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臣”们的“伪币”—一个特殊人群行使的铸币权
2018-11-29陈明良
□ 陈明良
图1 一刀平五千
图2 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布泉、货泉
图5 大泉五十、壮泉四十陶钱范
除一些特殊情况,货币的铸造权归于国家,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古代的铸币权也很早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令由秦朝中央政府统一掌管货币的铸造权、发行权及流通管理权,之后,汉武帝确立的五铢钱体制、唐高祖开始的开元通宝钱格式,又先后为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指引了方向,这是中国货币沿革的基本历史格局。期间,虽有私铸现象,但只要国家政权稳固,正常的货币铸行必定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控,这时出现的一些私铸币,要么是国家政策允许的暂时性措施所致,要么是民间完全出于非法目的的谋利;而当国家出现严重问题、政权爆发全面危机时,另种形式“违法”的私铸就大量泛滥,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非法”货币大多出现于这样的非常时期。如若归类,大致可分为地方割据政权铸币、农民起义政权铸币、篡位未成权臣铸币、立国者成功前铸币,当然还有各朝各代从未禁绝的牟利者私铸币。这些“伪币”的出现,伴随的往往是衰落的国势,巨大的社会动荡,特别是在各种问题集中爆发的皇朝末年。相对于同时期的中央政府而言,这些“伪币”的制造者,无论是狭义概念上统治集团内部意图不轨的奸臣、权臣,还是不再奉命、事实割据的诸侯,或是起于草莽的义军领袖,其身份的本质界定没有区别,都是广义范畴内的“佞臣”,这些人的铸币行为自然也就是伪铸。如果再包括私铸作假,这些所谓的“伪币”,远至秦代就有记录,秦简《治狱程式》有私人作假案例,其后不绝,时间离我们最近的例子,有伪满洲国货币、汪伪政府货币。作为个体,这些钱币流通的时间大多不长,有些甚至极为短暂,但作为一个类型,其品种繁多,纵跨古今。今天留存下来的这类钱币,大多数量偏少,许多成了稀缺品种,无论是从研究钱币史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枝脉和细节的探索角度,它们都是珍贵的实物资料,这里选其部分,做一探讨。
各种“伪币”选例
一、极精美的货币、极失败的改革—奇葩的王莽币制
两汉之间的王莽改制,是为解决西汉末期社会矛盾进行的全面新政,但这次改革很不成功,其中居摄二年开始的一系列币制改革,不仅没有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反而激化了经济矛盾,加速了政权的崩溃,王莽本人也身死名裂。但抛开历史的政治得失,纯就钱币本身而言,王莽失败的币制改革,却是中国货币史上很有盛名的章节,二刀、六泉、十布、货泉、布泉、货布共21种,错刀、契刀、大钱、五铢钱“四品并行”,钱币个性十足,相当有想法,因而在事实上,新莽为我们留下了一套精美、特别、很有意思的货币。
1.一刀平五千(图1)
居摄二年(公元7年)始铸,分方孔圆钱环柄和刀身两部分,方孔上下竖列错金“一刀”二字,刀身铸“平五千”三字,意为等值五铢钱五千枚。
2.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布泉、货泉(图2)
图6 安史之乱次恶史思明铸币 得壹元宝
图7 安史之乱次恶史思明铸币 顺天元宝
图8 元末 徐寿辉天启通宝
图9 元末 天定通宝
大泉五十,居摄二年(公元7年)始铸,是新莽钱币中铸量最大、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
小泉直一,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始铸,新莽布泉体系中最小单位,相当一枚五铢钱。
布泉,天凤六年(公元19年)所铸,悬针篆,据《汉书·王莽传》记,曾作出入符信使用。
货泉,天凤元年(公元14年)始铸,传世极丰,一直流通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
3.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壮布七百、大布黄千(图3、4)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铸,当一百枚五铢钱,当二百枚五铢钱,当四百枚五铢钱,当五百枚五铢钱,当七百枚五铢钱,当一千枚五铢钱。
4.大泉五十、壮泉四十陶钱范(图5)
新莽陶钱范,工艺质量很好,完整的较少。
二、一些比较有名的其它“伪币”
