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藻类植物”一节三次公开课教学的不断改进
2018-11-29陆吉龙
陆吉龙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 222100)
教师如何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对固定重复的教学内容创新,完善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这方面曾做过一些尝试,特别是三次执教了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教材第10章第2节“水中的藻类植物”这节内容的公开课,有较深的体会。本文重点从教学情境、教学问题、生活应用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提炼,介绍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1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次执教“水中的藻类植物”公开课,首先用一组藻类植物图片导入新课,但是由于多数藻类植物是学生在生活中看不到的,同时由于图片是平面的、静态的,因此效果不佳。第二次公开课,改用神仙海苔的广告导入新课,运用了视频引发学生兴趣,效果有了改观。然而,视频只是为了引发兴趣,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而且没有做到首尾呼应。总结前两次教学经验,第三次执教时,首先播放视频《为什么会发生赤潮》,以赤潮的“始作俑者”主要是藻类植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情境导入需要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视频等资料,可以更直观展示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记忆和情感,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情境与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的创意活动遥相呼应,为学生向纵深处探究藻类植物奠定基础。
2 精细设置教学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指导学生小组讨论,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一次公开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了三个问题:①藻类植物有哪些主要特征?②水绵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③藻类植物对自然界有何意义与经济价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所提问题缺乏层次性,而且忽视了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第二次执教,将问题做了一些修改:①水绵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②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其他藻类植物的特点。③藻类植物有哪些主要特征?④藻类植物对自然界有何意义与经济价值?此改进注意从各种不同藻类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建构起藻类植物主要特征的核心概念。然而,课下仍能看到学生疑惑的眼神,以及在期末复习时多数学生对藻类植物印象不深刻。如何让所提问题更加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甚至激发出学生的疑问?第三次执教,设计了更加精细的教学问题,首先,教师提出细化的自学讨论问题:①观察自己采集的水绵,说出水绵的形态结构特点。②显微镜下看到的水绵细胞与其他绿色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③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其他藻类植物的特点。④藻类植物有哪些主要特征?请举例说明。⑤藻类植物对自然界有何意义与经济价值?⑥生活中藻类植物过度繁殖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接着引导学生在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对此设计,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诸如:为什么水绵的叶绿体呈带形、螺旋状?为什么紫菜是紫色的?为什么水绵没有根、茎、叶等器官?为什么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这样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探究性的教学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问题链,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好体现,预设和生成才能够完美结合。
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三次课的设计也在不断改进着。第一次公开课的最后,教师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赤潮”或“水华”的资料。事实上,课后真正去做的寥寥无几。第二次公开课,教师将任务前置,安排学生课前搜集赤潮或水华的资料,在课堂的最后进行交流展示,由于只停留在学生被动地读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这个层面上,效果也不好。如何才能让学生既有交流的内容,又能积极而又精彩的展示出来呢?第三次课教师仍然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赤潮的资料,并告知对于准备充分的学生或者小组,课堂上有惊喜“礼包”相送。如此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待到课堂的最后环节,请各学习小组运用所学知识,以“藻类植物、污染、赤潮、环保”等作为关键词,写出小组的收获或者建议,并尝试采用一定的创意方式展示出来。教师为各小组准备了自选“创意礼包”:“诗词达人”“专家讲坛”“歌词能手”“短剧表演”等,每一个“创意礼包”里都有一张任务单,上面都有一定的创意要求和提示。创意展示之后评选出“创意之星”,教师准备了海苔、海带等藻类植物产品作为奖品。这样在最后环节通过巧妙设计创意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在观察与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生物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生生协作互动的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在此“生态系统”中,教师需要努力设计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教学环节,积极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时间的年轮不曾停下,每一位教师对同一节课的思索有增无减,在生物学教学的设计中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定会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No.D/2016/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