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诗歌中“东”字考辩

2018-11-29金甜甜

文学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陶诗方位词田园生活

金甜甜

当论及陶渊明,逃不脱“隐逸”与“田园”诸如此类的形容词。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学界颇有争议,但是生于东晋的纷乱局势之中却是毋庸置疑。无论是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的政治纷争,还是曾经辉煌的家族历史,抑或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诗歌中都可以找寻到踪迹。陶诗中意象繁复,具体的实物意象如“花”、“鸟”、“山”、“云”的研究颇丰,但是似乎鲜有人注意到陶渊明诗歌中的方位词。陶诗总数不多,一百多首诗中有43首诗中涉及方位词“东”、“南”、“西”、“北”。其中,“东”字在19首诗中出现了19次。

陶渊明诗歌中“东”字除了与其他实词连用以外还有与同样是方位词的“西”字连用,如上表中的“西东”、“东西缘”。关于“东”字的含义,许慎《说文解字》云“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从自然意义上来看,东风吹来万物复苏,“东”字给人以生机活力的感觉;传统的尊卑观念中崇东思想更是源远流长,如太子的居所为“东宫”。在生死观上,“东”、“西”相之于生死就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东方是日出之地,象征着朝气蓬勃,主生,而西方是日落之地,阳气渐衰,素有“西方极乐世界”之称表明西方是死亡之所。在古代中国用方位词来表达更深一层含义的形式自古有之,从日常生活到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痕迹。

陶渊明诗歌中出现的“东”字数量之多,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考辩其中的内涵。本文拟从“东”字的思想内涵进行分类,探析陶渊明诗歌中方位词——东字的使用情况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隐士观。

一.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

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诗中大量表现田园生活的作品,风格冲淡自然,对后世的田园诗可谓影响深远。陶渊明的上京园林是魏晋山水田园式园林。东为不高的山岭,其诗《杂诗》云“素月出东岭”中大抵就是那座不高的山岭;南为南山,是诗人对于庐山的称呼;西为徜徉东去的长河,在陶诗中也可找到这条河的踪迹。

在所有出现“东”字的诗作中,用“东”字表现其隐士情怀的诗作更是占绝大部分,共有十一首。这些诗歌中大都以东字与其他田园生活所见之景、之物结合,形成一组表现隐士情怀的意象群组,例如《停云》中的“东轩”、“东窗”、“东园”,还有一些是引用与隐士情怀相关的典故如《饮酒》中“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根据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笔者将其分成了两种情况。第一种单纯是表现对田园生活的描述。这一类如《时运》“袭我春服,薄言东郊。”与《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春日渐暖,换新装,携好友,迎春风,踏青去而乘兴而归。《时运》中的东郊与《先进篇》的沂水、舞雩台均是作者认为可以洗涤心灵,能让人神清气爽之所。此时的“东”字应该是一种泛指,指代美好的意思。这种使用手法与中国传统的崇东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东方的生机感觉让人愉悦。尊崇东方的心理使得人们在述说事物不确定或无须明确方位即虚言此物时,喜欢将方位说成在东。前有《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毛传:“卫宣公时,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人也,为王前驱久,顾家人思之。”郑在卫的西边,因此可见这是“东”字虚指用法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解释。还有《饮酒》组诗中《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其七)“啸傲东轩下”,(其八)“青松在东园”中的“东篱”、“东轩”、“东园”的使用上也是如“东郊”的使用方法一样,“篱笆”、“窗户”、“园子”不一定是在东面,只是人们的一种语言习惯罢了。但是,自陶渊明起,这一系列意象慢慢变成了田园生活或者一种闲适潇洒的感觉的代称,如宋代郑清之《念奴娇·菊》:“金阙栽培端正色,全胜东篱风采”。《饮酒》(其一)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这里的“东陵”指秦东陵侯召平,在秦亡后隐居长安城东种瓜之故事。后以此典比喻弃官归隐田园之人;或用以咏瓜。用这个典故更是表明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决心。

与很多隐士逍遥惬意的生活不同,陶渊明的生活很多时候与一般农民无异,穿着粗布衣服,扛着锄头行走在田间地头。当然也会为遇到的各种天灾人祸焦虑担忧。如《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也曾发出感叹“仰想东户时,馀粮宿中田”。“东户”这里是指传说中的古太平时代。诗人如普通乡野村夫一般祈祷能风调雨顺,粮食满仓。“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其中“东林隈”指的是庐山的东林。此诗更是将一名普通农民的日常和心理真实而又细致入微地描写出来了,辛勤耕作的老农不怕耕作的辛苦,只怕收获时天不遂人愿。他以普通劳作者的身份去体会农事的辛酸苦乐,在劳碌与充实中忘却了政治上的烦恼,社会的动荡。在一介老农的眼中,天大的政治事件也比不上粮食丰收,填饱肚子来的重要。

