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碘量法探究维生素C含量的活动设计
2018-11-29赵惠新赵和平
赵惠新 赵和平 甘 甜
(1 新疆师范大学干旱区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 乌鲁木齐 830054; 2 新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乌鲁木齐 830002)
人教版初中教材《生物学》七年级第2章第2节“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中,可通过探究活动方式来学习不同食物中维生素C(Vc)的含量,帮助学生了解Vc来源,并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关于Vc含量的测定方法,目前报道并应用的达三十多种,其中碘量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经简化就可应用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照教材中给出的各种食品营养成分的含量表,选择日常食用的几种蔬菜、水果,设计出以下的探究活动方案。
1 设计重点
探究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初步了解滴定方法及Vc水中溶解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提出“学会Vc样品的提取”“学会碘量法的滴定要点”“学会按照测定数据计算样品中的Vc含量”和“了解不同食物中Vc含量的差异”等重点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探究性活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材料准备
植物材料:苹果、柠檬、西瓜、大白菜、胡萝卜、土豆、豆芽等。
药品器皿:Vc注射剂(1g/2.5mL医用)、新鲜配制的终浓度为300μg/mL的I2-KI标准溶液(简称碘液),1%淀粉溶液、蒸馏水、天平1台、10mL量筒2个、研钵1个、胶头吸管30支、漏斗、50L小烧杯8个、纱布等。
3 实验原理
用Vc注射剂配制成一定浓度梯度的标准液。以淀粉为指示剂,一定体积的不同浓度Vc溶液,用碘液做不褪色系滴定剂进行滴定,样品变蓝后不再褪色所需滴定剂的量不同。建立Vc含量和所需滴定剂的量间联系。再取一定体积待测样液,测定滴定至不褪色所需碘液标准溶液的量。对照标准的Vc含量和所需滴定剂间联系,计算待测测样液中Vc的含量。
4 探究过程
4.1 提出探究问题 首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申出探究的问题。
问题1:用Vc注射剂如何配制不同浓度的标准Vc溶液?
提示:说明书上给定了Vc注射剂的浓度,可以计算配制一定体积最高浓度的目的标准Vc溶液,需要取多少体积的注射剂,用多少蒸馏水进行稀释;再取一定体积配好的高浓度标准Vc溶液,用蒸馏水进行稀释,配成次高浓度标准Vc溶液,依次进行配制梯度浓度的标准Vc溶液。
问题2:食物中的Vc怎样制备成待测样品?
提示:Vc是水溶性的,汁液丰富的食物,榨汁出来就可以做待测样品;汁液不丰富的食品,可以研磨并加入水,过滤去渣,其滤液可作为该食品的Vc含量待测样品。
问题3:比较不同食物中Vc含量高低怎样做到准确地定量?
提示:取材时要定量,加蒸馏水严格定量,最后可以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食物中的Vc含量。
问题4:淀粉起什么作用?
提示:在Vc溶液中不断加入碘液,碘单质就被Vc不断还原,当Vc被消耗尽后,再加入的碘就不再被还原,淀粉和过量的碘形成蓝色。因此,淀粉作为Vc是否被消耗完的指示剂。
问题5:哪个食品来源的样液可不加淀粉就能进行测定?
提示:土豆、小麦种子等,自身含有较高淀粉的材料,就可不加淀粉溶液。但为了避免体积影响,需要加相同体积的蒸馏水。
问题6:滴定刚开始时,为什么样品中加入碘液是产生蓝色后还会褪色?
提示:滴定刚开始时,局部碘过量可与淀粉现蓝色,但混匀后碘被Vc还原,所以蓝色会褪色,但当Vc被消耗尽后就不会再褪色了。
问题7:很可能不同组的学生测得同一种食品的Vc含量有差异,为什么?
