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转氨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生存状况的影响

2018-11-29阿不都米吉提阿不力孜艾则孜阿不力米提艾山力提甫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年33期
关键词:肽酶丙氨酸肌酸激酶

阿不都米吉提·阿不力孜,艾则孜·阿不力米提,艾山·力提甫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 心内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 检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8;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糖尿病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无症状心肌缺血及猝死,临床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现阶段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主要方法[1]。有研究显示[2],ACS患者PCI术后可查到肝功能异常,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循环障碍,造成缺氧性肝损伤,表现出血清转氨酶升高,主要为丙氨酸转氨酶和门冬氨酸转氨酶。目前尚未有ACS患者PCI术后血清转氨酶与其生存状况的报道,本研究探讨血清转氨酶对ACS患者PCI术后生存状况的影响,为预测其临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7年1月在胸科医院因ACS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2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ACS的诊断标准;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患者;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合并症;④无精神疾病、无严重意识及认知障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⑤患者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感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白血病、伴有肝病或有肝病史、严重肾功能不全及肿瘤;②未能提供完整临床基线资料。本研究通过胸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检测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心率(HR)、体重及身高,并在患者术后24 h后并于次日晨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清学常规指标检测。

1.2.2 分组 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4年,并以患者死亡为主要研究终点,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联系以防随访丢失,并要求患者每隔3个月到院复诊,以便有效评估研究终点。328例患者随访期间随访丢失13例,余下315例将其分为死亡组45例和对照组270例。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年龄、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年龄、HR、SBP、DBP及体重均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蛋白、血红蛋白(Hb)、尿素、肌酐(Cr)、尿酸(VA)、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MB、γ-谷氨酰转肽酶、丙氨酸转氨酶及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白蛋白、Hb均低于对照组,尿素、Cr、VA、CRP、肌酸激酶-MB、γ-谷氨酰转肽酶、丙氨酸转氨酶及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 影响ACS患者PCI术后生存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死亡为因变量,以与死亡者患者有差异的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将患者的一般资料作为控制变量输入模型1,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变量引入模型2,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HR、尿素、Cr、VA、CRP、肌酸激酶-MB、γ-谷氨酰转肽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及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是死亡、白蛋白、Hb的影响因素(P<0.05)。影响PCI术后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为CRP及门冬氨酸转氨酶及丙氨酸转氨酶。见表3。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s)

组别 TC/(mmol/L) TG/(mmol/L) 白蛋白/(g/L) Hb/(g/L) 尿素/(mmol/L) Cr/(μmol/L)对照组(n =270) 4.66±0.45 1.68±0.22 35.62±2.31 137.64±14.96 5.15±0.72 73.24±4.96死亡组(n =45) 4.58±0.47 1.61±0.20 31.25±2.24 134.23±14.52 7.52±0.85 87.65±5.63 t值 0.245 0.136 4.253 2.546 5.236 4.452 P值 0.843 0.896 0.000 0.007 0.000 0.000门冬氨酸转氨酶/(u/L)对照组(n =270) 323.52±22.45 7.08±0.75 185.69±12.65 30.12±3.25 52.84±0.65 248.63±20.14死亡组(n =45) 438.5±25.63 13.41±0.58 247.63±18.96 41.35±3.86 124.78±9.78 625.87±30.15 t值 4.521 5.698 2.965 2.987 5.968 5.897 P值 0.000 0.000 0.002 0.002 0.000 0.000组别 VA/(μmol/L)CRP/(mg/L)肌酸激酶-MB/(μg/L)γ-谷氨酰转肽酶/(u/L)丙氨酸转氨酶/(u/L)

表3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ACS表现为粥样硬化斑块松动、侵袭或破裂,致使血栓形成,造成心肌血流灌注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3]。随着对ACS的深入研究,发现患者常出现肝功能异常现象,在排除患者本身肝功能异常,可能是患者发病后引起循环功能障碍,造成肝损伤、促使血清转氨酶升高。研究显示[4],血清转氨酶升高可早期预测ACS患者PCI术后的生存状况,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正常情况下门冬氨酸转氨酶在血清的含量极少,在心肌细胞和肝脏中含量较高,曾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在本研究中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主要是在患者术后进行检测,而不是在急诊室第一时间检测,患者应及时行PCI治疗,以便早期、快速、完全开通梗塞动脉,提高生存率。丙氨酸转氨酶主要在肝细胞原浆中,当肝细胞损伤时可释放至血液中。因此,当血液中检测到血清转氨酶升高可说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同时预测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年龄、HR、SBP、DBP及体重有差异,死亡组年龄较大,具有较大的体重、更低的血压和更快的HR,说明死亡组循环衰竭更严重,可间接证明血清转氨酶升高对患者预后有预测意义[5-6],与国内外报道的结果一致[7-8]。两组的TC、TG水平比较无差异,说明两组的TC、TG水平一致。与死亡组比较,对照组的白蛋白、Hb、尿素、Cr、VA、CRP、肌酸激酶-MB、γ-谷氨酰转肽酶、丙氨酸转氨酶及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有差异。本研究发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是影响患者PCI术后生存状况的因素之一,与国内林奔腾等[9-10]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血清转氨酶水平可作为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因子。

综上所述,血清转氨酶升高是ACS患者PCI术后预后的不良指标,其升高的程度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预测作用,但在发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后如何应用他汀类药物还不明确,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肽酶丙氨酸肌酸激酶
蛋白酶的研究历史、发现及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续1)
生物合成D-丙氨酸研究进展
脱苦风味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食品加工中赖丙氨酸的产生与控制分析
β-丙氨酸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转肽酶A在蛋白质和多肽修饰中的应用
“γ谷氨酰转肽酶”与肝胆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