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州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
——以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为例
2018-11-29
(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广东 茂名 525000)
高州木偶戏,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据《高州县志》记载:“杖头木偶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县内。随着闽南人向粤西大量移居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布袋木偶也传入粤西,逐渐演变成高州木偶戏艺人在街头演出的‘扁担戏’,后与杖头木偶结合形成单人木偶戏。布袋木偶只作附属于杖头木偶表演中插入使用。”[1]由此可见,高州木偶戏不但是一门融会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等多种元素的民间综合艺术,而且有着400多年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目前,高州市有大、中、小木偶戏班近80班,木偶艺人300多人。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是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该所前身是高州市木偶粤剧团,2012年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更名为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由二类事业单位提升为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直属高州市文广新局领导。其主要任务是挖掘、传承和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本文以该所为例,对高州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作简单探讨。
一、高州木偶戏的艺术特点
高州木偶戏最重要的艺术特点,是木偶艺术与粤剧艺术的水乳交融。
“先有木偶杖头,后有木偶戏”。这是高州民间流行的俗语。的确,杖头木偶是木偶戏的物质基础,没有雕木为偶的先决条件,就没有木偶艺术。高州大班木偶戏和单人木偶戏所用的木偶均为杖头木偶。木偶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木偶头像(眼、耳、口、鼻),二是举竿(连接头像的竹竿,亦称命竿),三是身躯(包括上身躯、下身躯、手、脚),四是签子(连接木偶双手的签子)。木偶头像与竹竿连接在一起,看似老人拐杖,故叫杖头木偶。木偶头像多为枝松木和乌桕木制造,其造型制作原来十分粗糙,原生态“木偶腔”也单调呆板,难于表达人物性格和感情。而木偶粤剧则是采用粤剧的唱腔、音乐和表演程式,以杖头木偶来表演角色的一种地方戏曲。因此,如何通过改进,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一直是我所重点研究的课题。我所一方面充分利用枝松木、乌桕木材料质地细嫩的特点,聘请富有经验和艺术水平的师傅,借鉴唐宋雕刻、绘画的风格技巧,对木偶进行精雕细刻。经裱背、盖上胶土、磨光,再施以彩绘,配以服饰,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演出更加逼真、生动、传神、细腻。另一方面,发挥传统粤剧的优势,采用粤曲的唱腔、音乐,比单纯的木偶戏更为丰富多彩;而艺员、道具又比一般的粤剧团精简。因此,将木偶艺术与粤剧艺术融为一体,就产生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强烈艺术效果。如我所排演的《柳毅传书》,不放录音,而是现场真人配唱、配乐,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配合默契,唱做吻合,天衣无缝地把剧中人物的感情、性格融入木偶中,使广大观众置身剧场,犹如观看真人演出。中央戏剧学院丁扬忠教授观看了演出后连声赞赏:“木偶与粤剧的结合是一个创举”。
在木偶艺术与粤剧艺术水乳交融的统摄下,高州木偶戏有两点颇为突出:
第一是追求木偶造型的“真人化”。多年来,我所一直把木偶造型真人化作为木偶操作的追求目标。为此,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锐意改革,推陈出新,在木偶造型上不断改进。一是增加木偶的高度,由原来40、50厘米提高到80甚至100厘米。高度比传统木偶增加一倍,而形体也相应加大,从而大大提高了木偶形象的可视性。二是将内签木偶改为外签木偶,增强了木偶操作的灵活性。三是对木偶进行精雕细刻,并采用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如眼、嘴、舌、鼻均可活动,逼真、传神,酷似真人,大大增加了木偶形象的逼真性。无论是嘴尖刻薄的媒婆,翘髻歪眼的老丑,长眉垂目的老者,还是嘴厚肉坠的憨汉等,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所陈文炎师傅雕刻的木偶作品,曾于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展演,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
经改造后的木偶,头部和手部串以竹竿或木杆,由艺人在内部操纵,可以表演开合扇子、穿衣、戴帽、舞剑、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各种动作,操作自如灵动,栩栩欲活。服装、发饰、头盔以及各种道具,丰富多彩,因人而异,品位等次,一目了然。一台木偶戏,四十多个木偶,生、旦、净、丑,脸谱各异,演出时除了由演员操作木偶外,还要配以粤剧唱腔和各种乐器伴奏,气氛十分热烈。但是经改进后的木偶,由于体积增大,体重增加(从原来2千克增加到3千克左右),其表演要求体力更强、难度更高。长期以来,我所无论操作演员、配唱演员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爱岗敬业,刻苦磨砺,克服重重困难,一丝不苟,苦练基本功。唱做念打配合默契,表现出相当高的专业水准。如即使是操纵花旦木偶的男演员也要学花旦那样走台步,甩水袖,一招一式与粤剧无异。木偶的舞蹈、蹦跳、走动就是操纵木偶人员的舞蹈、蹦跳、走动。因此他们付出的劳动要比一般单纯学粤剧的大得多。香港《明报》记者看了我所的演出后说:“木偶这个行业要求的是全才演员”。