提示:取材部位差异、浸提充分与否、称量及量取体积误差以及终点判断等,使得最终结果间有差异(启发学生思考,误差不可避免,但尽可能减小)。
建议:为了使各组学生探究结果间可比性更好,建议每组学生统一取材量。如都取5g,并加10mL蒸馏水进行研磨。研磨后用纱布过滤并量滤液的体积,进行记录。测定时取4mL提取液即可最后换算。
4.2 探究活动开展 具体如下:
4.2.1 取材并制备待测样品溶液 通过探究问题的讨论,学生了解了食品样液的提取方法,随后按日常实验分组并领取实验材料及用品。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不可浪费,并记录所取食物及部位(如大白菜是叶的部位还是芯的部位)。并设置思考问题,留作探究活动之后讨论。
问题1:用现在的方法,能不能对小麦种子、木耳和干蘑菇等食品中的Vc进行检测呢?如果能该怎么进行?
提示:Vc是水溶性的,小麦种子、木耳和干蘑菇等材料,只要研磨后加水浸提,Vc就会溶解到水中,取浸提液进行测定,最后再换算就可得出一定质量的样品中含有的Vc量。
问题2:滴定过程中终点溶液误判,造成测定误差怎么减小?
提示:Vc还原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加碘液不能太快,且需要不断地摇动,避免局部过量提前误判为终点。
4.2.2 配制系列Vc标准溶液 教师和学生一起看Vc注射剂说明书,启发学生完成Vc标准溶液的配制。
问题1:每瓶Vc注射剂含Vc量是多少?
提示:1g/2.5mL。
问题2:根据现有条件怎样量出配制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需要的Vc注射剂液体呢?
提示:如果需要的体积太小,现有条件不能满足。可先将注射剂倒入量筒中,再加蒸馏水稀释到10mL,充分混匀,再按稀释后的溶液计算需要的体积。可以用胶头滴管吸取,看剩余的液体刻度,确定吸取的体积数。
问题3:相同体积的不同浓度的Vc标准溶液(含指示剂),在滴加I2-KI标准溶液的过程中,预测颜色变化情况。
提示:刚开始加碘液,由于Vc浓度高,形成蓝色迅速会褪色,甚至几乎不生成蓝色,但随不断加入碘液,形成蓝色后褪色会逐渐变缓,直至不再褪色。
问题4:标准梯度浓度的Vc溶液,加碘液至不褪色终点时,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哪个需要的碘液多?
提示:高浓度的多,低浓度的少。
4.2.3 待测样品进行碘—淀粉不褪色检测 建立了碘—淀粉不褪色滴定体系后,引导学生取一定体积(按经验,取42mL为宜)的待测样品,加入0.5mL淀粉溶液,混匀。取一定体积的碘液,盛放在量筒或烧杯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并缓慢滴加到待测样液中,并边加边混匀。等出现蓝色不再褪去,测量剩余的碘液,计算用去的碘液。也可以先测定多少滴碘液为1mL,算出1滴约为多少毫升,这样可以用数滴法记录所用的碘液体积。
4.2.4 计算所选各种食材中Vc的含量 按照之前建立的标准梯度浓度的Vc溶液建立的Vc含量与碘液间的关系,计算样品Vc含量。
问题:测定结果是不是就直接可看作5g食物中的Vc含量?
提示:不是,需要通过折算。
5 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后,各组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学生共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以及与教材中所给的数据差异,分析原因。教师选择标准Vc不褪色系做得较好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演示样品液的折算过程。
例如,4mL的25mg/mL标准液中加1.2mL碘液达到不褪色终点,4mL的50mg/mL标准液中加2.2mL碘液达到不褪色终点,则推算出如果需要1mL的碘液能够达到不褪色终点,则样品中的Vc量约为1/2×[(25×4)÷1.2+(50×4)÷2.2]=87.12mg。也就是说需要1mL的碘液对应的样品中含有Vc的量为87.12mg。如果5g大白菜提取液体是10mL,测定时所取体积是4mL,滴定达到不褪色终点所用的碘液为0.18mL,则5g食品材料中约含Vc为87.12×1.8×10/4=39.2mg,平均含约为39.2÷5=7.84mg/g。同样,可计算出所取的各种材料的Vc含量。
讨论:各组间测出的同种材料的Vc含量存在差异,而且与教材给定的也有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①取材部位差异,如大白菜叶的基部和梢部本来就存在差异;②探究过程,各步骤难免有误差;③提取过程中研磨不够充分,Vc释放不彻底。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十三五”校级重点生物学科资助,No.17SDKD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