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
——例谈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2018-11-29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敬恩实验小学徐爱军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敬恩实验小学 徐爱军
在新课标未提出“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之前,我们不也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交流、探究吗?只是那时老师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让学生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只是在自然的状态中获得了一些零散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就像一首歌的歌名那样,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在数学活动中获得 “起始概念”产生、发展的经验,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内涵的把握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十”这个计数单位就是很重要的起始概念。为了让学生理解“十”这个计数单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捆小棒”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去积累关于十进制中满十进一的位值原则的经验。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用皮筋捆成一捆。
如果这样一个操作放在生活中,只能算是生活中的日常经验,因为它没有思维的参与,而在学生进行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指1根小棒)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指10根小棒)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提问:现在这里有多少小棒?(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是10根小棒,有的学生回答是1捆小棒)
师:10根小棒也就是1捆小棒。(指1捆小棒)像这样的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请大家想一想,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操作的不仅仅是小棒,还经历了将10个一转化成1个十的思维过程,初步建立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积累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初步经验。
二、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算法探究和生成的基本经验,促进学生感悟、理解算理,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经验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师出示例题挂图,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教师将三个问题一一贴于黑板,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
师:谁会列式?
在呈现算式30-8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30可以用几捆小棒表示呢?
生:3捆。
师:那请每个小朋友拿出3捆小棒,这里表示多少根小棒呢?
生:30根。
师:30-8,也就是要从这3捆里去掉几根小棒?
生:8根。
师:现在有一个难题摆在小朋友面前,从3捆里去掉8根,你有办法吗?自己动手试一试,然后把你的方法和同桌交流。(学生动手操作)
这样,学生的操作活动就有了思维的参与。学生会思考:从3捆里怎样才能拿走8根呢?有了以往把10根小棒捆成1捆的经验,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把1捆拆开变成10根的策略,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不正是基本数学活动所要积累的经验吗?
接着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学生演示自己操作的过程。
师:通过小棒的操作,你能想到30-8怎样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生:可以先从30里拿出10去减8等于2,再和剩下的20合起来,就是22。
师:谁能把这位同学计算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0-8=2,20+2=22。
刚才小棒的操作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到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学生想出这两步计算过程是水到渠成的,有了活动经验做支撑,学生对退位的算理就能理解得很透彻。接着,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都能正确地表达和理解口算过程。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经过操作、探索所得来的活动经验,促进了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数量关系的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如在教学一上《加法的认识》时,当呈现例题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或小棒代替情境中浇水的小朋友,自己摆一摆、移一移,体验3个和2个合在一起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加法原来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了加法的数学模型,在以后遇到关于加法的实际问题时,能够根据活动的经验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同样,在教学减法的认识时,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的意思,是加法相反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如小鸟飞走了几只、吃掉了几个苹果等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减法的本质含义。
四、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技能的操作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基本技能
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基本技能,如测量、作图、收集数据等,这些技能更需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练习和掌握。
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你能跳多远》的活动中,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测量、收集数据的技能,并且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
师:小朋友们,体育课上你们练习过立定跳远吗?有几种跳法呢?
生:有三种。
教师指名展现三种跳法:右脚跳、左脚跳、双脚跳。提问:你们知道是双脚跳得远还是单脚跳得远?如果用单脚跳,是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
学生猜想、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怎样验证呢?
生:跳一跳,然后测量一下,再比较。
师:行,下面我们就六人一组到操场上实际测量一下,每人轮流用不同的跳法尽力跳一跳,然后将结果记录在三张统计表里。
学生一个个都十分兴奋,全都尽力地跳。在测量环节,六个人围在了一起,都当起了小老师,你一言他一语,有的学生急着提醒测量的同学,尺要拉直。还有的说:他在地上滑了一下,应该量一开始落地的位置。有的还提醒测量的同学要从尺的0刻度线开始。更多的同学则在一起读刻度,进行记录。
在测量记录完毕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
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了测量的过程,积累了测量的经验,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更经历了猜想验证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技能,更获得了活动经验的积累,感悟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当然,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远不仅限于以上方面,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领域,我们教师都要有让学生获得活动经验的意识,让数学活动经验于我们教师不再陌生,让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