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人文背景下青海摄影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018-11-29张小强

文学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时数青海人文

张小强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具备先天的艺术细胞,经过教育的“引导”,在自身刻苦努力下而不断探索创新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引导”是一种启发,也是一种挖掘,需靠教育才能完成这种过程。教育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问题,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慢慢、艰辛“引导”的过程中破茧而出,甚至少数伟大的艺术家更是无师自通。詹姆斯·埃尔金斯在《艺术是教不出来的》一书中认为“艺术无法教授,但教师可以教授认为艺术可以学习的学生。”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摄影教学具有如何教授学生,从而获得一种谋生技能和生存方式的教育功能;也具有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更具有如何“引导”学生以获得“鱼”的专业技艺,与“引导”学生以获得“渔”的生态人文综合素养的教育功能。

一.青海摄影教学秩序的建构与发展

1.建国后青海摄影教学的构建

我国现行教学秩序的主要目标是:1、学校以教学为主,不受社会政治活动、学校创收活动等非教学活动的干扰;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得到贯彻实施;3、教学内容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并且能够执行;4、教学管理系统健全,工作效率高;5、师生关系正常。从广义层面理解,在如果受教育观念、制度以及物质条件限制而学校教学秩序建构迟滞的情况下,经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许可,为减少政府负担社会力量办学也是学校教学秩序的组成形式,同样受国家相关法律保护。

1949年前青海的教育一直处于落后被动的局面,教育人才匮乏,办学硬件设施不配套。而摄影教学中设备器材是基本条件保障,由于光学摄影器材价格腾贵,整个青海的摄影行业几乎是一片荒漠。1950年之后在省府西宁东大街有两、三家公私合营,以人物肖像为主营并接受一、两个学徒的小型照相馆。如1956年在华英照相馆当学徒的,九十年代成为本省著名的人像摄影师李永泰,以及当下以赵庆茂父女为主要经营者,有着良好服务信誉的西宁燎原婚纱影楼。这种师徒相传、父子(女)相承以实践为主的摄影教育,可能是青海照相行业较早的一种教学方式,甚至延续到现在,成为学校摄影教学实践、实训中的组成部分。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一些由部队转业或内地支边、开发建设青海队伍的大量涌入,一批摄影家,特别是新闻摄影记者充溢着开拓、奉献的精神,开始逐渐填补了青海摄影行业的空白。在新青海的建设中,各行业、各单位急需摄影宣传的专门人才,出于实际工作的需求,由相关新闻单位零散地举办过一些屈指可数的摄影短期学习班,或者由各单位公派到长春、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短期培训。如曾获得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的摄影家王怀信,1960年就被公派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学习摄影,1965年李永泰被公派到上海中国相馆学习。更多的摄影家则是在工作实践中自学成才,如八、九十年代为青海摄影教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王者庆和陈宜强。

1981年青海省摄影家协会成立,作为青海摄影行业群众组织的权威部门,三十多年来邀请省内外著名的摄影家,先后举办了七千多期各种短期的摄影学习班或学术讲座,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普及摄影知识做出了主要贡献。1991年已离休赋闲的王者庆利用自身长期的摄影实践经验,参照北京电影学院和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自编了近60万字的《青海摄影教材》,收集了建国后历时十二届全国摄影展的获奖作品并编著成《摄影佳作赏析》,为青海的摄影理论教学夯实了坚定的基础。1995年中国摄影函授学院青海分院成立,王者庆任教务长,负责摄影教学工作。1997年青海省照相行业职业鉴定所成立,王者庆负责教学与培训工作,得到了摄影爱好者的好评。同样为青海摄影教学做出重要贡献,深受广大摄影爱好者陈赞的还有陈宜强。在青海省摄影家协会的支持下,陈宜强主要从事摄影教学和相关摄影讲座的工作,由于业绩突出,2012年被青海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授予了“青海省有突出贡献老文艺家”的称号。

上世纪九十年代摄影艺术在青海还没有进入普通市民家中,只是职掌在少数从事宣传、新闻工作者的手中。系统而健全的摄影教学时断时续,尽管没有形成成熟的教育制度的规约,也没有完全纳入学校以及全民素质教育普及的范畴,但身为青海省电教馆副馆长、青海照相行业技能鉴定所教务长的韦熹,在青海省摄协的帮助下,长期担负摄影理论技术的研究和教学。1994年撰写的《摄影基础知识》编入到青海省中小学《劳动技能》教材中并出版发行,三十多年来为青海各行业、各单位举办各类摄影教学培训班约6782期,培训摄影爱好者近七万人次,为青海摄影教学、培训做出了重大贡献,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扩大,摄影教学逐渐被纳入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规约。西宁市轻工技术学校、青海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开设了三年制的摄影教学课程,但是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师资队伍,只能先后聘请李永泰与王者庆讲授摄影课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高校教育的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都相应做出了调整。青海高等本科摄影的相关课程教学在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学院逐渐得到了建构。目前按我国高校学科分类,摄影教学属于艺术学美术专业类别,所以系统、健全的摄影本科教学的构建当属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学院。

