是蚂蟥,村民惊叹》推文是一则非常经典的反面教材,该“新闻”将“从损坏的自来水管中检测出线虫”的报道刻意歪曲和放大,不仅制造了社会矛盾,还引起了受众的恐慌。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朋友圈,诸如此类的“报道”却不在少数。

(四)负面影响更深刻

假新闻的传播主体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和匿名性,将随手捏造、改编和夸大的“事实”当作新闻发布,极易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恶劣影响。信息爆炸时代,鉴别力不高、猎奇心理强的部分受众无法分辨新闻真假,而部分价值观扭曲的受众甚至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鉴别,而是将迎合低级趣味的信息进行转发,甚至实施不负责任的网络语言暴力。

把谣言当“新闻”,引起社会恐慌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例不在少数,“假新闻”对社会公共秩序已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2017年7月,恩施州内某自媒体发布的《利川谁认识这两口子,发出来让大家瞅瞅》的微信推文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愤慨,一对父母虐童的视频在半天内阅读量飙升至数万。恩施日报社记者调查此事的结果让人吃惊,在网络上,与该推文内容雷同的“新闻”高达数十条,这些关注度甚高的推文存在的差别仅仅在于将标题中的“利川”换成了“沅陵”或“温县”。这种“改头换面”的伎俩如今已司空见惯,不少自媒体为吸引眼球肆意更改新闻要素,更有甚者直接炮制假新闻。

二、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成因

(一)新媒体传播主体素质参差不齐

新媒体时代,不少新闻工作者为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效益,丢掉了记者应有的求真务实精神,在采访时作风不扎实,仅仅靠电话采访,或对网上新闻进行复制改编,再用之一些流行“手法”,如所谓纪实、暗访、偷拍等吸引眼球,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调查性。其次,新媒体中的大部分自媒体采编人员根本不能称为“新闻工作者”,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培训,没有媒体把关人意识,也缺乏核实事实真实性的资质和渠道,这让虚假新闻有了滋生和壮大的土壤。

(二)传播主体受到利益驱使

新闻媒体制造虚假新闻的利益驱动点有两方面:一是以点击量换取广告费。为将流量变现,新媒体刊登广告本属正常,但按照“点击量”决定价格的行业规则让不少人动起了歪心思。为了吸引受众,部分自媒体通过编造虚假事实、夸大事实、篡改细节等方式增加关注度和点击量。二是所谓以赞助费、稿费换取新闻稿件的发布。部分企业、商人通过向媒体支付“稿费”“赞助费”的方式,使新闻媒体发布有利于自身经营的新闻消息,新闻的真实性让位于利益。甚至出资操纵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

(三)传播主体准入门槛低,缺乏监督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刊号可谓“一号难求”,但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的创立并没有任何准入门槛,若其发送的虚假新闻没有对个人或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也不会有任何监管和督促整改措施。

如今的媒体行业竞争,时效性往往是取胜的关键。但不少自媒体的“时效”却往往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听风是雨,不经求证和调查便将信息进行传播,对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只能起到负面作用。

(四)片面追求关注度,迎合恶趣味及“三俗”

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正确新闻观。媒体担负的责任不仅在于监督,更在于倡导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但如今部分自媒体本末倒置,为追求点击量和经济效益,迎合部分受众的猎奇心、恶趣味和扭曲的价值观。更有甚者,利用自媒体利用受众的仇官、仇富心理,编造虚假新闻诋毁公务人员、国家机关,利用“官二代”“富二代”“女大学生”“农民工”等吸引人眼球的标签不断制造和发酵虚假新闻,不仅没有起到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反而激化了社会怨恨。

注释:

①王建树.浅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5-04-01.

猜你喜欢

假新闻恩施受众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飞檐走壁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恩施新农人:农业互联网创业七年走过的弯路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恩施年俗——点路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