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血脉 时代砥柱
2018-11-29徐洁
文/本刊记者 徐洁
1 一甲子岁月,学科磨砺且沉淀,积聚出新华医院如今的声名与地位。
儿科为体,成人为用,一甲子的新华医院学科建设正如其名,受命于时代,馈赠与时代,并再次点燃时代。
从一所最初为纺织女工筹建的保健性医院,到中国儿科的黄埔军校,再到如今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三甲综合医院,一甲子岁月,学科磨砺且沉淀,积聚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以下简称“新华医院”)如今的声名与地位。
60载日月,围绕以儿科学为主轴的国家重点学科,新华医院先后凝炼出检验科、药学部、急诊医学科、小儿外科、中医科、皮肤科、普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儿内科(小儿呼吸专业)10个学科,位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另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参与单位,3个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3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专科,15个国家、地方单病种诊治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实验室,1个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这是几代人的成就。
从一而来,抽离拨新,新华医院十大学科“众星拱月”,领航新生命时代。
受命于时代,新华医院创业落成;交融于时代,新华医院立命成长。其间,无论是随院而建的老科室,还是迎头赶上的新科室,都在被新华医院时代使命感召的同时,又以自己的光热传承回馈着医院、反哺着时代。
2 2012年11月,新华医院小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儿童保健学及发育与行为儿科”“耳鼻咽喉科”入选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3 新华医院儿科系“奖状”。
小儿外科:根正苗红传承人
在新华医院谈儿外,首先要区分“大儿外”和“小儿外”。
“60年前,在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佘亚雄教授刚刚率领时,‘小儿外’还是单纯的小儿外科。”新华医院小儿外科学术带头人、主任王俊向记者回忆。
短短60年,“小儿外”已经演化出“大儿外”——在小儿外科基础上,小儿泌尿外科、小儿神经外科、小儿骨科、小儿心胸外科纷纷独立成科。
学科分化由各亚专业强势突起决定,但实际上也是新华医院小儿外科发展的总成绩单,尤其是分化后的“小儿外”,仅包括儿童普外科、新生儿外科、肿瘤外科和消化与营养科,还照旧领跑全国。
危重儿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技术,该技术开展与推广已有2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尤其是新生儿短肠综合征治疗比肩国际。
新生儿先天性畸形早期干预,尤其是小儿先天性食管闭锁综合治疗、小儿先天性重症膈疝综合治疗;在国内率先提出产房外科治疗概念,开展产房外科手术。
多学科参与的儿童实体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为国内儿童实体肿瘤的临床诊治中心之一。
眼下,王俊还在发力新兴学科培育,儿童先天性肛门闭锁、儿童肝胆疾病、儿童先天性消化道疾病……都是他的兴趣方向。
依托以上“4+X”精品技术打造战略,王俊对新华医院小儿外科未来信心满满。“可以完全扭转综合医院儿科普遍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状况”,只要精品工程“攻坚一个、成熟一个、开展一个”。
当然,前提是站上中国小儿外科三大起源高峰之一,并接受它60年根系文化的嫡传——“迄今为止,新华医院小儿外科主任都是土生土长、首耳相传的自己人”,王俊引以为傲。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筛查康复两相延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样随院成立,创建者为我国著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毛承樾教授。秉承主编我国第一本儿科系《耳鼻喉科学》教材,毛承樾教授的严谨治学精神,在一甲子时光内,几代新华人将学科不断发展壮大。
致力于减少我国聋哑人群的数量,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衔起草了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主编国家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培训教材,负责向全国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模式,直至全国覆盖。
科室下设内镜中心、鼾病诊治中心、听力障碍诊治中心,提供耳聋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医疗服务。近年来,已为万余例受检者提供了耳聋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及婚育指导,有效降低了先天性耳聋及遗传性耳聋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近年来,在新一任学科带头人、主任杨军的带领下,科室确立了以耳显微耳神经侧颅底外科、人工耳蜗植入、头颈肿瘤外科、小儿耳鼻咽喉科、内窥镜微创外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其他亚专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科室护理团队还着眼于完善健全眩晕前庭功能的护理评估体系,推进术后快速康复以及开展听力言语康复训练的延续性护理。
自2014年“人工耳蜗术后延续特色护理团队”成立至今,以改革护理服务为突破口,将服务面从医院扩展至家庭、康复机构。将群体性治疗逐步转化为个性化、社区化、人性化家庭康复模式,成为耳科护理工作发展的新方向。
1 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中心获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批复同意在新华医院筹建。
2 2017年新华医院成为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
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囊括耳神经及颅底外科、头颈肿瘤及咽喉外科、小儿耳鼻咽喉科、鼻外科等三级学科,开放床位85张,年手术量达5000台,年门诊量逾20万人次。在医院40余个科室中,对医院贡献率排名第七。
普外科:砺术砺心领跑者
