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8-11-29尹春容

绿色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概论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

尹春容

(1.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1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入新世纪近2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1],关乎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能否顺利实现。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因此必须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3]。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高职学生必修的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骨干课程,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下面就高职院校开设“概论课”重要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进行论述。

2 高职院校开设“概论课”的重要性

在高职教育现有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兼具科学性和价值性两重属性。而《概论》课是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密切结合,不断发展、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是“05方案”中的重中之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它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2018年新修订教材依次讲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目标实现和对高职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核心职业素养的硬性要求,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从国家层面来看,“概论”课是向高职学生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主要渠道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任何国家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有其独特的主流意识心态,它的稳定性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伴随着当今世界不断发生的深刻变革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逐渐出现了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为主的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扩张,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碰撞。加之全球化、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被不断消解、削弱,导致当代青年思想出现迷茫与困惑,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冲击和挑战。高职学生是否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否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是否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势必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前景。因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必须把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贯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发高职学生的广泛认同。“概论”课正是向高职学生传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的核心课程,能帮助高职学生系统掌握并明确这些理论成果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从而自觉应对意识形态挑战,成为“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

2.2 从社会层面来看,“概论”课是增强高职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觉性和坚定性的重要途径

“概论”课教学,帮助高职学生系统学习使中国“站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使中国“富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使中国“强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课程,通过学习使他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理解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他们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熟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安排、“两步走”的战略步骤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释社会和改造社会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中,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积极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2.3 从学生个体来看,“概论”课是培养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

“概论”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精华,涵盖的知识面广,包含多个重要理论成果,是培养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如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等)的主渠道,“传授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4]。因而,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他们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涉及到学生创造能力等核心职业素养的发展。学习本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以及表达思想、交流观点、人际沟通等能力,而且能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高职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当今中国的实际、时代特征和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阶段性问题,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思考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和根本方向,即“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

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概论”课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方法性,明确教学的重要性,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 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概论”课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由于“概论”课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且课程内容随时都在变化,是目前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较差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从教材与高职学生的契合度来看,其内容相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说难度较大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普通高校本科生使用同一教材。教材由重点院校名师专家编写,教材确实编得很好,但由于多数专家没有深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长期体验,因而编写的教材更适合“本科研究型”学生使用。高职院校的生源和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生源差异巨大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高职院校生源类型层次复杂,兼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等各种生源。即使同样是作为高考计划录取的学生,但从成绩上看是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层次,录取分数线是近一倍的差异。以湖北近两年来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例,省属高职录取线只有200分(文理一样),地方高职院校录取线更是低至180分,而本科线文科高出200多分,理科线高出150分以上。加上这几年部分高职实行单独招生考试,生源更差,许多考生都没有参加正式的高考,若参考恐怕连200分都考不过,而这样的生源占到部分高职院校的近二分之一。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结构、理论素养、思维能力、心理特点等方面差异较大,尤其是“概论”课,在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缺乏理论基础和事实基础、知识体系不完整的基础上,使用没有人才层次区分的同一教材,对文化底子如此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的确难度很大。加之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就业导向上有较大差异,在教学时数分配上不同,课时难以保证,教材内容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3.2 从教材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来看,高职“概论”课教师的素养离教材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概论”课是向大学生宣传党的基本理论的最重要课程,理论性极强,其对应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因此,它必须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很强动态性。其动态性反映在教材上就是“概论”课的教材时效性极强,修订频繁。为了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05”方案实施至今为止,“概论”课教材共修订6次,出过8个版本。它融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于一体,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涉及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生态、党建等国家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且每一方面又涉及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多学科交叉特点本身就对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提出了极高要求,而“三进”的特殊要求更是需要教师以锲而不舍的理论学习与研究热情来直面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要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又要有强烈的现实关切,是对教师理论功底、政治敏锐性和教学能力的综合考验与挑战。就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概论”课的师资现实来看,其素养难以迎接这个挑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职“概论”课教师学历基本上都只是本科或硕士,许多院校“重技轻文”,为节省经费,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访学、进修或深造不重视甚至不支持;二是高职“概论”课教师数量普遍不足,相当部分教师由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兼任,专业背景及研究方向并非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课程缺乏整体性认识,定位模糊,理论功底不够,教学只能照本宣科,难以深入浅出;三是由于高职“概论”课教师教科研能力受限且成果难于发表,对自身素养提升的核心途径——科研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师素质提升,最终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实效性差。

3.3 从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来看,一些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二者关系处理不当而致实效低下的现象

据笔者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概论”课教学在形式和内容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重形式轻内容的本末倒置倾向。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也提出了以提升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建设”改革目标,“概论”课教学也进行了改革。虽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整体情况而言,教学实效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有的甚至在改革中有些偏向,表现为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改革,而淡化或忽略了教学内容本身,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本末倒置的现象。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即深入浅出。然浅显不是肤浅,要做到浅出必须先深入,教师必须具有更高层次的理论积累和理论修养,吃透理论。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对高职的“概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要求更高。如果教学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教学方法花样翻新、课件的精美和新方法的使用,以“热闹”的课堂气氛判断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体系被肢解,基本逻辑线条被割断,内在道理没有讲透,就根本无法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并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二是打着重内容之“名”行着伤内容之“实”。这种情况表面上看重视内容,严格按照“概论”课教材体系进行教学,但因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教学素材缺乏、教学内容抽象且教学形式单一、滞后,导致学生对抽象理论不理解,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这实际是一种看似重内容实则伤害内容的做法,课堂也许在老师的权威或强制中获得了“抬头率”,但不会赢得“点头率”,学得了一些理论知识,但很难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难以真正入脑、入心。因此,这两种情况都因没有处理好概论课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终究是“南辕北辙”,不能实现其教学目标。

