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大学“理想缺失”的解决措施
2018-11-29
大学是整个社会的“风向标”和“灯塔”,大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纽曼在其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的著作《大学的理想》中将大学的理想做了较为深刻、全面的分析。其中提到,大学的理想是“培养绅士”,大学是探索、教授普遍知识的学场,教学是核心。大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的理智得到发展,将教学和培养学生当做大学最重要的使命,从而使学生臻达“绅士”——“理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1]。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理想缺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包括学场变官场、重研不重教、通识变专识、匠士非绅士几个方面。本文针对这些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 “官场”复归“学场”——倡导学术自由
大学从本源上来讲应该是探索并传授知识的场所,而现在我们的大学,俨然已经变成了“官场”,政府官员讲究上下层级的味道浓重。学校政策制定时的发言权严格按照学校各层领导的级别来决定,不仅学生、普通教师缺乏学术发言权,就连教授在学校做出政策、规划方案的制定、行政领导选聘等重大决定时发言权也有限,缺乏自由表达的权利。要改变以上现状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转变“官本位”观念
政府及高校管理者、领导者应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将“管理”转变为“治理”,克服官僚化、功利化,为教师和学生追求真理、探讨高深学问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倡导自由、民主、科学,还原大学“学场”的本真面貌,剔除大学校园中现存的各种官僚积习,将对广大师生的尊重和学术自由的权益保护落到实处。在制定政策、规划时给教师、学生发言权,听取广大师生意见,采取民主选举、讨论、投票制,不以行政化标准衡量、评估高校。学校要关心教师工作、生活状况,尊重教师人格、学术成果,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给予精神表扬、物质鼓励[2]。只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方能扭转国人心中的“官本位”思想,形成长期稳定的效果。
(二)政府、高校的内部行政由“管理”转向“服务”
1 政府方面
政府应充分尊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律政策,负责对高校的资源配置和理念、使命、目标、培养方案的整体规划,监督、评估高校教育教学和国家教育政策及方针的实施,不应对高校办学做过多行政干预。避免干涉高校内部科研教学等方面事务,将过去的“管理”转变为“服务”。
2 高校内部行政
首先,高校遵循民主、合法的原则制定严格的章程。章程必须在法律框架之内[3]。负责学术、行政的部门要明确各自职责,以学术为中心。专业的建设、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方案、资源的配置、教师的聘任、考核等由学术机构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由行政职能部门负责[4]。
其次,应明确学校党委、校长和教职工、广大学生的关系,提升学术权力,实现民主管理。我国大学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5]。事实证明,完全、简单地去除高校行政级别在我国现阶段是不可行的,结果只会导致大学社会地位降低。所以,大学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应该得以建立完善,校长由民主遴选,学术组织应在大学占据主导地位。提升学术组织权力,在学校制定各种规划、方案、政策时,不仅进行咨询、参谋,也具有决策权。同时,完善学术组织章程,使学术权利的行使落实到实处,成立第三方的监督机构,使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避免学术权力的行使仅流于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
高校内的各种活动应彰显本校自身的目标、使命、理念和特色,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科研的干扰。不能为了应付政府的行政化评价标准,所有高校“一刀切”,以至于失去大学自身的特色,得不偿失,并且,不管是行政主管人员,还是学术委员会主任、成员选拔,都应采用民主选举制代替政府、上级直接任命,行政领导投票时与其他人员的投票等值,无最终决定权。学术委员会成员构成要排除校领导和行政人员,主要由真正了解教学科研的教授和杰出教师组成,实行会员任期制,定期评估淘汰不合格成员,主任实行任期制和考核评价制,做好监督和定期评估,只负责召开会议,摒除特权,严格按标准投票,例如方案赞成者过人数的三分之二方能有效。在高校中,德高望重、有才学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方有资格负责招生、教师招聘、晋升、职称评定、教师评定考核、学生考试、学科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事务。行政部门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尊重教师发言权、决策权,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学生方面可组建学生会、社团、权益保护协会等,构建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学生代表由学生选举产生。
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同样非常重要。当今高校行政工作中经常出现机构臃肿、职能交叉等问题,以至于出现政出多门、部门互相推诿责任,最终导致行政效率降低,不利于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和正常教学科研的进行,影响学校发展。所以应切实改善高校的科层制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高校行政权力的监督、评价机制和行政人员的入职、工作考核,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合并部门,规范工作流程,实现民主化、透明化,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权力对教学科研的干扰,做好宏观管理,如大政方针的规划、监督、评估。
(三)提高大学办学水平
世界名校的高水平发展不断证明:大师级教授组织教学、科研才能办好大学[6]。我国应借鉴西方大学成功办学经验,以提高大学办学水平为根本,政府应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加大对高校的投资比重。同时,做好学校行政工作的管理、监督,提高效率,服务学术工作,聘请优秀教师、教授进行教学、科研、讲座,通过培养优秀人才和向社会输送精神产品、贡献科研成果来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在社会上取得良好声誉和公众信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机会,锻炼在校生的工作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也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教学能力。