第二是采用粤剧锣鼓、音乐以及表演程式。要演好木偶戏,除了操作好木偶外,唱腔、音乐及表演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木偶个个都是“哑巴”,无论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还是交流感情,抒发心声,均需操作演员与演唱演员密切配合,丝毫不能懈怠。我所除了在木偶造型上力求逼真、生动、传神外,在表演上还吸收了粤剧的表演程式,无论是折叠水袖、开合扇子、拔取金钗还是接送酒杯、开弓射箭等动作都十分自然准确,举手投足均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高州原生态木偶戏的唱腔是在当地民歌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木偶腔”,而我所则把它改为“粤曲腔”。采用粤语演唱,一般以七字或十字句为主,配以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以及喉管、唢呐、二胡等管弦乐器。在音乐、唱腔设计上注重明快流畅,富有粤剧韵味,令观众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如《柳毅传书》剧中“惜别”这场戏,唱腔设计别出心裁,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和性格。龙女出场时内唱“昭君怨”、“痛分离”与柳毅一同上场,然后接唱“柔肠寸断,泪雨泪雨飞,伤心与君赋别离。你归心似箭,叹三春翠柳,牵丝千百丈,也莫把君心系”,然后转“乙反二王”接唱“此际临歧惜别,问君感慨何如?”,接下来通过二人对唱,把龙女与柳毅二人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听罢肝肠寸断,泪洒衣襟。因此,《柳》剧演出的成功,与粤曲的音乐、唱腔的精心设计是分不开的。
除此之外,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在演出中还认真做好舞台、灯光、服装、道具的设计以及特技效果、音响效果等各项综合工作,大大增加了舞台的美感,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1992年9月,高州木偶粤剧《柳毅传书》被广东省选送参加北京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该剧以其精湛的艺术、独特的风格、优美的造型、出色的表演饮誉京华,最后经评委评定,该剧以“剧目好、场景新、配合妙、粤味浓、演技精、表演细腻、唱功极佳”的艺术优势一举荣获剧目、导演、优秀表演、音乐设计四项大奖和一项纪念奖。
二、高州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
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我所被评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单位。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肩负着保护、传承和发展高州木偶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十多年来,如何做好高州木偶戏的承传和发展,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和热心探讨的话题。对此,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曹章玲指出:“高州木偶戏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木偶戏演出市场萎缩;二是戏班收入偏低;三是木偶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为促进高州木偶戏的发展,必须建章立制;以人为本,加大木偶人才培养力度;协调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增强木偶戏班演出活力,造血自强;要让木偶戏走进校园,拓展演出市场。从而形成合力,为木偶戏的繁荣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2]以上言论比较全面具体地论述了高州木偶戏的困境成因以及走出困境的路径。下面拟从木偶艺术本体的角度,就高州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补充四点:
第一,要重视剧本的修改和提高。高州木偶传习所曾多次赴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演出,其表演也得到各方的盛赞,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剧本和演出的质量,还要付出不少努力。对这个问题,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曾一针见血指出:“现在的木偶艺人表演的内容大多过于陈旧,剧本没有创新,艺人本身的文化素质也很低,不懂得推陈出新。”专家的意见切中要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就剧本来说,剧本是一剧之本,它是保证粤剧木偶艺术的基础。多年来,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演出过《柳毅传书》《三打白骨精》等10多个剧目,有的还成为经典剧目并多次获奖,如《柳毅传书》等。但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按既有的剧本演出,对其中的内容,如人物、情节、场景、对白、唱词等都没有作任何改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抓住这一基础环节,聘请文学修养高、掌握粤剧唱腔艺术、创作经验丰富的同行对演出的剧本作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使之更上一层楼。同时,单人木偶的剧本,长期以来更是存在简单化、粗糙化的毛病,操作艺人更多时候是随时“爆肚”,即兴发挥,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补充,整理成完整的剧本。