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非《望春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2018-11-29郑丹丹

文学教育 2018年28期
关键词:格非男权春风

郑丹丹

格非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性作家之一,从1985年创作开始,一直秉承了“先锋”姿态,90年代在先锋小说退潮时搁笔,直至21世纪以“江南三部曲”和《望春风》再次出现读者面前。关于格非的研究更多的是其艺术手法的运用,分析作品中的叙事的迷宫,语言的诗性,探寻他对先锋与传统的继承和超越,鲜少有文章专门分析格非的女性观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以《望春风》为研究文本,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方面的理论,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揭示格非独具特色的性别意识。

一.格非的女性观

女性,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的书写对象,但在文学史上,女性形象总是被男性书写,女性形象被打上了“男性”的烙印,女性为从属的性别。直到进入现代社会,女性要求解放和自由,才争取到表达的权利。尽管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男性作家对女性的书写和想象仍在继续,他们在创作女性人物的过程中往往会秉承着传统的性别定式,即在维护以男性为主体的同时,给予女性的一定文化身份被迫贴上了“卑下”、“低劣”的标签,只强调男女性别的生理差别,忽视了性别的社会性。西方女权主义提出了性别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命定,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居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

格非自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到近作《望春风》,在三十多年的创作过程中,创造了众多女性形象,之前的作品中女性有张末、陆秀米、姚佩佩、庞家玉等,她们温柔且纯洁、美丽又聪慧,女性相对男性的龌龊和暴力而言,始终是纯洁的,是受迫害的一方。[2]《望春风》作为格非转型之后的作品,在先锋思想和传统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在创作上既有延续之前作品对女性的想象方式,如温柔坚强的春琴,又加入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塑形,如风骚多情的王曼卿,极大的丰富了女性形象。这两类重要形象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格非作为“男性”摆脱不掉的角色设置,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是现代意义上作为“人”的女性。

二.女性形象的透析

女权主义批评者发现在文学中女性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在男权话语有形或无形的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被剥夺了展现的权利,女性也无法逃脱男性作家想象的禁锢,在男性文本中的女性被扭曲、被异化,把女性推向了“神圣化”和“欲望化”两个极端。而将女性神圣化,是源自需要她们为男性奉献或牺牲,把女性欲望化,是出于对女性不肯顺从男权的厌恶和恐惧,究其实质,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女性进行歪曲和贬拟。[3]

1.神圣化的女性形象

在作品中,“神圣化”的女性以春琴为代表,她对主人公“我”(赵伯渝)来说集合了母亲、姐姐、恋人、妻子所有的特征,是可爱又崇高。春琴自出身便被一个癞痢和尚称为“灾星”,有她在的人家命中注定不存男丁,于是在半塘不招人待见的春琴十分看重弟弟春生,在“我”随父亲去她家为赵德正说亲时,就不爱让春生搭理“我”,在嫁到儒里赵村后即使被父亲牵连着对“我”有怨恨,还是将对弟弟的爱转移到“我”的身上,为“我”张罗亲事,俨然将自己当做“我”的大家长。而“我”却是在与春琴的相处中滋生情愫,直至春琴儿子结婚被儿子儿媳厌弃,“我”才敢于提出和春琴两个回到儒里赵村的便通庵搭伙过日子,这时的春琴于“我”而言就是下半辈子可以相依的妻子。春琴对赵德正来说是贤妻良母,为他生儿育女,照顾生活起居,即使在成亲后得知丈夫与与王曼卿暗中往来也只是忍气吞声独自流泪,在赵德正犯事被武装部的人押着在村里走时,春琴勇敢的站出来阻止,是能干又顽强。

春琴这个角色合乎了作者对女性的所有要求,她哺育子女、承受苦难,还有广阔胸怀和隐忍的特性,她的身上既显露出圣洁的母性,同时又表现出妻子的温柔,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2.欲望化的女性形象