第二种情况是表面写田园生活的之余实则是间接关心政治,如组诗《停云》(一、二、三)。停云,思亲友也。此组诗是诗人从桓玄幕府辞官后所作,“停云”指凝聚不散的云,诗人借此表现出阴云密布的心,以及对社会的忧虑,对友人的思念。这三首诗中“东轩”、“东窗”、“东园”均是作者描写的自己诗酒人生的潇洒惬意,但是诗句的前后都不免提及当时政治的动乱,官场的腐败,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此时消散不去的云,连绵不绝的雨可谓是政治上的动荡,内心的阴霾之象征了。

二.政治生活:始雷发东隅

陶渊明又是一个议政的隐士,其议政的方式是隐曲的。他视官场为丑恶,惟恐避之不远;他视田园生活为人生理想,只怨归之已晚。虽然他议政,他未去正面指斥社会。

作《饮酒》组诗的时候陶渊明三十九岁,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这都是男人的壮年。然而正是这一年的八月,桓玄自称相国,楚王。十二月三日,桓玄篡晋,称楚,改元永始。[1]如果说《归去来兮辞》后陶渊明开始真正放任自然的田园生活,那么此时的陶渊明还在政治的“中心”与“边缘”徘徊。此时的陶渊明认为自己是“心远地自偏”,然而“心”不远呢?《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中“东海隅”指的是东海附近,也就是东晋建业一带。回忆往昔的远游在这里应当是对以往官场生活的回忆与思考。腐败的晋宋之际的政局官场并不适合陶渊明施展抱负。同样指建业一带的还有“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杂诗 其十》)陶诗中关于建业一带的描述都是出现在即将归隐或者归隐以后的诗中。建业作为东晋的政治中心,在这里也可认为是仕途或者官场的代名词。同样的还有归隐后的《拟古》(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以二月春雷喻刘裕二月举义兵。退隐后的陶渊明一边为生计忙碌,一边仍旧关心着时局的变化。《与殷晋安别》中“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此诗作于陶渊明四十八岁,殷景仁被名为太尉刘裕参军。诗句中的“风云”连用比喻社会动荡和对亲人的思念。在这一首赠别诗中应当是二者兼有之。此时的陶渊明已经离开官场七年,早已经“觉今是而昨非”没有投身政治漩涡的念头。对于殷景仁的离开他只道“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无论是归隐前还是归隐后,诗人都不是一个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文人,甚至说他想在晋宋风云中翻腾搅弄一番。陶渊明虽以“隐逸诗人”而闻名,但是从他一生的五次官场沉浮来看,陶渊明的“隐”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隐”。从二十九岁出仕到四十一岁归隐,从江州祭酒到彭泽令,从官场到田园,从“中心”到“边缘”,几番尝试,知道不可为才毅然离开,辞官归隐。

三.哲学思想:掩泪汛东逝

从正始到东晋,玄言思潮持续不断,陶渊明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玄学印记。玄论导致的诗歌说理性倾向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也可见一二。陶渊明在创作之时常将“东”、“西”相对或者连用,在陶渊明诗歌中方位词“东”有5次与其他方位词连用,其中4次都是与方位词“西”连用。这个现象并不奇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属阳,主生,而“西”则是与之相对属“阴”,主死。而“东”、“西”的连用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轮回,这个轮回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轮回。所以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代指时间。如“笑言未久,逝焉西东。”(《赠长沙公 其三》)和“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杂诗 其二》)。前者“西东”指的就是时光,这是一首赠别诗,谈笑间欢乐的时光就过去了。后面两句相对的“东”、“西”则是典型的哲理诗,日落后月初是自然轮回,这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此时作者已经年过五十,有此感叹实乃人之常情。除了用与“西”字的连用来表达时光易逝以外,“东”字与“逝”的连用也有此含义,如“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杂诗 其九》)。时光易逝和死亡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几乎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陶渊明既有直面死亡的勇气也有面对死亡的焦虑。正是在一次次思考与焦虑中慢慢变得敢于直面人生。

注 释

[1]逯欽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12.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二版

[2]张炜.《陶渊明的遗产》[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1月第一版

[3]钟书林.《陶渊明研究学术档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陶诗方位词田园生活
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方位词理解能力比较研究
有讲究的方位词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动物们的聚会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陶诗之桑意象管窥
汉语方位词研究
亚历山大·蒲柏的田园思想与辛弃疾的田园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