2.摄影教学在青海经济文化社会中的发展

互联网与数字化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在青海省摄协的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下,形式多样的摄影教学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系统的摄影教学秩序日渐健全。从2006年开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学院已开设摄影本科教学相关主要与核心课程达到了十多门,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摄影课程体系。十二年来为摄影本科教学授课人数约6200人次,为社会广大摄影爱好者授课人数近500人次,美术(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连续十年就业率达到了93%以上,为我省的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视觉设计与摄影人才,为青海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06年由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中国文联共同举办“第一届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以来,已历时七届,为“大美青海、生态三江源”走向世界,为青海的摄影艺术走向国际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历届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期间,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学院为摄影节筹委会输出了近80人次的专业志愿者服务,为保障摄影节的顺利举办做出了绵薄之力。

二.学校摄影教育中基础教学与课程设置

1.摄影基础教学的作用

摄影基础教学以图像技能与艺术表现教学为主要目标,使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艺,培养学生的造型素养与艺术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以单反为主的多元摄影工具、现场控光、曝光技术、构图规律以及创作的主题意识等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

摄影基础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审美能力,“引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两个部分,主要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上,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摄影技艺,呈现出自然、人与物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造型与鉴赏能力。二是教学形式上,可以训练学生大脑瞬间反应以及快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教学目标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态人文观,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从法国科学家尼埃普斯到达盖尔和英国的塔尔博特,摄影术发明已有183年。摄影艺术的成长经历了两个特征,一是属于物理工程机械技术的范畴,另一个是属于艺术学科中的造型艺术范畴。在摄影发展的过程中,这两个特征并不完全同步同轨,但是“技”与“艺”的相互冲突与联系使摄影早已完成了单纯的物理技能蜕变,形成了多姿的造型艺术表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摄影艺术在互联网加的现代传播中的功能愈加凸显,而摄影基础教学则是这种传播功能的基本保障。从小到一个商品,大到一种社会现象的现代视觉传达过程中,摄影基础教学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2.摄影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开发

课程设置是指由学校选定的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以及课时分配,简要规定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2008年开设本科摄影教育较早的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与媒体艺术系主任罗戟教授,在全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研讨会时说“全国有摄影专业教育的院校已接近一百所了”。这些院校中艺术设计和摄影专业开设的摄影课程是作为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其它学科专业则多以摄影选修课程来开设。与艺术设计教学一样,厘清摄影教学的应用实践与审美表现这两个功能是非常必要的。教学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应用基础课程与艺术专业课程两个部分,应将摄影的教学内容分为“摄”与“影”两类,在掌握基本摄影的原理下,都可以舍去传统胶片中暗房处理部分的课程,加强数字影像后期相关技艺的课程。

摄影教学中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就是以中小学课外兴趣为培养方向,或作为高校非艺术类专业选修课的组成部分,可以面向对摄影有兴趣的学生,设置一些摄影基础技艺相关的压缩课程,普及摄影的相关知识,并设置一些能提升学生生态人文素养方面优秀作品的赏析课程。具体可以设置《摄影基础技艺》、《影像后期处理技术》以及《中、外优秀摄影作品赏析》等课程,其中《摄影基础技艺》课时数为32个左右;《影像后期处理技术》课时数为16个左右;《中外优秀摄影作品赏析》课时数为48个左右。由于每个学校办学特点和相关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兴趣与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到这三门课程的课时数可以具体灵活调整。比如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生态人文素养为主的教学目的,可以延长《中、外优秀摄影作品赏析》的课时数,开发一些以本地生态人文内容为主的摄影作品赏析课。而对于摄影技艺兴趣较大的学生可以在深入《摄影基础技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开发一些《静物摄影》、《纪实摄影》等专题课程。

摄影教学中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就是作为高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专业,或面向社会广大摄影爱好者的中、高级提高班的主要与核心课程设置,除了与摄影应用基础课程已开设的三门课程以及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重复交叉的以外,具体有《绘画基础》、《纪实人物与肖像摄影》、《静物摄影》、《广告摄影》、《风光摄影》、《中、外摄影史》、《实验摄影》、《小品花卉摄影》等。其中,《绘画基础》课时数为32个左右;《纪实人物与肖像摄影》课时数为46个左右;《静物摄影》课时数为54个左右;《广告摄影》、《风光摄影》课时数为32个左右;《中、外摄影史》课时数为36个左右;《实验摄影》、《小品花卉摄影》课时数为32个左右,同时延长《影像后期处理技术》的课时数为32个。

从学生兴趣与专业方向的差异性以及相关硬件设施层面考虑,具体到上述课程的课时数可以具体灵活调整与再开发。比如对建筑艺术摄影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风光摄影》课时数的基础上,再开发《建筑艺术摄影》的课程教学。对时尚广告摄影专业方向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静物摄影》、《小品花卉摄影》与《广告摄影》课程的基础上,再开发《创意广告与表现摄影》以及《肖像摄影》的课程教学。对人文摄影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纪实人物与肖像摄影》课时数的基础上,压缩肖像摄影的教学课时,再开发《新闻纪实摄影》、《民俗人文摄影》以及《体育文娱摄影》等课程教学。再比如对自然生态摄影专业方向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风光摄影》与《小品花卉摄影》课时数的基础上,压缩城市风光的教学课时,延长自然风光的课时,再开发《自然遗产影像》的课程教学。

