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018-11-29柴文楷
柴文楷
2016年两会期间,“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2016年5月的职业教育活动周,教育部将活动主题确定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在全社会掀起了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热潮。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以说“工匠精神”就应当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信念。那么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弘扬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成了广大文化基础课教师必须要完成的一项教学目标。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不完全一致的解读,但其基本内容却是一致的。如李宏伟、别应龙两位提出的“五质说”,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五种精神特质: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福立德、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本文拟以此为纲,解读如何在中职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以身为范,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
《礼记·学而》中说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郑玄注:“严,尊敬也。尊师重道焉。”意思是说: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才会受到尊重,学问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而老师要获得学生的尊重,当有“工匠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幸福。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工匠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是工匠精神;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本职工作的扎根与专注,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所以说作为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为和对于教育事业一以贯之的敬业态度。教师是一面镜子,教师以身示范,学生处处模仿,教师身上的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细析精讲,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
歌德说过这样的话: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面对一件作品,普通人只注意外表的光鲜,业内的工程师却能知晓内部的机关、结构的奥妙。语文教师作为言语作品的工程师,解读言语作品,不仅要能读懂其中的思想内容,更要能透视它的内在结构、逻辑思维。这样的老师,方可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把课文弄个一清如水。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教《记承天寺夜游》,对文章做了透彻的分析。短短的7句话,他尝试用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法不同,各得其妙,让我们体会到文章的结构之美、写法之美。能够“看穿”文本,并且把文本内在结构的奥妙一一揭示给学生看,不正像一个高级工程师那样吗?如此精细的分析,不正有意无意的在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求索和制造精神么!从学生学的层面,可多倡导学生们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以分组交流或研讨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谈认识、讲体会,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除了细节的赏析外,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体悟文本的内在魅力与思想——或爱国、或专注、或追求卓越、或精益求精,从而将作品中的“工匠精神”充分挖掘出来。
三.剖析形象,培养学生求福立德与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关于敬业、创业的文本,很好的利用这些文本,通过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剖析鉴赏,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策略。如笔者在讲《一张诊断书》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得理解其医德精神,我设想了多种教学方式,让他们在课堂中获得情感的灌输,使他们不自觉中充满了对医生神圣职责的敬畏;并通过资料搜集法、情境表演法、角色互换法等方法,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同学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林巧稚大夫医德之高尚;同时加以引申,告诉学生从事任何职业,其职业精神也必将是从业者应当遵守的行为之准则,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价值。在学完这篇文章后,我又让所有的同学写了一篇学后的心得,有很多同学交来的文章都感人肺腑,看得出来他们是真正为这篇文章中的林巧稚大夫所感动,他们也在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工匠精神”的种子。
又如笔者在讲到《跨越百年的美丽》里居里夫人“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儿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时,问学生:“这里写出了居里夫人身上一种怎样的品质?”引导学生领悟居里夫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讲到居里夫人“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时,引导学生感受居里夫人作为一名科学家而具备的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通过一篇篇文章,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学生对“工匠精神”就有了更深的领悟,也会把这些品质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去。
四.赏练结合,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体现在对知识的运用上,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在实践中,就会使我们学习的知识成为“空中楼阁”。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就更为迫切。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消除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之间的断层,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知而后行的实践精神。如本人在教授《那一年,面包飘香》一文时,用辩论的形式分析李家同老师的形象、面包师傅的形象,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分析面包师傅的绝技,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强调 “不但要有一技之长,更要绝技随身”,让学生清楚,掌握技能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职业技能的理解,也在学生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又如在《人生的境界》一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这种带有较强思辨性和较浓哲理色彩的论说文,并启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境界进行深入思考,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在课后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职业理想进行练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还渗透着学生对职业精神的深度理解。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职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教师的考验,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和各个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