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写在《生物学教学》创刊六十周年之际
2018-11-29吴举宏
吴举宏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南京 210013)
对于人而言,六十岁为杖乡之年、年届花甲,唐代赵牧有“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的著名诗句。对于《生物学教学》杂志而言,六十年后的今天则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年华,引来数不胜数作者的“思慕”与“表白”,更有不计其数读者的“痴迷”与“陶醉”,我就是其中之一。
三十多年前,我在扬州市读书,扬州酱菜的制作原料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注。扬州酱菜名扬四海,具有鲜、甜、脆、嫩的四大特点,更有乳黄瓜、宝塔菜、萝卜头、嫩生姜、甜酱瓜、香心菜、什锦菜、宫廷龙须等数十个规格品种。那么,它们到底分别是什么植物、什么器官制作而成的呢?带着问题去请教几位教师时,他们便推荐了《生物学教学》等几种书刊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参考资料,于是那时我与《生物学教学》开始相识。
走上工作岗位时,我仅仅年满十八岁,年少的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疑问和困惑。好在初生牛犊不怕虎,好在那是一个狂妄地想征服世界而且求知欲特别强的年纪,每逢疑惑百思不得其解时,我便一头扎进书刊堆里,久而久之,《生物学教学》便成为我从教时的良师益友。我从小爱舞文弄墨,经过数年对教育教学书刊的认真阅读,以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亲身实践,内心开始产生向别人倾诉和表达自我的欲望,于是欣然命笔,尝试笔耕教学园地。苍天不负有心人,1991年第4期《生物学教学》终于发表了我的一篇拙作,文章的标题是“生态学教学参考资料”。这是我教师职业生涯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现在回头看来也没有太多的深文大义,只不过是把自己教学过程中觉得比较有价值的生态学参考资料整理成文而已,但是《生物学教学》是一家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刊物,年纪轻轻的我就在其中发表文章,这样所树立起来的自我定位和职业自信深刻地影响着我一生的专业发展。2005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2006年晋升为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在两次专家答辩时,专家们都询问了同一个问题:“有哪些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你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我两次都深有感触地回忆和叙述了这段专业成长经历。现在,我的这段专业成长经历已经成为激励无数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故事,也是我许多次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的经典案例,我总是激情澎湃而又充满期待地对年轻教师们说:“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团激情燃烧的火,青春是一颗征服世界的心,青春是一条不知疲倦的河,青春是一座超越平坦的山,青春是一幅灵动绮丽的画。青年应该拒绝平庸,不要做一叶浮萍,在世俗中漂泊;青年要做一棵大树,立足自我,成就伟岸,哪怕有一天落叶飘零,但是青春塑造的高度仍然是人们仰视的风景。我们要用青春做支点,用人生的杠杆撬动整个世界,青春决定人生的高度!”[1]。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谢有《生物学教学》陪伴在左右。三十多年,我与《生物学教学》相伴相随一路走来,我既是真诚的作者,又是忠实的读者,我们从相识发展到相知。
2008年8月,我调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工作,担任省生物学科教研员。搬家时,我丢弃了不少家具和衣物,就是舍不得丢弃《生物学教学》在内的那么多书刊。许多亲友都提醒我,现在网络资源丰富,没有必要保存那些旧书刊了。多年前订阅的那些《生物学教学》,如今虽然纸张发黄,有的边角已经卷起或缺损,但是仍然被我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柜里。一旦有闲暇,我就抽出几本,不时重温那些留有当年阅读旁注的经典文章,犹如老友重逢,因为那已经不是一份普通的期刊了,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现在“研究、指导、服务”成为我担在肩头的使命,如何不辱使命,成为我的研究课题。《生物学教学》再次成为我们的一座“靠山”,既能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又可以让大家登高望远,眺望研究的方向和前行的路途。在我们组织教师培训、指导校本教研、从事课题研究时,《生物学教学》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因为丰富的栏目设计能够提供不一样的启迪与借鉴。“生物科学综述”能及时发布国内外生物科学的重要成就,“教学参考”可以提供颇具参考价值的教学基础资料,“教育教学研究”会引领我们来到生物学教育教学理论与研究的前沿阵地,“课堂教学”让我们领略不同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彩,“实验教学”展示着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设计和实验方法新路径,“科技活动”不断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案例,等等。
三十多年来,在教学与研究的征途中,我与《生物学教学》风雨兼程、携手共进,相伴相依、共同成长。今年正值《生物学教学》创刊六十载,我从心底深处真诚地说一声:“读你千遍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