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态语

2018-11-29孙婉婷

文学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体态语姿势交际

孙婉婷

一.体态语的概念

体态语(body language),又称体势学(kinesics)或态势语,是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它涉及到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体态语是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重要辅助性手段,有时候使用这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总体来说,体态语就是通过面部表情、体距、手势语及身体姿势等传递说话者的言语信息。

二.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呈现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和人的心理及生理紧密相关,当心理发生变化时面部表情也会随之变化。当人的心理或精神状态轻松愉悦时,面部肌肉呈现放松的状态。反之,当面部肌肉紧张时往往代表着紧张和严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地使用面部表情同学生进行沟通,以达到进行传神表意的目的。笔者认为面部表情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就是微笑和眼神。对于大多数对外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教师的适时微笑可以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坚持不懈的学习汉语。眼神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它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眼神。比如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要用目光环视全体学生,以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当学生单独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视这个学生,以表示对学生的尊重。课堂情况复杂多样,学生难免会发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用眼神提醒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这种提醒方式比直接使用言语提醒更委婉适当。

2.体距。体距是交际双方进行交际的距离,在任何国家的人际交往中,交际双方都会根据亲疏关系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体距。,一般来说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四类:亲密关系、私人交往、一般交往距离和公共场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情况和学生保持不同的体距。欧美国家的海洋文化让他们十分注重私人空间,强调“个人主义”,所以他们同他人交往会选择较远的体距。相反,中国辽阔的大地孕育出“集体主义文化”,人们重视共性,重视群体,人和人的交往会呈现出“体距近”的状态。对外汉语教师要认真了解不同国家的体距差异,避免和学生产生文化冲突。

3.手势语。手势语和对外汉语教师的授课紧密相连。教师如果将手势语同话语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直观且生动形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声调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是难以掌握的语言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手势语帮助学生感知汉语拼音四种声调的差异性。当教师使用手势语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保持手势语使用的稳定性和相关性。稳定性意味着教师使用的手势语不要轻易更换,要让学生一看到手势就能理解老师要表达的意思。相关性则是指手势语的动作要和言语表达的意义相关。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不要做浮夸或者和言语信息无关的手势语。即使大部分手势语的动作具有普遍性,但是因各国的文化不同,手势语的含义也有所差别。一些国家的手势语可能代表着积极或者正面的含义,而在其他的国家可能包含着负面、消极甚至侵犯性的含义。对外汉语教师要特别注意手势语方面的禁忌,避免在授课过程中出现跨文化冲突。比如,在中国我们夸奖他人通常会竖起大拇指,用来称赞他人很优秀;在美国文化中表示“没有问题”;在中东的一些国家这个手势则具有辱骂的含义。

4.身体姿势。身体姿势指身体部位所发出的姿态,也是体态语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使用身体姿势配合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理解教学内容。摇头晃脑、挤眉弄眼、拳打脚踢等和动作有关的成语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在讲授此类词语时不妨配合肢体动作,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动作,理解词语的含义。文化背景的不同让各个国家的身体姿势也有所区别。以欧美国家课堂为例,学生和老师上课姿势比较随意,不会局限于自己的座位上,所以课堂环境以轻松活跃为主。在亚洲及东南亚国家采用的则是比较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通常会有固定的座位,课堂环境同欧美国家相比更加严谨。对外汉语教师可根据教学环境的不同适当调整身体姿势,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体态语在对外汉语中的意义

首先体态语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的传递教师的指令。此外,体态语具有重要的替代作用,日常的寒暄、拜别、沟通等都可以用体态语输出。有时无法用言语或文字表达的情感或态度时,可以使用体态语替代,这种方式可能更加适合交际的需要。总之,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将体态语同教学活动结合,提高授课效果,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服务。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大学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体态语姿势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两块磁的交际
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作用
第五章 跑“各种姿势的起跑”课时1教案
女大学生体态语优化课程建构与训练技巧研究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职业院校文化教师体态语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