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假设理论对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2018-11-29

教书育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管理者民办高校人性

一 问题的提出

麦格雷戈指出:“每一管理决定或行动背后都隐藏有关于人的本性和行为的假设”[1]。人性假设是指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的动机、情感、思想、行为目的、行为属性等所持的看法[2]。对于教育管理而言,管理者基于自身对人性的不同认识,会对教育管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教育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教育领导方式的选取,激励措施的使用,等等,并最终会得到不同的管理效果。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必须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管理者如何对教师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益,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是诸多民办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认为,民办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从明确自己的管理理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综合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创建适合本单位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二 人性假设理论与教师管理

人性假设理论,是对影响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最根本的人性方面的因素进行研究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它制约着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形成和发展[3]。传统人性假设主要是指“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现代教育管理的现代性体现为强调“有效的管理”和“整体优化管理”,因此,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激励教职工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采用心理引导的方式,让教职工自己追求完善,由外部激励深化为内部自我激励。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人性假设理论为现代教育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和行为依据[4]。

“经济人”,也被称作唯利人或实利人。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之后泰勒真正把“经济人”的观点运用到管理实践上并成为该观点的典型代表。“经济人”一般会把管理重点放在提高工作的效率上,实行任务管理,制定适当的奖惩机制。把物质和金钱作为主要的刺激手段,对那些具有突出表现的教职员工给予他们充分肯定和奖励,同时对工作消极的教职员工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社会人”又称“社交人”。“社会人”假设由社会心理学家乔治·梅奥提出。这一假设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管理者会把注意力集中于工作中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上,更多发挥管理的协调职能,把人际关系当作主要的激励手段,并重视教职工员中的非正式团体在满足人们社会需要中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让教职员工参与学校改革的研究和讨论,让全员“参与管理”,有效地发挥其自身能力,能更好地建立和谐关系,增进集体的凝聚力。

“自我实现人”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这一假设会把管理重点放在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上,认为管理的主要职能是为给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给人提供挑战性的工作,然后让人们自我控制和发展。这就要求管理者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教职员工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展示其自身优点,实现自我的价值。只有内在奖励才能满足教职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复杂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埃德加·沙因归纳出的第四种人性假设。该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要把管理重点放在工作、组织、个人、环境之间的恰当匹配上,把管理看作不断实现工作、组织、个人、环境间合理匹配的过程。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地进行激励活动,并实施灵活多变的奖惩措施,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采取“系统-权变型”的领导方式,灵活多变地实现自己的领导。“复杂人”假设表明,管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只能采取灵活、变化的、多元的方式,在建立完善学校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新的更合理的教师管理方法。

西方管理学对人性的认识研究,从“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到“复杂人”假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最初的重视金钱,发展到重视人际关系,然后注重人的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最终到强调根据个人的自身特点和个人所处的环境确定人性需求。人性假设理论经历了从无视人性到重视人性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对教育管理来说有一定借鉴意义。以什么样的人性假设为基本前提就决定了会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观。

三 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

1 趋利性

民办高校教师具有趋利性的特点,其外在表现是追求高薪。物质报酬是人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其价值的体现。同类型的民办高校薪酬越高越能吸引人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的趋利性是必然的,向待遇更高的、成长环境更好的高校流动也是一种新的常态。

2 复杂性

人本身具有复杂性,也是不断变化的,民办高校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工作条件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其需要和潜力也会随之变化。民办高校教师这种复杂性特点,体现了人的个体差异,每个教师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会因人而异。

3 缺乏安全感

首先,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随着生源的减少,高校间的竞争越发激烈,每年都会有数十所民办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倒闭,停止招生,让民办高校的教师产生深深的危机感。其次,民办高校的教师无论是从待遇,还是从社会认可度来说普遍低于公办高校教师,人们普遍对民办高校及民办高校的教师存在歧视,这是民办高校教师缺乏安全感的一大诱因。此外,民办高校的教师对退休后的医疗保障存在着深深的担忧,始终无安全感。这也是学校培养的骨干教师纷纷去往公办学校或事业单位的深层次原因。

4 缺乏归属感

民办高校从初创到现在快速发展,仅有短短的三十多年,办学时间短,尚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各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混乱,对教师缺乏人性的关怀。很多民办高校管理者都抱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观念,对教师普遍关注不够,缺乏以人为本的环境土壤。此种情况,让民办高校的教师普遍抱有雇佣心态,缺乏明确的归属感。

5 “两头大中间小”

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由刚毕业的研究生和退休返聘的教授组成,青年骨干教师相对缺乏,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职称结构、梯队建设等的不合理,这也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

四 人性假设理论对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人性假设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其有益部分也适用于教育管理,对民办高校教师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的民办高校教师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其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建立健全合法的、规范的、系统的民办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完成各项教学、教师发展目标,都有着重要意义。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制度可以让教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可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2 民主管理——采用“教师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

“教师参与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对民办高校而言,吸纳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有效地发挥教师主人翁精神,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校发展的现状,并主动承担促进学校发展的责任,在此过程中与学校共同成长。因此,教师参与管理是一种民主、公正、有效的方式。

“教师参与管理”,学校层面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平等尊重、民主开放的氛围,同时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使民办高校的教师真正感觉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

3 内在奖励——搭建教师自我实现的平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这样,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对民办高校的教师而言,自我实现能极大提升其自信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因此,民办高校管理者要能够为教师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搭建教师自我实现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说,能够充分地实现自我。

4 权变管理——重视教师的复杂性特点

“不仅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不同,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5]因此,民办高校教师管理应重视分析研究教师需要的多样性、多变性特点和发展规律,尽可能满足教师多样的需要。

在民办高校教师的需要不能兼顾的情况下,管理者应着重考虑最迫切的需要,这要求教育管理者拥有较强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实行权变管理,根据学校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教师需要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以实现工作、组织、教师个人、环境间合理匹配。

总之,每一种人性假设理论都存在其可以利用的一面,也都存在着不足。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我们不能照搬一种人性假设理论或是由此产生的一种管理模式。民办高校教师管理所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不同的复杂个体,他们具有鲜明的特点,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几种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择其优而用之,以期创建适合民办高校教师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1]麦格雷戈.企业中人的方面[M].伦敦:企鹅图书有限公司,1987.

[2][3]王晓钧.管理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齐亮.试论人性假设理论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刘志迎.管理科学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管理者民办高校人性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窗口和镜子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