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11-29王燕妮

文学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评教管理制度管理人员

王燕妮

我国当代教育发展中一直存在着教学中心说,围绕教师与学生,哪个才是教学的中心?进行了几十年来的讨论和实践,任何一种选择都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师生在教与学的共同体中相互讨论才各得其所。下文将基于这一视角对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述,并提出应对高校管理问题的一些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行业带来帮助。

一.师生共同体

共同体是什么东西?“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与世界联系中的交融”。本文所谓的教学共同体不是指教师结成的教研组或课题组,不是指学生结成的学习合作小组,而是教学活动的最佳存在形式,它是基于:教师洞悉所教的真理,并且热爱真理(教师不可能成功地将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传授给他的学生);教师理解学生,并且热爱学生,教学发自教师内心。学生乐于学习,对学习的真理充满好奇和向往;学生也相信老师,与老师心灵相通。老师、学生和教学客体的相互交融就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师生共同体的阐释,根据本人在高校工作多年的经验及感受,对目前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如下:

(一)教师管理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校管理工作过于落后,缺乏前沿的管理意识以及思维模式,思维局限于经验主义以及教条主义,过于流程化已经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满足管理的需求。高校管理中所有职能部门都只服务于教学任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也没有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过分的重视对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而教学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缺少学科前沿知识的更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从学生角度而言,很多学生从小学至高中,都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各门课程知识,学生在课下完成作业,有时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学习任务较重,空闲时间较少。而进入大学后,空闲时间相对较多,课外活动较丰富,虽然有年级辅导员和班级导师负责管理,但不同于初高中班主任管理的严格,因此一些学生难以适应,不知应该学什么,也不知该怎么学,没能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

(二)教学考核管理不合理

当前我国的高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难以满足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许多高校的微观管理建设与宏观管理建设并不处于同一层面,相较于宏观管理建设,微观管理建设要落后一些,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并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部分高校虽然制度建立较为完善,但是对于制度的执行也并不规范。比如,在最初制定学分制以及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学生依旧忙碌于必修课以及考试,选修课通常都是应付了事,很少有精力选修自己感兴趣的科目,选修课设立的初衷并没有被实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都是高校管理制度的执行存在漏洞。

(三)教学管理队伍不重视

当前我国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与此同时,对于教育管理人员也缺乏重视。对于教学管理队伍的作用以及地位都没有明确,因教学管理人员与授课讲师不同,并不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很少关注。并且学校对于教学管理人员也没有长远的规划,很少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素质提升培训,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晋升制度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激励,使得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缺乏健全的教评制度

评教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与教与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但实际运用中,学生评教主要用于高校教学管理,偏离了评教工作的初衷。根本原因在于评教过程安排不够细致,忽略了师生互动的直接环节。

1.评教内容的设计问题

首先是评教内容设计导向性不强。高校评教问卷的设计缺乏明确的导向,很多高校学生评教问卷的设计往往着眼于教师遵守基本的教学规范,而不是注重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践行先进理念,形成自己独特且有效的教学风格,改进整体教学效果。其次是评教内容设计的可操作性不强。高校学生评教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付诸实践,也就是指导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然而,当前的评教内容设计往往是为了追求设计的范围,而不是涉及的深度以及这些深度内容所能完成的程度。

2.评教结果的处理问题

所谓评教结果的处理,就是指如何分析、表达、公布、解释和使用“学生评教”的结果。陈玉琨认为,讨论结果可能是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它关系到评教本身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在目前的高校评教中,评教结果的处理却往往过于简单,甚至可以称得上存在相当的疏漏——现在的评教进行过后,高校的相关责任部门往往就是形式化粗糙地分析一下结果,有的甚至只是将结果统计出来加以保存而已,根本谈不上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三.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

教育思想以及管理观念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因此想要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改头换面,就要从教育思想以及管理观念上下手。首先,教学管理工作应以人为本,鼓励师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去,充分的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以群众的角度对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其次,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也要及时的进行更新,既要体现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也要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不断的对教学管理的观念进行完善。

(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以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科学等理论为依据,使教学管理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对于近年来的其他高校关于教学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也要进行分析,从中汲取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加以应用,以制度的形式将教学管理具体化,并合理的制定广大教师能够自觉遵守的制度,使教学管理制度转变为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宣传,从而形成高校教育管理独有的制度文化。最后,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及时的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听取多方意见,并及时的对问题加以更正,使教学管理制度不断的健全。

(三)优化教学管理队伍

高校应积极主动地教学管理的工作环境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生活待遇进行改善,给予教学管理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也要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等活动,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团队,应进行表扬并给予丰厚的奖励。使更多具有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管理素养的优秀人才能够被吸引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与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交流,对于教学管理的理念以及自身的看法进行取长补短,对于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共同思考出妥善的解决方案,使高校的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与水平都能够同步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进行了优化。

(四)完善基于师生共同体的评教制度

1.规范观念,树立发展性的评教观

首先是紧密结合效率与关怀。高校评教不是单向性和强制性的行政行为,而是学校利益相关者为实现教育目标共同探讨的价值判断活动,只有将效率与关怀紧密结合,才能使管理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使教师心甘情愿教书育人,使学生真心实意进行评价,切实转变“以物为本”的“强制”为“以人为本”的“倡议”,最终达到评教的有效进行。其次是完整发挥评价功能。评教的作用,表面上是对教师的工作和业绩进行评价,然而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让教师能够公正、公平地获得他们的权益,并且得到其应得的名誉和利益。发展性教育评价就成了对教师的水平进行评定和实现利益分配的必要手段,其不仅能够有效甄别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更能对隶属于同一级别的教师进行有效排序,为奖惩及选拔提供正确的指向。

2.引导学生正确行使评教权利

高校的学生评教事实上正是学生行使其权利的表现,这体现了其已经具备了独立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但其不成熟性决定了学校引导其正常评教的义务。

首先,学校应当保障学生公平的享有评教权。学校要在制度上保障每一个学生的评教权。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往往对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很淡薄,对权利义务的内容更是不明确,许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评教是自己的权利。在此情况下,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其评教的权利,并保障每个学生公平的享有这一权利。

其次,学校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保证其积极、有效的进行评教。对于学生的消极情绪,学校应当加以引导,并在平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教观,教予其必要的评教能力,告知其相应的评教指标”。这样,学生可以了解评教的作用,促进评教的正常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充分重视师生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并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只有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才能使得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都能够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评教管理制度管理人员
制度与规范:近现代设计管理制度研究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提升探讨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王秉刚:电动汽车宣传应实事求是,管理制度要加强事后监管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改进与实践总结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评教应“以评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