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与正常儿童圆顶尖角型T波的比较
2018-11-29过瑾
过瑾
圆顶尖角型T波是指T波表现为双峰,第一峰呈圆顶状,第二峰有一向上的尖角波,常出现在右胸导联V1~V3或V3R。该特征性T波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心电图上较为常见,且可作为筛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但在临床中此类波形也见于部分心脏结构正常的儿童。故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与心脏结构正常儿童之间圆顶尖角型T波在形态及高度上的区别,以期得出更适用于临床诊断的圆顶尖角型T波标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心电图出现圆顶尖角型T波且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儿童共114例,其中男78例,女36例,年龄2个月~14岁,平均(5.02±3.60)岁。114例儿童中超声心动图正常43例;超声心动图检出先天性心脏病71例,其中房间隔缺损31例,室间隔缺损22例,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5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其他异常(法洛四联征、限制性心肌病等)5例。
1.2 方法 将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先天性心脏病组(先心病组)及超声心动图正常组(正常组)。所有心电图均在患儿平静时或镇静后采集,使用MAC800心电图机(美国GE公司)进行采集,电压10 mm/mV,描记速度25 mm/s。记录圆顶尖角T波出现的导联,比较第一峰与第二峰高度,测量第二峰的高度并记录。比较2组圆顶尖角型T波在形态及高度上的区别。将先心病组患者根据先天性心脏病种类不同分为房间隔缺损组、室间隔缺损组、动脉导管未闭组、房间隔合并室间隔缺损组,比较4组圆顶尖角型T波在形态及高度上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均数比较行t检验,多组比较行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使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入选114例患儿,先心病组71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3.00(0.96,5.00)岁,男41例、女30例;正常组43例,年龄9个月~14岁,平均8.00(5.50,9.00)岁,男37例、女6例。正常组年龄高于先心病组(Z=5.255,P<0.001),先心病组女性比例低于正常组(χ2=9.927,P=0.002)。
2.2 圆顶尖角T波 2组患儿心电图圆顶尖角型T波均出现在右胸导联,以V2、V3导联为常见,见图1。比较2组的第二峰尖角波的高度,先心病组较正常组有着更高的尖角波[(0.235±0.086)mVvs.(0.208±0.056)mV,t=2.036,P< 0.05]。先心病组圆顶尖角T波的第二峰大于第一峰比例高达52.11%,而正常组仅为18.60%;正常组第二峰小于第一峰的比例高达62.79%,而先心病组为32.3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Tab.1 Comparison of patterns of dome and dart T waves between two groups表1 先心病组与正常组圆顶尖角型T波形态比较(例)
2.3 先天性心脏病各病种的圆顶尖角型T波比较 根据先天性心脏病病种不同分组,分为房间隔缺损组31例、室间隔缺损组22例、动脉导管未闭组8例、房间隔合并室间隔缺损组5例。第二峰尖角波高度分别为(0.234±0.087)mV、(0.241±0.092)mV、(0.244±0.062)mV、(0.180±0.076)mV,4组间第二峰尖角波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43,P=0.531)。
3 讨论
3.1 圆顶尖角T型波的发生率 卢喜烈等[1]报道在万余份心电图中仅发现23例圆顶尖角T型波,除1例资料不全外,其余22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蒲艳等[2]报道在67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中,双峰T波出现率为57.6%,而典型的圆顶尖角型T波出现率为28%。本文中在114例圆顶尖角型T波心电图中最后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者共有71例,占62%。由此可见,圆顶尖角型T波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
Fig.1 Typical dome and dart T waves图1 典型圆顶尖角T波
3.2 圆顶尖角型T波的机制 既往学者认为,圆顶尖角型T波出现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原因为此类患者心脏血流存在左向右分流,增多的肺循环血量使右心负荷加重,从而造成右心室肥大,而肥大的右心室又会影响右室复极[3]。左室复极向量从左后指向右前,但振幅不大,在右胸导联上形成圆顶型的第一峰;右室复极向量指向右前,振幅因右室肥大而增大,但复极时间未延长,从而产生尖角型第二峰。部分先心病患儿在行封堵或手术后圆顶尖角型T波消失,则更能佐证容量负荷过重是引起此特异型T波的重要原因。
但在超声心动图正常的儿童中圆顶尖角T波出现的机制尚不明确,一种认为是由于部分儿童仍以右心系统占优势而引起。另一种理论认为交感、副交感神经不平衡,交感神经张力较迷走神经增高可引起圆顶尖角型T波[4]。Lai等[5]报道了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心电图上出现了圆顶尖角型T波,而儿童心血管的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6],交感迷走神经失衡,交感神经占优势,迷走神经张力低下,这也是圆顶尖角型T波常见于青少年的原因。
本文中通过比较发现,正常组的尖角T波高度要低于先心病组儿童。正常组无基础心脏结构改变,仅因为生理性的自主神经不平衡而引起圆顶尖角T波,此类尖角T波一般较为平坦且低于第一峰。但先心病组儿童则有引起右室肥大的心脏病理结构基础,故代表右室复极的第二峰因右室肥大而造成形态高大的尖角T波,且明显高于第一峰。随着超声心动图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能在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导致入选的先心病患儿年龄要低于正常组,后期需扩大样本量来进一步探讨不同年龄分组对于圆顶尖角型T波的产生是否有影响。
本文中亦发现不同先天性心脏疾病病种之间的圆顶尖角T波在形态及高度上无明显差别,表明只要能引起右心室负荷加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种并不是决定圆顶尖角T波高度的因素。但本研究中不同先天性心脏病各组样本量较小,今后可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来观察。同时可进一步观察左向右分流量的大小与尖角T波大小之间的关系。
3.3 圆顶尖角T波心电图鉴别 圆顶尖角T波因出现在T波下降支上,在常规心电图中应与房性早搏未下传的P’波、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窦性P波加以鉴别,部分分辨不清可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或运动后改变基础窦性节律来加以鉴别,从而避免漏诊误诊。对于出现圆顶尖角T波的儿童心电图,特别尖角T波形态高大、大于T波第一峰的,一定要建议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免先天性心脏病的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