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阻训练及停止训练对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2018-11-29黄山鹰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2期
关键词:躯干股骨颈肌力

黄山鹰 程 亮

(百色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引起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主因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体内的骨营养状态、骨骼应力和代谢内分泌环境出现了变化〔1〕。Zaki〔2〕认为正常普通人的骨营养状态和代谢内分泌环境能基本满足人体骨骼的代谢需求,事实上骨应力变化扮演更重要角色。而骨应力主要来源于肌力的变化〔3〕,为此,提高肌力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策略。因增龄的影响,老年人肌力衰减、骨量流失不可避免〔4〕。现有研究证实了抗阻训练能延缓因增龄导致的肌力和骨密度(BMD)下降〔5〕。显然,抗阻训练提升肌力、影响骨质结构需要一定的时限,当停止抗阻训练后,肌力下降会影响骨应力。目前缺乏停止抗阻训练对老年人BMD影响的报道。本研究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1〕,测试老年女性抗阻训练周期内及停止训练后腰椎和股骨近端BMD的变化。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6年7~8月,百色学院周边大型公园和社区内,以走访和电话方式募集了有健身意愿的健康老年女性70例(试验前招募86例,试验初中期有16例因个人或家庭原因退出),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方式分成年龄、身高和体重相匹配的实验组33例,年龄(65.4±4.7)岁,身高(158.3±6.9)cm,体重(57.8±7.3)kg,平均绝经时间(13.4±5.4)年;对照组37例,年龄(66.0±5.1)岁,身高(158.6±5.6)cm,体重(57.5±9.0)kg,平均绝经时间(13.9±4.7)年。纳入标准:①年龄60~70岁;②绝经;③通过了健康体检;④无骨质疏松症状;⑤既往无特别健身运动的爱好;⑥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2年服用抗骨质疏松或雌激素药物;②心脑血管疾病;③明显的关节肌肉损伤和运动障碍;④有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⑤超重或肥胖。参考Chang等〔6〕的研究,每隔4 w对受试者进行电话或面谈,了解她们身体状态。

1.2抗阻训练 以增加肌力和肌耐力为目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6 w的抗阻训练(时间:2016年8~11月,地点:学院力量训练房,频率:3次/w,50 min/次)。抗阻训练部位为躯干和上下肢,在专业的健身教练指导下,采用芬兰HUR气动训练仪(躯干和下肢单关节训练)对受试者进行抗阻训练,其中躯干、髋、膝和踝关节分别进行屈、伸(屈和伸各5组,12次/组,组间休息60 s)练习,锻炼屈、伸肌群力。每次训练课要求受试者进行约10 min的牵拉和放松活动,抗阻训练负荷以50%~60% RM为宜,如受试者不能按规定完成组数和次数,实验人员可根据受试者感受进行调节以完成训练量。

1.3BMD测试 使用XR-46型双能X线BMD测试仪(美国Norland生产),测试训练0 w、16 w、20 w(停练4 w)和24 w(停练8 w)腰椎L2~4和优势侧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BMD。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及事后多重检验。

2 结 果

0 w两组所有基线数据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6 w:实验组腰椎L2~4 BMD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股骨颈和大转子BM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停练4 w:实验组腰椎L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BM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停练8 w:实验组股骨颈和大转子BM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训练0 w比较,实验组训练16 w腰椎L2~4 BMD非常显著增大(P<0.01),股骨颈和大转子BMD显著增大(P<0.05)。停练4 w腰椎L2~4、股骨颈和大转子BMD显著增大(P<0.05)。停练8 w股骨颈BMD显著增大(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但有下降趋势(P>0.05)。与训练16 w比较,实验组停练8 w腰椎L2~4 BMD显著减小(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但有下降趋势(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各部位BMD测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1;与训练0 w比较:3)P<0.05,4)P<0.01;与训练16 w比较:5)P<0.05

3 讨 论

研究发现,抗阻训练能提高关节肌力、促进成骨生长并优化骨质结构、增加骨强度和BMD,其机制为:肌肉收缩对骨骼产生压力负荷和压电效应,成骨细胞在压电效应作用下活性增强〔7,8〕。抗阻训练部位以下肢居多,Braun等〔5〕对青年和老年女性下肢进行24 w、10 RM的抗阻训练;Mullins等〔9〕对青年女性下肢进行16 w、10 RM的抗阻训练,发现下肢BMD出现不同程度变化,而腰椎无显著变化。黄山鹰等〔1〕对青年和老年女性上、下肢和躯干进行哑铃负重抗阻训练,发现腰椎L2~4、Ward三角和股骨颈BMD显著升高;王康康〔10〕对老年女性上、下肢和躯干实施弹力带抗阻训练18 w,显示腰椎L2~4和股骨颈BMD显著升高。本研究发现16 w躯干和下肢抗阻训练,受试者的腰椎L2~4、股骨颈和大转子BMD显著增加。造成上述结果分歧的原因推测可能与选择抗阻训练方式、强度及负荷不同有关。黄山鹰等〔1〕也认为抗阻训练应该锻炼到老年人全身主要的大关节和肌群,选择小负荷、多重复次数为宜,避免进行单关节的训练。

巴洪冰等〔4〕认为停练(无负重的全身振动训练)8 w后大转子BMD仍显著大于对照组,而腰椎和股骨近端其他部位无显著差异。相比巴洪冰等〔4〕的实验方案,本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与抗阻训练选择方式不同有关,采用气动阻力专门针对躯干和下肢不同关节屈、伸肌群的锻炼,相比无负重全身振动训练的强度更大,对骨应力刺激效果更佳,因此停练后BMD衰减更慢。

有趣的是,在停练4 w后实验组腰椎和股骨近端BMD无明显下降迹象,而停练8 w后腰椎BMD下降幅度大于股骨近端。推测可能与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进行大量的负重行走或上下楼梯等运动有关。相比躯干,下肢的抗阻训练更加频繁,能在短期内延缓肌力的流失速度。而躯干部位在日常活动中缺少专门的抗阻训练,因此肌力流失速度更快。Tan等〔11〕对青年女性受试者进行躯干和上肢抗阻训练,并分析与BMD的关系,认为加强躯干肌力更易提高BMD。本研究从停止抗阻训练角度证实了Tan等〔11〕的研究。另外,Ward三角BMD虽有变化,但只在停练4 w显著大于对照组,分析可能受增龄影响导致Ward三角BMD在抗阻训练周期内无显著差异。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未能扩大样本、延长抗阻训练时间、细化停练时间及从关节肌力大小变化方面探讨BMD改变的机制。

猜你喜欢

躯干股骨颈肌力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树与人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