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有效途径

2018-11-29黄向东江苏启东市寅阳小学

教书育人 2018年31期
关键词:文意新课改习惯

黄向东 (江苏启东市寅阳小学)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很大变化,对于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一、培养阅读习惯,倡导自主阅读

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有一些阅读经验,这时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学的重点。对高段的学生而言,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课下的自主阅读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一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例如,学习《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文中生字词较多,如“碾”“簸箕”“沏”“舀”“笤”,在教学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了解背景知识、预习生字、理清文意。二是培养学生提问积累的习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善于提问、积极提问,同时要注意点滴的积累,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修辞应用、生字词等记录下来,不仅可以提升阅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里面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用过“到”“过”“入”“满”等字,最终选择了“绿”字,作者为何选“绿”而不用其他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可以积累佳句用于写作。

二、培养阅读兴趣,促进主动阅读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不爱语文的那部分学生,大都不爱阅读,甚至惧怕阅读。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在阅读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阅读的完成目标是不一样的。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其能口头叙述家乡的美,而对基础扎实的学生则要求其能在阅读时更深层次的挖掘,且能有条理地分析出文意。

三、加强课堂引导,丰富阅读体验

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其阅读,以此完成更好的阅读体验,否则,一味放任学生自学,只会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学生彻底陷入混乱状态,不知道阅读的重点在哪里,不知道阅读的要义在何处。

以《梅花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重点提出老人的三次流泪,让学生思考老人流泪的原因,表达了老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梅花的象征意义”“老人的三次落泪”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梅花坚贞不屈的气节,同时课文寄托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在阅读中,通过问题引申出本文主旨。如此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感受文章深意。此时,教师可以督促学生用笔将自己的感触写下来,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对课文掌握更全面,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提问、讨论、作答这一过程后,学生对阅读的恐惧会降低,发现阅读是有技巧的,因此,在阅读时,对学生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提醒其重点注意,在之后的阅读中,反复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形成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四、联系生活实践,提高感知能力

阅读不只是简单的理解文意,新课改对阅读的功能做了补充,要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体验。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通过字里行间传达出来,而读者在阅读时能否有所感受,与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相关。

小学高段学生对生活已有一定的感悟,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体会作者表达的内涵,逐渐培养其感知能力。例如,《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怀特老师用零分试卷让学生明白,不要完全相信书本,要有质疑精神,很多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虽有疑惑,却选择相信老师,这与文中怀特老师的做法形成一个对比。通过生活经验的对比,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与时俱进,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进而逐步提升阅读水平,提高阅读效率。

猜你喜欢

文意新课改习惯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上课好习惯
参考答案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