国内最早开展肝胆胰癌个体化综合治疗单位,原卫生部首批批准肝移植定点医院……新华医院普外科历史悠久,由著名外科学家何尚志教授在1958年时随医院建立而创立,现已成为新华医院规模最大的临床科室。
历经60载岁月洗礼和几代人不懈努力,从何尚志到现任学科带头人、医院副院长刘颖斌,开展一系列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和困难的腹部大手术,一直是新华医院普外科的优势。
从两个病区到五个半病区,从不足100张床位到现在开放床位225张,年门急诊量15万人次,从年手术量两千到万余台,一甲子的历史,承袭学科发展过程中大外科、大普外科、普外科的变迁,学科现已拥有肝、胆胰、胃肠、腹壁疝、甲、乳、血管、伤口治疗等9个亚专业,实现了以肝胆胰外科为特色,复杂困难肝胆肿瘤的手术治疗及规范治疗国内领先的目标。
但桂冠加冕,领头人依然砥砺。
谈及下一步学科发展,“胃肠打基础,胆胰为突破,移植补短版,血管迎头上,甲乳创特色”是刘颖斌在新时代为学科发展明确的具体方向。
刘颖斌锁定“对标一流,砺术砺心”:大到普外科下亚专科的持续具体深入打造,细到亚专业学科带头人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一方面向内亚学科精耕细作,一方面对外普外科整体突破;此外,借力新华医院以综合医院儿科为主的特色,支撑儿科,续力普外。
“擦亮冠军的牌子,做好引领”,刘颖斌一刻也不敢松懈。
急诊医学科:后发搏击为守护
1985年建科,急诊医学科的确不算新华医院“学科老兵”,而且相比老兵的“阔绰”,急诊医学科起家非常穷酸:只有1个诊室、1名医生、几张观察病床、2把椅子。
但无论新兵老兵,赢得战场的都是好兵。
经过几代急诊医学人艰苦创业、革故鼎新,一个作坊式的“小诊室”变成了华东地区数一数二的急诊中心,从没有任何国家级学术任职,到拥有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从没有任何市级人才培养项目,到如今拥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
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新华医院副院长潘曙明简单将科室超速度发展阶段一分为三。
1985-1996年,由急诊室转建急诊科阶段;2000-2010年,胸痛中心建设阶段;自2010年至今,对标国际标准,开展儿童创伤和急危重症救治阶段。
下一步,潘曙明为急诊医学科发展蓝图勾划出三个关键词:全方位、信息、智慧,即急救能力、患者信息、救助通道全部打通。
“我们既能够实现救护车的转运,也应该实现直升机的转运。”
“我们不仅能够上天,也可以下海。”
“从病人打电话到救护车出发,到最后进入抢救室,把时间缩到最短。”
“把过去诊疗病人的数据,包括当前诊疗病人的数据,全都输入电脑,通过机器深度学习,转化为急诊医生辅助决策,为病人获取更多存活机会。”
“做好杨浦的守护神”,采访最后,土生土长在这里的潘曙明一句话重申了新华医院和所在属地的渊源,也道明了急诊医学科飞速发展的永动力。
检验科:临床质量扩服务
每天接待患者6000余名,处理标本10000个,出具检测报告13000份,全年完成临床标本检测超2500万次,发出报告超过200万份,这是新华医院检验科的基本工作数据。
数据之下,是检验科高新检验项目开发,尤其是分子诊断平台构建(如流式细胞术、DNA测序、质谱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等多种高新实验技术特色,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批遗传性疾病基因测序临床试点专业(含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的积淀。
检验科学术带头人、主任沈立松正是新一代科室领路人——作为国内最早引入检验医师工作制度的医院检验科之一,沈立松一直在致力于精进检验技术之余,围绕临床开展以下工作。
设立快速反应实验室,普通标本急诊处理,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测定周期时间显著缩短;在急诊楼、妇产科、发热门诊等设置卫星实验室,先后为心胸外科ICU、儿科ICU、急诊科ICU、外科ICU等10余个临床科室提供床旁血气检测,为胸痛中心提供快速心肌肌钙蛋白及D-D二聚体检测,等等。
高度重视检验质量管理:检验科目前具备完善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参加美国病理学会CAP全球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临检中心(NCCL)、上海市临检中心(SCCL)以及Bio-Rad第三方质控计划。
不断拓展检验服务范围:目前科室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检验中心,与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等3家医疗机构合作,提供检验服务;同时为浦东妇幼保健医院等10余家医院提供NIPT产前检测;唐氏综合征筛查的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安徽合肥、河南郑州、山东济南、新疆等地区。
中医儿科:从疾病点发力科研
当哑科遇上“望闻问切”,诊疗困难程度可以想象。新华医院中医儿科究竟是如何一跃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呢?
从1958年建科、融于中医科发展,到1978年转变为依托新华医院儿科特色、走独立发展之路,这是科室发展第一个关键点。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主任吴敏向记者回忆。
时任中医儿科主任张树一,带头从临床研究开始,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预防取得突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新华医院中医儿科勃发的开始。继而,针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吴敏接棒学科主任后又继续深延中西医融合探索治疗和国内刚刚起步的纳米药研发,在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同时,中医儿科在国内学科界收获了赫赫威名。
学科迎来飞跃是在开展以儿童抽动障碍为代表的脑类、神经类疾病研究近20年后,这个阶段,找准疾病点并坚持科研是关键,吴敏指出。
而未来,中医儿科在吴敏眼中的新疾病点是,依托于新华医院儿科的中医特色式慢病预防。
“目前成果更多侧重于治病,下一步我们希望依托新华医院千天计划,就儿童脑瘫、神经、生长发育等疾病,从中医干预方面提前预防。”
另外,中西医结合也是吴敏的发力点,“但临床科研都不能省,比如中医冬病夏治伏贴的方案规范,我们将从规范化研究入手,真正为下一步将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外治中心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
作为新晋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儿科依托新华医院儿科优势,现已建立儿童脑病和哮喘信息化管理平台,确立脑病、咳喘病、脾胃病、温病四个亚专业方向。并于近年新增设中医咳喘、中医代谢病、冬病夏治等专科门诊,进一步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