4 对“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职院校“概论”课的教学现状和教学中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为扭转现状和解决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4.1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重新编写“概论”课教材暂不太现实。好在教材只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它为“概论”课教师发挥个人能力和教学水平预留了很大空间,即将国家统编教材体系转化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在教材的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和教学的针对性、现实性、有效性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既体现一门学科的系统完整,又针对高职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思想困惑,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指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授之以渔”,为高职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相对本科院校教师,统编教材要求和高职学生实际的巨大反差无疑对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师的教材转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或目的能否实现。因此,高职“概论”课教师要充分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既尊重教材框架,又从实际出发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精选优化教学内容,尽力做到“配方科学”,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概论”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6]中占有先天优势和内在需求,因而在“概论”课教学中,必须结合教材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将中华优秀文化、相关历史融入到“概论”课的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说服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一是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概论课”相关章节的教学中。例如将我国优秀文化融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教学中,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的教学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章节内容的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二是将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如在“引言”教学中为讲清开设这门课的宗旨,吸引学生,可以讲述近现代史各阶级、阶层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试图改变中国命运,但均以失败告终,只有无产阶级取得成功;在“毛泽东思想”教学中要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又如何将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革命取得成功。针对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要讲清近现代历史背景,更好地体现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才能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激发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情,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此外,根据“概论”课时效性强的特点,要将与教材关联度较高的时政内容及时融入“概论”课的教学中来。因而教师要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搜集有关资料,不断补充时政资料和新的教学案例,更新教学内容,准确反映国内外发展的最新趋势,并紧紧围绕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教学。总之,要用大量中华优秀文化、历史事实和国内外现实材料,丰富教学内容,避免枯燥的纯理论教学,让理论学习更生动,以提高“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4.2 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争取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大计,教师为本”[7]。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该课程教学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决定其实效性。那么,“概论”课的成功教学对教师究竟有哪些素养要求呢?笔者认为主要素养应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业务能力,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达到“概论”课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概论”课教师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信仰者和传播者。尤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因为“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8]。只有熟悉经典原著,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理解,才能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引导高职学生抵御各种非马或反马思潮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二是必须加强近代史、党史和国史学习。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9]。学习并读懂历史,才能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同时也才能将学习的一些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杂谈趣闻等用于课堂教学,增强趣味性,引领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理解和感知,更好地进行“概论”课的教学。三是必须加强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研究和思考,将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10]作为高职“概论”课教学的切入点,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概论”课教学“接地气”、受欢迎。四是必须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这样才能不断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教学改革,采取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总之,“概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有在教学中游仞有余,实现“概论”课教学的目标。

当然“概论”课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自己加强各种学习外,需要为其提升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搭建各种发展平台和机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途径:一是高职“概论”课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各种在职或脱产学习或培训、各种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社会考察实践等。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在理论研习中向重点本科院校学习,在方法方面加强高职院校间的交流。二是要高职院校要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建立“概论”课教师成长激励机制,本着“教学科研两不误”的工作思路,激发其在教学之余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习研究之中,积极申报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参加教学竞赛、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等活动。三是要组织“概论”课教师系统地学习各种新型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理解先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本质,着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研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四是加强“概论”课教研室“教学共同体”建设,切实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完善“传、帮、带”机制。集体备课即开展“头脑风暴”,是完善师资队伍的一个开端,各教师不同教学构思相互碰撞、不同教学资源相融合,取其精华,会整合出更完善的教学设计。运用集体智慧梳理课程知识点、重难点,完善教学案例库,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有效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4.3 根据“概论”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11]“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必须依靠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依托——方法手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12]。这一讲话明确了“概论”课教学的努力方向和根本要求。“概论”课极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动态性和高职学生兴趣关注的微观化、认知方式的感性化之间的现实矛盾,决定了单纯的某种教学方式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正所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3]。

在“概论”课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伴随现代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要统筹好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探索符合当代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和普遍接受认可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沿用专题式、互动式和案例式等这几种常用的好办法。一是要积极推进“专题式”教学,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搜集整理“概论”课的大量教学案例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强化问题意识,凝炼教学内容,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二是要采用问题讨论式、主题研讨式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利用好网络课堂,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改变单一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三是要运用好案例式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网络教学主要是利用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课外预习发现问题或课后插缺补漏,辅助线上交流、作业、测试、并发布课堂资源、进行经典阅读和评价管理等,以提高课堂效率。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包括课堂内模拟实践教学,依托班级、学工和团委的校园内实践教学,以考察调研和志愿服务等为主的社会实践教学,以微电影专题网站等为表现的网络实践教学形式等,使“概论”课教学更加科学生动具体,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强。同时着力构建过程、阶段、期终考核相结合,知识、觉悟、能力考核相统一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使高职学生改进学习方式,从而促进“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需要注意的是,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形式适合内容,就促进内容的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则阻碍内容的发展。“概论”课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只有恰当的教学形式才对教学内容的贯彻起积极促进作用,脱离内容需要的教学形式会对教学内容贯彻起阻碍和破坏作用。在“概论”课教学中既要克服脱离教材内容、盲目追求形式的舍本逐末的现象,也要防止内容变化而形式落后于内容的现象。因此,选择教学方式时,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不偏离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讲求实效性。

猜你喜欢

概论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