而对于上述摄影爱好者的中、高级提高班和艺术专业本科生的摄影教学课程的设置,或不同的摄影专业方向课程的开发,《静物摄影》课程是一切专业摄影教学的基础课,不能忽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光线布控与表现、景深应用与表现、色温功能应用、物体质感表现等技艺的能力,尤其可以使学生对数量有限的物体进行摄影构图规律的训练与探究。

三.高校摄影教学专业方向与生态人文关怀的构建

1.专业方向

由于受学生学习时间、兴趣、师资以及硬件设施等因素限制,高校教学中每个专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与特色,学生在学习中按自身条件可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学习、研究。专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愿景,与学校该专业的专业课设置是否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不同的学校办学目标不同,专业特色也不尽相同,有些高校偏重传统的平面设计专业方向。如八大美院中,平面设计专业排名比较靠前的是清华美院。也有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偏重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如江南大学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排名也比较靠前。在当今“全民读图”与“线上创业”等多元文化环境下,青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更应重视数字影像专业方向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激发专业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专业核心课等造型基础训练,增加专业方向课的课时数。尤其要紧密联系社会,扩展专业方向课中生态与人文关怀的内容。

2.专业方向与生态与人文关怀的构建

“引导”学生以获得“鱼”的专业能力,与获得谋生技能和生存方式的教育是摄影技艺教学中“技”的功能体现。“引导”学生获得“渔”的生态人文综合素养,与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是摄影技艺教学中“艺”的功能体现。“艺”的教育功能正好契合了我国近十年的“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为重要思想指导”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于完善学生的品格,提高全民的生存质量。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美育,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1]。

德国著名教育家巴特认为美育是人的内部生命的表现,所以美育是生态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生态与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的伦理观、生态观、历史观以及审美观。青海是三江之源,青藏高原是我国的第三极,蕴含着多样、独特的生态资源。青海的高校摄影教学中需要建设以美育为生态人文素质的中心,“引导”学生关注青海生态,关注青海社会人文变迁,匡助学生构建积极向善的综合生态与人文素养。可以建设一些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史、地方史等生态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型学科课程。增设一些与生态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的摄影教学的专业方向课程,如《生态摄影》、《中、外摄影史》、《静物与产品摄影》《民俗摄影》、《社会纪实摄影》、《肖像摄影》等。

自2007年开始,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中增设了《社会纪实摄影》专业方向的毕业创作。十余年的实践中,学生们毕业创作的选题或以城市中的弱势人群为主题;或以生态环保志愿者的艰辛付出为主题;或以城乡变迁对比为主题。通过这些生态与人文纪实摄影的创作,先后“引导”了近百名学生用自身镜头语汇关照青海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认知到了摄影教学的浓厚潜能,拓展了学生的生态与人文视域。但不足的是,上述以“艺”为引导的生态与人文摄影教学的多数专业方向课程,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设置。而其中有些专业方向课程由于主题针对性强,需要一定时间的素材积累,需要季节、地点变化的对比,更需要学生时刻以生态与人文的素养去关照。如《生态摄影》、《民俗摄影》、《社会纪实摄影》等课程,在学生掌握了摄影应用基础课程后,读大学三时就应由校方纳入到摄影教学的日常课程设置中,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立意选题,平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用镜头关注并积累。

在“引导”本科生完成毕业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通常用短暂(3个月)的时间,以面对面、互动效果较好的工作室方式与学生交流,并给学生提供有限的私藏摄影画册,开阔、启迪学生的创作视野和思路,根据毕业生不同的选题需求共同灵活商定《社会纪实摄影》创作的内容与规划,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比较遗憾的是,这种深受毕业生欢迎的摄影工作室的宽松、互动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形成制度,时常遇到教学时间短、教学场地不固定以及优秀摄影作品收藏为零等不利因素的困扰。应该依据高年级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需求,纳入到摄影教学的日常课程设置中。日本的高校摄影教学一直走在亚洲的前列。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阪艺术大学、东京工艺大学和日本大学就已开始设置摄影工作室,有计划地收藏优秀的摄影作品[2]。处于教学目的摄影作品收藏与工作室建设应该成为大学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了摄影教学,摄影艺术以其自身特有的价值在当下“全民读图与单反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根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摄影教学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态与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如何观察自然与社会的人文视域是摄影教学“技”与“艺”的完美结合,是高校摄影教育生态与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担负生态与人文为中心的人类文明的留存与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

1.朱光潜 无言之美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版.

2.顾铮 当代摄影文化地图 [M]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6版.

猜你喜欢

时数青海人文
自然冷却节能潜力的修正度时数评价方法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治驼背的3种运动方式
青海行七首(录二)
人文社科
盯电子屏幕时间排名出炉中国居第三
青海取缔23个非法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