历史上皇朝的正统与非正统很多时候也是处在一个动态之中,如最终失败的更始五铢,它的定位就转换很快,不好区分(极短时间内的正统),而专权乱政的董卓五铢,名为汉钱,性质却更趋近于王莽铸币(缺个新钱币的名字)。大多数钱币在正统问题上的定性要简单得多,如唐代史思明的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宋金时期伪齐政权的阜昌通宝,元末韩林儿的龙凤通宝。徐寿辉的天启通宝、天定通宝,陈友谅的大义通宝,张士诚的天佑通宝,明末李自成的永昌通宝,张献忠的大顺通宝,孙可望的兴朝通宝,清初吴三桂的昭武通宝,吴世璠的洪化通宝,清晚期洪秀全的太平圣宝、太平通宝、天国圣宝、天国通宝、太平天国、天国太平,以及天地会的开元通宝、皇帝通宝、平靖通宝、平靖胜宝、明道通宝,上海小刀会的太平通宝,贵州张保山的嗣统通宝,金钱会的金钱义记,这些钱币处在当时,“伪币”无疑。最熟悉的还有袁大头,由于复辟帝制,其后来铸币的正当性似也应受到质疑。
1.安史之乱次恶史思明铸币—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图6、7)
图10 元末 陈友谅大义通宝
图11 元末 张士诚天佑通宝
图12 元末 李自成“永昌通宝”铜钱
图14 元末 天地会皇帝通宝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称“大燕皇帝”,据《新唐书》记载,得壹元宝以一当开元钱一百,只铸造数月,就改为顺天元宝。现在一般说法是,得壹元宝钱径约3.5厘米,重12.5克左右。宁波博物馆藏有五枚顺天元宝,四枚直径在3.6~3.9厘米之间,重量分别为16.3克、22.3克、13.3克、20.6克,另有一枚铁质,钱径仅2.6厘米,重5.9克,差距还是蛮大的。
2.精美程度有些令人意外的刘豫钱—阜昌通宝(图16)
金灭北宋后,于建炎四年(1130年)扶植宋臣刘豫做了傀儡大齐国皇帝,年号阜昌(公元1131~1137年)。刘豫是继石敬瑭后又一个出名的儿皇帝,在金朝羽翼下大齐国存在了七年,期间铸造的阜昌元宝小平钱,阜昌通宝折二钱,阜昌重宝折三钱,均相当精美。宋代文风昌隆,在中国朝代系列中有目共睹,其铸造钱币不仅数量大,质量也颇受称赞,而傀儡的刘豫政权铸币,能在整体上超越北宋,几近媲美赵佶钱,颇令人意外。
3.元末徐寿辉天启通宝、天定通宝,陈友谅大义通宝,张士诚天佑通宝,李自成“永昌通宝”铜钱,太平天国天国圣宝、天国太平、太平圣宝、太平天国,天地会皇帝通宝、平靖胜宝,天地会“平靖胜宝”背“前营”“平靖胜宝”背“左营”铜钱。(图8~15)
这里的“伪币”,其铸币权由历史上的所谓“佞臣”们行使,失败后即被销毁,它们在存在的时间和数量上有着先天的弱势,能够幸存下来,而今天又被我们看到的,更是历经了岁月的汰选。
“伪币”流通情况
一、流通区域
王莽四次币改,尽管失败,但过程完整、系统,是目的明确的一次整体性全国货币改革,流通范围也是“伪币”中最大的;得壹元宝与顺天元宝能够实施流通的区域要窄得多,大致是史思明控制的河北地区,由于时间很短,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使用和发挥作用,难以定论;阜昌通宝基本在伪齐政权管辖的黄河故道以南的河南、陕西地区,现在多把它算作实际统治的金人在金代初期的第一次铸币;元明清对应这类钱币的各个政治集团,地域的局限性都比较大,其铸币流通的范围自然也深受影响;民国的伪满洲国、汪伪政权同样如此;总的说,由于这些“伪政权”存在的时间都不长,除王莽钱、袁像银元等个别品种外,一般其行用都是局部的、区域范围的,具体看各自控制的地盘及爆发的能量。
二、流通时间
由于政权的脆弱,及清算的迅速、彻底,这些钱币的流通都算不上太长,很少能超过十年,王莽钱是极少的例外之一,他篡权的经历无可比性,从居摄二年算起,到失败共计17年,但具体到每种货币,存废时间大多要短得多,较长的有货布存在10年,大泉五十存在13年,货泉一直延用到东汉,前后有27年;史思明得壹元宝与顺天元宝就1至2年,实际使用时间可能更不理想;刘豫的阜昌通宝存在7年;元末农民起义从刘福通至正十一年(1351年)起事算起,到1368年朱元璋平灭各路枭雄,共17年,而如果从刘福通至正十五年(1355年)迎韩林儿在亳州建立政权算起,则只有13年,期间各路英雄彼伏此起,真正较长时间能坐稳位置、且进行铸币行为的人不多,使用的时间更短,也就各自数年;明末李自成永昌通宝、张献忠大顺通宝,清初吴三桂昭武通宝、吴世洪化通宝,从建立政权到败亡都时间不长,除孙可望情况有些特殊,兴朝通宝时间稍长,其它“合法”使用都不超过3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时间稍长,但攻下南京建立政权已是1853年,落实到铸币,依《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答·复英人二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推,起码是1854年,那么无论是前期的“太平天国”钱,还是后来的圣宝钱最多流通时间也就在10年左右;清末天地会系统的开元通宝、皇帝通宝、平靖通宝、平靖胜宝、明道通宝,贵州张保山嗣统通宝,金钱会金钱义记,有的二三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不是太明确,但大都不会超过10年,汪伪政权实足五年多点,伪满洲国从1932年3月1日至1945年8月18日,可以说除极个别外,十年时间大概就是这类钱币流通的大限了。
三、流通数量
