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市林业生态扶贫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8-11-29李君晓
李君晓
(泸水市林业局,云南 怒江 673200)
1 基本情况
泸水市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县、大理云龙县接壤,西依高黎贡山同缅甸毗邻,南连保山市,北与福贡县交界。国土总面积3203.04 km2,全市辖6镇3乡,71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33个自然村,11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2万户14.34万人,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宗教、山区、直过”最集中典型的县份。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77074.5 hm2,森林覆盖率达74.06%。泸水市是云南省认定的27个深度贫困县(市)之一,有63个贫困村,12963户4775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4.1%,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县)市之一。
2 林业生态扶贫现状
泸水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念好山字经、写好林文章、打好生态牌、实现绿色发展、打赢脱贫攻坚”的林业发展思路,以“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为原则,全力打好林业生态扶贫攻坚战。
2.1 生态治理助推脱贫
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怒江花谷”生态建设,使贫困户在参与造林工程中获得利益,仅2017年实施的16.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就涉及全市9个乡(镇)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248户。
2.2 生态保护助推脱贫
泸水市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等林业重点建设工程集中向重点贫困乡(镇)倾斜,安置贫困劳动力。2017年全市落实天然林资源管护面积388.38万亩,兑现完成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95.9万元,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1474人,户均年增收8400元。
2.3 生态产业助推脱贫
依托和发挥泸水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生态、特色、优质的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2017年,全市林业生产总值36304万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为2442元。
2.4 生态惠民助推脱贫
全市权属为集体和个人的69.59万亩公益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2010~2018年累计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600多万元,全市超过3万户11万余人直接受益。
2.5 生态培训提升减贫
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2017年累计完成各类林业科技培训45场次,投入培训资金54万元,培训人员近5000人。基本做到村村有技术员、户户有明白人。
3 生态扶贫存在问题
作为州府所在地,泸水面临的生态保护压力巨大,是典型的“生态富、百姓穷”的深度贫困县市。在加快林业生态脱贫,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小康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3.1 贫困程度深,生态脱贫任务艰巨
根据最新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成果,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963万户,贫困人口4.775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4.1%。到2020年,要如期实现泸水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
3.2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修复难度极大
全市98%以上是高山峡谷,坡度在25°以上的占51.3%,垦殖系数不足5%,土地承载力低;近6%的国土面积中集中分布了全市70%左右的人口;海拔1500 m以下的河谷区已成为生态环境最恶劣地区,是造林绿化最难啃的“骨头”,生态修复难度极大。
3.3 项目投资不足,生态产业质量不高
泸水财政自给率低,无法配套相应资金支持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群众自筹能力不足,导致造林保存率不高、成效不明显;林业产业化水平低,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不高,“撒胡椒面”、“蜻蜓点水”式的投资建设对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3.4 劳动力素质低,生态文明建设滞后
泸水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左右,各类人才仅占人口总数的7%,还有40%以上的群众不会讲汉语;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严重制约泸水社会经济发展;由于民族生产生活习惯、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农村薪柴消耗量大,给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3.5 组织化程度低,内生动力不足
缺乏具有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典型示范生态产业和实例,林业产业均以一家一户为单元按单一的传统模式进行,产业缺乏规模,组织化程度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培育力度不够,合作社、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和能人大户带动效应不明显,贫困户稳定增收产业支撑不足。
4 应对措施
今后3年,全市林业生态扶贫工作将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和省的帮助下,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三张牌要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在生态脱贫的主战场上,做好林业扶贫文章。
4.1 发展林业产业助力脱贫
4.1.1 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助力脱贫
依托泸水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发展适合在泸水种植、市场需求旺盛、经济价值高的木本油料和香料作物,规划建设特色经济林产业2.43万亩,其中漆树0.13万亩、花椒1.5万亩、澳洲坚果0.7万亩、油桐0.1万亩。
4.1.2 实施林产业提质增效助力脱贫
目前,全市已种植核桃68.1万亩,漆树12.4万亩,面积趋于饱和,但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急需提质增效。计划实施12.46万亩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其中核桃10万亩、漆树0.26万亩、花椒2.2万亩。实现近期得利、远期得林、持续增收的目标。
4.2 实施生态保护助推脱贫
4.2.1 选聘生态护林员带动精准脱贫
加强生态护林员队伍能力建设,计划选聘9292名生态护林员,使其就地成为生态建设造林员、林业技术推广员、林业知识宣传员、乡村文明宣传员等林业建设一线排头兵、致富带头人。
4.2.2 实施生态补偿助力脱贫
实施好69.59万亩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争取新增51.67万亩公益林补偿面积,全面加强公益林管护力度,扩大深度贫困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受益范围,促进贫困人口补偿收入稳步增长。
4.2.3 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促进脱贫
改变农村“砍柴为薪”现状,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清洁能源替代,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风貌明显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计划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万套,实施以电代柴的农户1.4万户。
4.3 推进国土绿化助推脱贫
4.3.1 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助推脱贫
按照“应纳尽纳、应退尽退”的原则,将亟需退耕还林还草的13.22万亩退下来,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生态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4.3.2 组建林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助推脱贫
把所有林业建设统筹到林业扶贫专业合作社业务范围上来,充分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助力脱贫攻坚。计划扶持和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71个,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实现脱贫与生态双赢。
4.3.3 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助力脱贫
积极推进怒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实施“怒江花谷”生态建设和怒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6.26万亩。
4.4 增强脱贫信心助力减贫
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群、生态护林员、农村致富带头人、林业扶贫专业合作社成员,开展林业实用技术科技培训,树立贫困户发展林业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提供助农增收的技术保障。计划培训生态护林员0.74万人次,帮助生态护林员掌握一技之长,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自力更生创业减贫。
5 结语
只有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把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精密结合起来,方能释放“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才能使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描绘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愿景成为泸水各族人民实实在在的生态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