二 “重研”复归“重教”——改变评价方式
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以科学研究作为评价大学实力和教师水平的主要指标,教学却退居为次要指标,结果导致大学重心的偏离,高校对教师施加过多科研压力,过于追求科研成果数量,以行政效率压制学术应有的自由和创新,硬性规定短期内必须完成的任务量,并且将教师发文章数量、发文章的期刊级别等指标与评职称、加薪、评奖直接挂钩,造成许多教师急功近利,轻视教学,为评职称、加薪、评奖等目的,急于短期内在各种期刊发表大量文章,学术虚假繁荣,科研质量下降,更重要的是,高校受到市场经济过于追求速度、效率、不良竞争等因素影响,潜心求学的风气淡化,研究者愈加浮躁,不是为了探究真理而进行研究,而是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科研任务,用于教学的精力随之减少,自然会致使教学质量堪忧。总之,当前我国高校“重研”不“重教”的现实,最终结果必将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降低和科研的异化。要改变此种现状最根本的措施是改变简单化评价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外部评价——评价大学
外部评价应对不同类型、层次和定位的大学实行分类评价,构建相应的导向政策和管理制度对不同大学的功能和任务进行重点上的分工和调配[7]。当前我国政府对大学的评价存在单一性,以统一行政化指标、单一的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层次高校“一刀切”式的评价,使许多高校为迎合评价标准,不考虑自身资源、条件、特点等实际情况,盲目改革、攀比、增加科研在学校评价中的权重,以至于失去自身特点、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物质等资源、耽误了人才的培养。
针对这一点,我国政府针对不同地域、类型、层次、定位的高校,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培养目标和外部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较为完备的高校评估体系,不以科研成果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办出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培养多层次优秀人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追求、探索真理为共同任务,避免各高校雷同化、一般化,发挥各高校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以多种形式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健全人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内部评价——评价教师
大学内部评价强调的是大学的自我批判和规范。为实现大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政府应对高校应由控制转向监督,同时高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也要树立“重教学”的理念。
当前高校内部评价,多以科研成果为主要标准,“重研”不“重教”,大学教师的职位晋升、年度考核、各种评奖评优、工资、福利待遇的考评都与科研成果、短期内发表的论文数量等简单的量化指标直接挂钩,教学因其评价不宜量化,多在评价范围之外,或在各种评价中占据较低的权重,被称为“良心活”。长此以往,平日更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利益必将受到侵害,最终会导致广大教师内心的“重研”不“重教”,不能安心教学,潜心科研,而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甚至是投机取巧,重复研究,造成学术虚假繁荣、浪费资源,降低了科研质量。同时也会因为忽视教学,而导致教学质量降低,耽误人才培养。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大学的重心是教书育人。要加快建立健全研究与教学分离的评价制度,改变科研为首的大学评价制度,增加教学在大学评价中的权重。高校应发挥自主办学的优势,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发展需求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8]。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并且高校给予评价的知识、资源支持。例如:可参考美国同行评议制度,建立教学评审委员等教师评价机构;教师自身以作报告的形式做出自评。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的知识、能力、态度、与学生的互动情况以及最终教学的成效来作为教学业绩评估的依据和标准,并增加权重,使教师职位晋升、年度考核、各种评奖评优、工资、福利待遇的考评与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保证教学能力优秀并潜心教学的教师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有更多的利益与荣誉,使教师认真做学问,并保障高质量的教学。
教师评价考核可根据教师不同的角色定位进行,科研型教师科研成果在评估中占较多比重,教学型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绩效占评估更多比重,而科研教学型教师是以上两者的中和。整个考评过程要透明公开,例如科研型教师将科研成果公开供专家审评;教学型教师可网上授课,公开教案,让学生、其他教师等共同参与考评,力求考评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最后,除了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之外,在教师各项工作过程中,学生和校领导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也是大学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精神动力。例如,营造良好的学风,形成尊师重道、互相理解尊重的友好、融洽的氛围,课堂上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积极反应、课下作业以尊重、认真的态度完成。使教师感受到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产生受尊重感,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有时能够超越物质条件方面奖励的激励作用。
