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思维助力高中生作文成功

2018-11-29罗相和

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低谷司马迁屈原

观 点

高中生思维的特点,由初步的逻辑思维向深刻过渡——为了提升语文素养,就必须把握这个发展机遇。在学生作文过程中,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时,补充一点、充实一点逻辑思维,会让写作思维严密,语言流畅,议论得法,立意深刻。

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四中,就有思辨分析和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只是初步,但是对学生作文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高中生写作议论文主要问题之一,有事例而无贴切入理的分析;第二是,事例不符合论点,事与论两张皮。

下面针对学生写作的不足,进行思维分析和指正。

例一:以“探索”为题的作文。

屈原投汨罗、司马迁作《史记》、苏轼诵赤壁……古之圣人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引领他们走完生命的全程,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让他们的名字流传千古。

运用三个事例,是想通过归纳法,得出一个他们同在“探索”的结论。但是在议论过程之中,学生没有抓住屈原、司马迁和苏轼这几个古人在历史上为什么而“探索”,导致事例与“探索”论点没有密切的逻辑关系。

屈原投江不是探索的目的,而是探索联齐抗秦、促使楚国强大这个国策,投汨罗是因为探索政策没有得到楚怀王同意,失败之后的结果。屈原不是把死当作探索,那是曲解屈原。司马迁写作《史记》,是他和他父亲的愿望,他探索的是李陵将军孤军深入险境,弹尽粮绝后投降的事实,应该怎么评价,不是写作《史记》,而是怎么尊重历史和历史人物。苏轼探索的是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不利于百姓的事,而不是颂赤壁,那是被贬后述志之作。

这位同学的第一问题是概念不清、张冠李戴;陈述不清、关系不明。第二问题是举例归纳推理不出“探索”这个结论,没有挖掘出事例与论点之间必然的逻辑关系。屈原投汨罗与促使楚国强大;司马迁作《史记》与李陵将军的评价;苏轼颂赤壁与王安石变法是事例发掘不对,难道他们生来就应该去死,去忍受屈辱吗?

例二:关于生活体验的作文。

学生开头用排比:“有一种生活,你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经历;有一种经历,你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低谷的力量;有一种低谷,你没有攀登过,就不知道背后的奥妙。”

开头用排比句,增加气势,富有文采,但是也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法则,不能偷换概念,不能扭曲命题。文段的第一个命题,空洞无物,玩弄概念,“生活”“经历”加上一个代词“其中”,“生活”“经历”之间的外延和内涵都有重合的地方,这样使用,确实有重复啰唆之嫌。第二个命题,“经历”“低谷”与“力量”,没有说明白“低谷”有什么力量,是逻辑混乱的陈述;第三个命题,“低谷”“奥妙”加上一个动词“攀登”,是承接第二个命题而来的,有新意,但是语言自相矛盾,“低谷”怎么去“攀登”?

这三句话,应该这样修改:有一种生活,你体验过,才知道曲折的奥妙;有一种奥妙,你体验过,才知道低谷的迷惑;有一种低谷,你深陷过,才知道奋斗的秘诀。这样一修改,三句话组成三个命题,形成一个整体,好似推理严密的三段论,一次次深进,得出结论,而且符合议论文的层层深入论述的方法。

例三:环保和故乡的作文。

学生写作这种文章,往往陷入一个怪圈,一股脑地缅怀过去,留恋青山绿水,否定当代人的作为和改变,仿佛回到原始社会最好。

现在的工业建设破坏环境,社会发达但污染环境,歌颂古老的农耕时代是桃花源式的生活,这是文学的一个怀古命题,很多作家喜欢这么写。也可以说是作家的一个批判思维,但这也是一种泥古的思维倾向。年轻人应该生机勃勃,富有朝气,追求新事物;但是总是歌颂旧事物,与时代不符合,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这样就好像进入一个怪圈,进步和发展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但是这又是破坏古老文明和环境的行为。作家们赞美古老的桃花源的旧风格,而年轻人应该跟上时代的节奏才能发展。总是带着这样思维和考虑,不利于学生形成生机勃勃的活力,发展与时俱进的能力,养成改革创新的魄力。

将逻辑思维引入高中作文,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高中生的小心求证,大胆推理的语文素养,已经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低谷司马迁屈原
越在低谷时,越不要闲着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梦见屈原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低谷”关键在心境
善待低谷,才能迎来翻盘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屈原诗·天问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