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_7)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性

2018-11-29杨润华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8年5期
关键词:比值心肌梗死受体

刘 静,杨润华

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其发病机理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管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导致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急等不适的一组临床综合征[2],按照血管堵塞严重程度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3]。研究显示肾素_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4]。本研究旨在观察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_7)Ang(1_7)水平及AngⅡ/Ang(1_7)比值与ACS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以期对ACS患者临床诊治及病情监测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心内科、急诊ICU科2016至2017年收治的ACS患者134例,其中UAP 47例,NSTEMI 46例,STEMI 41例,男47例,女87例,年龄22~72岁,平均(43.30±16.08)岁。所选患者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急诊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合并有高血压者;(2)存在重要脏器(心、肺、肝、肾等)功能不全;(3)合并有实质性脏器肿瘤者;(4)入院前半年内有服用ACE抑制剂、AT1R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者;(5)存在风湿免疫性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4~68岁,平均(41.17±18.43)岁。各组间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采用EDTA抗凝管(13*75mm,浏阳市三力医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抽取肘静脉血5ml,分离血浆,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AngⅡ和Ang(1_7)水平,整个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同时留取静脉血标本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cTnI定量。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版及MedCalc for windows 11.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和百分比表示。多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使用LSD法;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χ2检验);采用二元线性相关分析血浆AngⅡ、Ang(1_7)水平与血清肌钙蛋白I(cT-nI)相关性,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及95%的可信区间;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对于ACS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方法评价各指标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间AngⅡ、Ang(1_7)及cTnI水平比较:将入组ACS患者分为UAP、NSTEMI及STEMI三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提示AngⅡ、Ang(1_7)及cTnI水平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上述指标在ACS不同临床分型患者之间存在差异,随病情进展,上述指标逐渐升高。而AngⅡ/Ang(1_7)比值:UAP、NSTEMI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UAP与NSTEM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进展至STEMI阶段则再次升高(P<0.01),见表1。

表1 ACS不同分型之间AngⅡ、Ang(1_7)及cTnI水平比较

2.2 AngⅡ、Ang(1_7)与cTnI相关性分析:随着cT-nI的升高,AngⅡ、Ang(1_7)也同步升高,呈正相关(P<0.01),而AngⅡ/Ang(1_7)比值也与cTnI呈正相关(P<0.01),见表2。Ⅱ、Ang(1_7)及cTnI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均具有诊断价值(P<0.01),而AngⅡ/Ang(1_7)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进一步绘制出ROC曲线,评估AngⅡ、Ang(1_7)及 cTnI指标对于 ACS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显示3指标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均有早期诊断价值,见表4。

表2 AngⅡ、Ang(1_7)与cTnI Pearson相关性分析

2.3 AngⅡ、Ang(1_7)、cTnI对 ACS患者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对于所有入组病例,我们分为无心肌梗死组(UAP)和心肌梗死组(NSTEMI、STEMI),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nter法),结果发现Ang

表3 AngⅡ、Ang(1_7)与cTnI对ACS患者心肌梗死诊断价值

表4 AngⅡ、Ang(1_7)与cTnI对ACS患者心肌梗死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冠状动脉内炎症伴随着ACS发病的始终,既往诸多文献报道超敏 CRP[5]、血清尿酸[6]及脂蛋白 a[7]等水平与ACS病情进展呈正相关,近年来发现RAS与动脉内膜炎症、狭窄密切相关。RAS包括经典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CE_AngⅡ_AT1R)途径[8]及近年来新发现的ACE2_Ang(1_7)_Mas受体轴通路[9]。AngⅡ是 ACE_AngⅡ_AT1R这一经典途径的主要效应分子,它可与血管平滑肌包膜上AT1受体结合,促进细胞增殖,是动脉炎症、粥样硬化及狭窄的主要因素之一[10]而ACE2_Ang(1_7)_Mas受体这一途径,可拮抗经典途径作用,AngⅡ在ACE2作用下可裂解生成Ang_(1_7),为拮抗AngⅡ的病理效应主要活性物质[11]。本组研究显示ACS不同分型间AngⅡ、Ang_(1_7)及AngⅡ/Ang_(1_7)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上述指标或许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分层。

研究显示血清cTnI水平与ACS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心肌缺血及坏死面积正相关[12],本研究发现AngⅡ、Ang(1_7)与cTnI呈正相关,提示AngⅡ、Ang(1_7)或许可作为ACS患者病情评估的附加指标。本研究显示ACS患者AngⅡ与Ang(1_7)同步升高,表明ACS病情发展过程中RAS传统代谢通路和新代谢通路均被启动。本文还观察到AngⅡ/Ang_(1_7)比值UAP、NSTEMI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但在 UAP与NSTEMI组间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原因为:早期ACE_AngⅡ_AT1R途径与ACE2_Ang(1_7)_Mas受体轴通路活化程度相当,病情进展至终末阶段则AngⅡ发挥血管增殖、炎症的作用占主导。最后本文进一步分析AngⅡ、Ang(1_7)与cTnI等指标对于ACS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发现上述指标对于AC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均有一定的早期预警价值,但cTnI意义最为显著;进一步绘制出ROC曲线显示AngⅡ、Ang(1_7)诊断效能优于cTnI,而AngⅡ与Ang(1_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研究显示ACS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界值为0.3ng/ml,这与文献报道相类似[13]。同样观察到AngⅡ、Ang(1_7)的诊断效能优于cTnI,考虑AngⅡ、Ang(1_7)可作为ACS进一步危险分层的附加指标,对于ACS患者,cTnI正常而 AngⅡ、Ang(1_7)水平升高,尤其超过相应界值(51.23pg/ml、42pg/ml)时,尽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失为控制病情进展的有效手段。

PCI是临床治疗ACS的主要手段,然而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高达20%[14],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后药物洗脱支架疗效与安全性尚不清楚。有学者报道合并糖尿病为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15],然而临床尚缺乏评估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无创指标。RAS与冠状动脉内细胞增殖、局部炎症、粥样硬化及狭窄有关,而AngⅡ、Ang_(1_7)为主要活性物质,本组研究也显示AngⅡ、Ang_(1_7)水平对于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提示或许可将血浆AngⅡ、Ang_(1_7)水平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替代指标,然而考虑到AngⅡ与Ang_(1_7)相互拮抗作用,或许两者比值作为PCI术后再狭窄风险的预警更为明智,具体有待于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比值心肌梗死受体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作用于GABA受体杀虫剂的代谢、作用机制及开发研究
也谈极值点偏移问题破解策略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比较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