同时,还要注意创作新剧本,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第二,在增加演出活动的基础上,要注重演出质量的提高和艺术创新。木偶戏的生命在于演出,增加演出活动是传承发展木偶戏的最有效办法。近年来,高州市木偶传习所先后演出过《白蛇传》《岳云退金兵》《三姐下凡》《柳毅传书》《芙蓉仙子》《逼上梁山》《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猪八戒招亲》《三调芭蕉扇》等10多套剧目,深受群众好评。但是,高州市木偶传习所的演出,除了靠每年春节期间的“做春班”或者有时应邀到外地的演出外,每年演出不到100场,有的时候更少。今后,我所要在坚持木偶戏深入村镇接台演出的同时,更要让木偶戏进入校园,从而拓展木偶戏演出空间,增加演出场次,提高演出影响。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3]艺无止境,时代在进步,传统木偶艺术也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高州木偶戏在保留传统艺术优长的前提下,要转益多师,铸古融今,主动借鉴和吸收姐妹艺术、传统艺术、外来艺术的优点与长处,突破陈规,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木偶与影视合作表演的形式,促使木偶造型有不同模式的创新。又如木偶造型加入现代时尚的元素,木偶表演融合声、光、影视效果等。另外,在乐器方面,除采用广东粤曲的民族丝竹乐器,如高胡、三弦、椰胡、月琴、秦琴、大笛(低音唢呐)、横箫、洞箫、大小锣、大小钹、木鱼等之外,也可以根据剧情需要,适当增加西洋乐器,如电子琴、萨克斯、大提琴,单簧管、定音鼓、电子鼓等。这能使木偶戏的音色富于变化和创意,加强音乐的表达效果。
第三,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州木偶戏人才的培养。“我演故我在”,木偶戏表演是靠人的表演而存活的,只有表演艺术家代代相传,才能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因此,要保护、促进木偶艺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充分发挥木偶传习所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确定培养对象,定期举办全市木偶艺术培训班,吸收一批年轻的木偶艺人,特别要注意从艺术院校中物色选拔人才,保证木偶戏队伍后继有人,长盛不衰。二是在全市范围内物色具有发展潜质的苗子,由国家、省非物质文化承传人和知名老艺人定出目标,制订具体培养计划对其进行专门培养,以促进木偶戏更上新台阶。以上两项工作我们正在积极规划当中。三是通过本市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创办以木偶戏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专业或艺术培训班,使学员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专业训练,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学习木偶戏,培养出更多年轻后备表演人才。这一点目前还是一个设想和提议。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工作,点面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近期工作和远景规划相结合,合力推进高州木偶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第四,进一步加强各地木偶文化的交流。近年来,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曾5次应邀赴港澳参加大型庆典活动演出,取得了良好成绩。2011年12月应邀赴浙江横店参加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咏春传奇》的戏中戏拍摄演出,荣获“粤剧瑰宝,大放光华”牌匾。2016年12月,应邀赴台湾参加“亚太传统艺术节”展演,获得高度赞扬。应该说,近年来,我所跟国内外同行的演出交流,取长补短,对促进高州木偶戏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不但要走出去,更要主动地请进来。今后要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省内外、国内外的木偶艺术团体、民间艺术家,到高州来传授木偶雕刻艺术和表演艺术,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提高,进一步扩大木偶表演艺术的影响,提高高州木偶戏艺术知名度,使高州木偶艺术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华。
三、结语
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的高州木偶戏已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作为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前身的高州木偶粤剧团也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而从木偶粤剧团到木偶戏传习所的更名和改制,从一般的木偶艺术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现了国家、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因此,如何提高高州木偶戏艺术,传承、发展好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对于每一个高州木偶艺人来说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拙文所谈,只是一点粗浅体会,更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和帮助,凝神聚力,更好地促进这一民间艺术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