这些被正史打入异类的反叛者,要通过文献记录特别清楚了解他们铸币的确切数量,几乎没有可能,这既有古代文字表述的习惯与方式问题,也有秉笔者了解真相、剪裁史料的困难和尺度问题。我们现在对其铸行数量的认识,大多建立在历史常识与专家学者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之上,如王莽实施一系列币制改革的历史文献,如王莽长达17年执政和钱币全国性流通的合理想象,如与之对比其它大多数此类政权存在的短暂时间。除历史记载,我们还可以从现存钱币的需求、价格、等级等多重侧面辅助判断,如新莽的小泉直一、大泉五十、货布、布泉、货泉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幺泉一十、幼泉二十、壮泉四十、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就比较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直观的价值参考虽然不是全部,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货币流通的历史与现实,以及它们之间彼此的数量关系。
钱币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一、整体的稀缺
作为正史中的叛逆,几乎所有“伪币”都逃脱不了被胜利者清算的结局,一般处置手段就是销毁,所以能够留存下来的这类钱币,本身数量就不会太多,在如今的钱币市场中,大多也是稀缺品种,是爱好者收藏的重要对象,它的价格一般会比较高,真正要集齐,还是需要一定经济实力的。而对于国家文保单位来说,这些被收藏的“伪币”,最好的归宿与身份证明往往就是列入上级文物,除少部分普品外,大多是三级文物,有些是二级,徐寿辉的天启通宝为一级文物。
二、质量的多样
图13 太平天国天国圣宝、天国太平、太平圣宝、太平天国
图15 天地会“平靖胜宝”背前营 “平靖胜宝”背左营
图16 阜昌通宝
这些短暂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中心的政治群体,除个别政治力量开始时拥有较好的行政资源外,绝大多数具备的条件,远不如拥有完整国家机器的中央政府,特别是一些地盘较小的农民起义军,建立政权的时间短、资源少、难度大,但从其铸币的留存实物看,相比同时期的普通官铸币,虽有一定差距,但即便是质量较差的品种,也远远胜于那些私铸牟利的伪劣币,它们之间的质量差距更多体现在各个时期、各个政权的钱币之间。这其中既有质量普遍较高的王莽钱(中国钱币史上高质量铸币的著名代表)、刘豫钱(仿宋而胜宋,质量尤在北宋整体之上),也有质量平平的大多数,还有少量徘徊在普品下一等、近劣这样的修辞里。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是,很多同一钱币中好坏之分比较明显,如各地铸造的部分太平天国铜钱、清末天地会的“皇帝通宝”、天地会系统的“平靖胜宝”,有些质量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三、默认和转正
“伪币”作为反叛的鲜明标志,失败之际,即是失去之时,会被马上清除印记,退出流通,但历史上也有漏网的几个事例:1.王莽第四次币改的货泉,天凤元年(公元14年)始铸,发行数量大,使用时间也长,到王莽身死已流通9年,再经其后动荡未定的两年,到公元25年东汉建立,已经使用了11年,看似终于到了终点,却被刘秀看中,在其位上又使用了16年,直到马援提出反对意见,才复铸五铢铸(即建武五铢);2.袁世凯侧像银元的实际使用状况,也有相似之处,民国三年(1914年)首铸的袁像银元,以其第一位正式大总统身份是顺应历史,但其后的称帝复辟,使用其头像的银元,在法理上有了“伪币”之嫌。中国当时特殊的政治生态,避免了袁像银元被清算的命运,而由袁系人马发展而来的北洋政府掌权者,继续铸造了民国八年、九年、十年的袁像银元(期间在位总统是徐世昌)。之后的国民政府虽然也发行了孙像银元,1935年的币制改革更是放弃银本位,采用纸钞法币,但袁像银元事实上一直被使用,且在实际应用中币值十分稳定,是名副其实的硬通货,就连红色根据地的人民政府也“创作”了自己的苏维埃版袁像银元,它彻底结束自己的使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银币退出流通领域。就钱币本身而言这非常理想,可以说超越了政治人格的设定,但这种意外的概率实在太小,这两个案例的发生,只能说是当时特定的社会主客观政治环境使然,既与人相关,也与货币自身表现出的稳定币值、适宜实用密切关联。3.另一个例子是身份转正,朱元璋定鼎天下前,曾在南京等地铸造大中通宝,夺取全国政权后,洪武四年(1371年)又铸行了一批大中通宝,这是革命成功、名分由义军型自铸币发展成国家货币的典型范例。
结语
国家经济与国家政治从来密不可分,这些“伪币”所代表的政权,除极个别幸运者外,都是历史上政治游戏的失败者,他们所铸造的货币也如同其政权的命运,昙花一现;这里所谓的“佞臣”是相对于当时执政者的正统地位而言,在他们眼中,这些叛逆者是没有资格发行货币的,已经发行的自然也就是伪币;正史记录中对这个群体的作为大多采取淡化处理的办法,所涉及的资料往往也不够详尽,但无论从政治史、经济史还是货币史角度,由于这些政权存在而出现的这些铸币,都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对钱币史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