从教师本身的角度来讲,应树立清明的思想,臻达崇高的境界,真正为探寻真理、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从事研究、教学。先做好“人”,做好“学术”,提高修养,淡化自身功利思想,才能称得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 “匠士”走向“绅士”——实施通识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而,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功利化倾向严重,一味强调专业训练,忽视“整全人”的培养,机械化的教育必然导致培养出的是一批“匠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绅士”。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市场经济必然对包括高等教育的社会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的生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政府和市场;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学科分化,学科壁垒森严;加之我国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管理、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学校科层管理模式,官僚化严重等等。政府对学校“一刀切”式的片面化评价标准,使大学为迎合标准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和精神,同时,大学为保证资金的创收行为也使得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至上等不良风气入侵大学校园;教师评定职称、薪资等与科研成果挂钩,大多数教师现阶段被单方面以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标准所累,忽视教学;学生面对激烈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过于强调片面发展,挣钱享乐,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陶冶,甚至于完全抛弃对灵魂与精神世界的追求,为物质世界所役使,变成了经济利益的奴隶。
面对当前的种种挑战与困境,当今高校作为社会的“灯塔”与“指向标”,最紧迫也是最重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社会良心”的作用,充分开展通识教育,使日趋异化的大学教育走上正轨,改变大学生过分“片面”甚至是“畸形”发展的专业化思想,提升精神境界,发展的培养理想的“绅士”——全面发展的“整全人”,使大学教育“令人智慧、开阔与幸福”的精神得到复归。实现这项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完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通识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首先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建立、完善方面做出相应的工作;完善高校评价标准,建立系统、科学的高校考核评价机制,扩大通识教育所占比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其次,高校方面,应完善自身内部行政,设立通识教育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政策、章程。应积极学习发达国家、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管理模式,结合本国、本地区实际,创设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通识教育管理模式。例如:在高校内设立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教育部、教育中心等,级别与学院相当,与专门教育机构具有同等地位;在评价方式上,立足本校实际和各方面条件,结合教师、学生水平,开创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评价机制,扩大通识教育在高校各方面考核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改变以往只是片面注重教师科研成果数量、学生的专业教育,却忽视通识教育的现象。提升通识教育在教师、学生心中的地位,并采取各方面措施,在各种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心智变得更加完善,精神世界更充盈,具有内在的追求和批判、反思、学习能力,在将来的继续教育中有自学的方法,实现终身学习,并且能够理性思考,从容地面对将来人生中的困难与考验,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完整、健全的“人”的场所,由“教学机构”,复归为真正的“教育机构”。
(二)推广通识教育理念,编写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现阶段许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化倾向严重,在课程实行方面局限于各种专业基本知识的拼凑,缺乏真正理解、贯彻通识教育的高水平师资。
要为通识课程的开展做好准备,首先要利用讲座、研讨会或报刊、广播等途径,宣传通识教育的理念[8]高校应自足本校实际,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与本校优秀教师开展合作研讨,合理制定编写有关通识教育的校本教材。
在课程安排方面,应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结合本校实际创新课程,寻找通专识教育的结合点,打破学科壁垒。教学过程实现通专相容,由高水平教师担任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发挥教师“活的学问”的作用。教师应理清知识发展的脉络和逻辑关系,从知识本身的价值为出发点,使学生理解“为何而学”,不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就业的功利化目的,而是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培养健全的心智,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对真理与美好事物的内在追求。高校应开展系列课程、网络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等,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达到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过课堂提问、问题辨析、课堂讨论、撰写论文、阅读经典书籍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构建逻辑性思维,提升理解力、批判和创新力。同时高校应联合各方面力量,为学生发展提供充足资源,提供更多的课外实践或国外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行动力、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高校内部各方行政机构也要发挥服务功能,切实配合课程安排,创造条件,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高校教师培训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许多大学教师成长过程中未接受过素质教育,所以,对高校教师的培训无疑成为了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高校教师要研究知识的逻辑,推导出教学内容[10]。使自己具备活的知识并且有能力在被分割的知识领域间架设意义的桥梁[11]。为此,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不能将教学作为一种任务应付了事,应该认真对待每次教学,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努力自学非本专业的内容。