与春琴相对的一个女性形象是风骚柔软的王曼卿,她突破了婚姻的界限,主动对男人投怀送抱,满足男性欲望的追求。作者用欲望化的眼光来观照女性,使得所塑造的曼卿成为了欲望的符号。王曼卿本是妓女,身世凄惨,跟随赵孟德来到儒里赵村,在赵孟德死后与“老菩萨”唐文宽同居,同时也与村里众多男人暧昧不清,“我”的父亲曾说“我只晓得,我和她绝对没有任何瓜葛。其他人,是个男的,都不好说。”[4]她与老一辈的赵孟德、唐文宽、赵锡光,同辈的赵德正、高定邦,小一辈的赵礼平等都发生关系,在唐文宽之后,还与“渔老”柏生一起生活,王曼卿已经丧失了自身的光彩,沦落为使男人满足和快乐的工具,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形象的侵犯。即使作品中没有赤裸裸的情欲场景,却在复杂的伦理关系上凸显情欲气息。

王曼卿欲望化形象的创造很大程度上源于男性对主体优势的强调,赵孟德年老力衰还要纳了仅有十五六岁的王曼卿,是对曼卿身份的蔑视,以及想从她身上寻求男性的尊严,唐文宽不能行事还与之同居,也是为了维护男人的尊严,也迫使曼卿在这场无性的关系中从其他的男人身上寻求女性情欲的满足,至于柏生想必是曼卿在年老之时为自己寻得的最后归宿。格非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暴露出男性焦灼的精神状态和隐秘的心理。

正如李银河所指出的那样:“父系文化传承对女性形象的设计意图中,根本上缺乏对女性的个性、主体意识、人格的独立地位的真正重视和强调,而是把女性的个体或整体消融在传统的礼治秩序中,仅成了一种奴化的存在,一种消极等待男性主体意识作用的屈辱受动客体,而匍匐在男性操纵的权柄之下。”[5]无论是把女性神圣化,还是欲望化,实际上都只是把女性当作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抹杀了她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她们作为女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三.女性书写的价值

1.传统模式的突破

格非小说《望春风》中的女性形象是其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闪光点,他有塑造“神圣化”和“欲望化”的女性形象,但他作为一个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作家[6],超出了大多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想象性书写。她们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在塑造春琴时,她不仅具有神圣母性的一面,还有可爱勇敢追求爱情的一面,在塑造王曼卿时,不仅有徘徊于众多男人之间,更在男权的缝隙下“为自己做主”。这于传统的纯粹地写纯净透明和妖艳风骚的女性不同,她们在男权逐渐式微之时无形的在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格非笔下的女性可以说是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格非女性书写的价值之一就是打破传统的“天使”和“恶魔”的绝对模式化,“天使”也有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人性深层中感情的颤动,“恶魔”也有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主体意识要张扬。

2.男性意识的流露与批判

格非女性书写的价值之二就是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流露出男性意识,并对这种男权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

《望春风》一书塑造的女性形象和作者的女性观是保持一致的,儒里赵村实际上是一个父权统治的缩印,是千百年性别传统的延续,男性对女性有绝对的主导性。一方面,格非创作中无意识地流露出父权制、男性中心的心理意识。女性人物是男性的附庸者,与男性相比处于弱势,没有自觉意识,不可称之为“人”。另一方面,结局儒里赵村的消失,又仿佛预示着千年父权制社会的坍塌,便是格非称作的“春风”,表现出作者对性别秩序的态度,即对父权制、男权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追忆。

四.总结

《望春风》中的女性是不幸的,五十年的古村生活将她们磨砺成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充满苦难,同时,她们也是充满希望的,成为废墟的儒里赵村,给予她们的可能是拯救。格非对女性的想象和书写无疑带有男性化的印记,女性的悲伤痛苦的生存状态,是男性摧残的结果,我们无法看到女性应具有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超越能力,但他尝试让女性发声,他的女性书写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猜你喜欢

格非男权春风
Myth and Mechas
主持人语:吴义勤 陈培浩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风
从古典到西洋
我就是我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