学校方面也制定好相关的政策,要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机制,更重视通识精神的培养。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如给予进修机会、在职培训、岗位培训等;定期邀请专家讲座、优秀教师教研会议、聘请社会中有通识精神的人士担任学校通识教育课的教师;开展丰富的学校活动,倡导学术交流,如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和论坛、建立社团、学术研究小组、开展文体活动、校刊的编订活动等。
(四)学生选课指导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所专长、知识广博宽厚、人格健全的人,要实现这一目的,选修课是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当今高校中学生选课缺乏专业指导,存在盲目性,可能会造成真正适合上某一门选修课的学生错过了该门课程,而某些不适合、不了解、不喜欢该门课程的学生修习课程,浪费了学生的精力、时间,同时也浪费了资源。
所以,学校应在学生选课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对开设的选修课程内容进行介绍,例如在学校网站上公布选修课的简介,网络试讲,各院系和班级组织各种形式的选课指导活动等等,以便于指导学生更理性地选修课程。
同时,学校和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也要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学生的反馈找到现存的问题、不足,及时改进、提高,实现课程的优化。如果学生发现选修课不适合自己,学校应给学生重新选课的机会,实现人性化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五)弘扬传统,接轨国际
实际上,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通识教育思想,古代的教育以人文教育为主,重视德性与完整人格的培养,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君子”这种理想人格与纽曼倡导的“绅士”有着绝妙的相似之处。孔子说“君子不器“,而过“器”正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面对现实中种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经济利益至上、好大喜功、粗俗浅薄、短视浮躁的不良社会气息,回归我国传统的重视人性陶冶、人格塑造的人文教育不失为一种改善现状、推动通识教育开展的重要举措。例如,可在大学开设国学课程,聘请对国学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或开设国学相关的社团、开展传统文体活动。
大学需要培养的是有教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梅贻琦先生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思想。当前的大学教育应改变专业教育至上的理念,开展通识教育,使学生学会领会、吸纳多元文化内涵,开拓视角、开阔胸襟,以更宽广、通透的视角深刻领会知识与文化的内涵,并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内在的动力与高尚的追求,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以敏锐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分析问题,以更高效、全面、人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成长为“整全的人”。
综上所述,当今我国大学中出现种种问题都是暂时且能够得到解决的。“学场变官场”“重研不重教”“通识变专识”“匠士非绅士”等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期与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暂时性问题,只要采取合理措施,都可以得到妥善修正。如“学场变官场”可从转变观念、管理体系、提升大学办学水平几方面解决;“重研不重教”可以通过转变评价方式来解决;过于强调以”专识“教育培养”匠士”可以通过完善落实通识教育来解决。总之,只要政府充分尊重、保护大学的发展,由管理转变为治理,树立服务观念,大学发挥办学自主、兼容并包的精神,教育工作者潜心科研、教学,摆脱功利思想,提升境界,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内涵、价值与人生的真正意义,努力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助推大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大学的理想终有实现的一天。
[1]纽曼.大学的理想[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71.
[2]赵媛媛.我国高校去行政化及改革路径[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5]袁利平,段肖阳.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深层问题及其破解[J].山东高等教育,2015,(11):5-12.
[4]姚晓飞,王小芳.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初探[J].读书文摘,2015(24).
[6]张高远.大学“行政官僚化”———弊在何处,药在何方?[J].教育导刊,2015,(9):32-36.
[7][8]苏强,吕帆,林征.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超越之维[J].教育研究,2015,(12):52-58-72.
[9]董成武.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80-84.
[10]辛均庚.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缺失与路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4,8(8):7-11.
[11]龙跃君.人性教育: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J].大学教育科学,2014(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