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观察的“苔藓植物”一课教学设计

2018-11-29

生物学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建构概念植物

王 春 朱 燕

(1 江苏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镇江 212016; 2 江苏省镇江索普初级中学 镇江 212016)

1 教材分析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地面上的植物”内容包括:观察形形色色的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主要让学生在观察这四类植物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地面上生物类群主要特征的概念,同时初步建立植物多样性的概念并认识生物进化。其中苔藓植物这部分内容,根据课标的要求,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存在的价值。对苔藓植物的观察以及与被子植物、蕨类植物等的比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本课教学在“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得如何”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以促进概念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相关性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生物进化的生命观点。

(2) 通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苔藓植物,训练观察微小植物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的异同,提升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3) 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感知生物的多样性,自觉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3 教学过程

3.1 观察什么——概念建构的前提准备 课件展示生活情境:购买的兰花根部用苔藓包被着。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样做的科学道理吗?为什么污染严重的地方很难见到苔藓类植物?在哪里可找到苔藓植物?展示课前采集的苔藓图片,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告知学生这是本节课要通过观察探究重点解决的学习目标。

围绕“为什么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问题的解决,组织学生讨论要具体观察什么?学生已经学习了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有了具体观察植物的体验等,不难知道从其形态结构“根”、茎、叶入手,并分析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观察的问题串:观察“根”和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吗?观察叶:什么颜色?厚度如何?有无叶脉?有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叶背面是否有蕨类植物那样的孢子囊?通过问题引导,分解明确观察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激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通过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把具体概念的学习潜入具体问题中。

3.2 怎样观察——概念建构的过程体验 选择行之有效的观察策略,以求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动构建的高度契合,学生不仅“看到了”,而且能获得良好的概念建构的过程体验。

3.2.1 观察顺序,从宏观到微观 引导学生先从整体观察一株葫芦藓,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并用尺量一量葫芦藓的高度。再从局部仔细看:分别观察其“根”、茎、叶,并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即先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再指导学生分别取一株葫芦藓的“根”、茎以及一张叶片,置于载玻片水滴中央展平,分别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一步观察,要围绕上述相应的问题串观察思考。

3.2.2 对比观察,感悟事实特征 在遵循观察顺序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①对比一株葫芦藓和一株油菜植株实物的差异,明确葫芦藓只有“根”、茎、叶;②显微镜下葫芦藓的“根”与已学过的“根尖结构模式图”以及培养的小麦根的根毛实物对比,明确葫芦藓没有根毛,没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假根,起固定作用;③显微镜下葫芦藓的茎与“南瓜茎纵切模式图”对比,了解葫芦藓的茎柔软,没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④显微镜下葫芦藓的叶与油菜叶实物和“油菜叶的立体结构”模型对比观察,了解葫芦藓叶小而薄,无叶脉、无输导组织,能直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且叶细胞内有叶绿体;⑤葫芦藓的孢子囊与油菜的种子对比观察,明确葫芦藓是不结种子的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葫芦藓的观察,并根据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特点进行对比观察,有助于学生感知生命特征和特性,抽象概括出概念。

3.3 观察得如何——概念建构的生成提升 学生经历了怎样观察后,不能浅尝辄止,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取有效信息,呈现清晰的感性认知,整合成概念,进而能在新情境中应用理解概念。

3.3.1 总结归纳,初步描述概念 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葫芦藓特征的体验,这些特征是否具有普遍性?让学生进一步观察采集的金发藓、墙藓等其他苔藓植物,引导学生提炼概括苔藓植物典型的、共性的事实性特征:如植株矮小、有茎叶、无输导组织、假根固定、孢子生殖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特征正是核心问题“为什么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材料观察引导学生提炼概括出一般规律,实现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3.3.2 应用拓展,适时深化概念 教师给出4种不同类群的植物让学生进行实物辨认,哪种是苔藓植物?说说理由。尝试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进一步完善概念,加深对“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理解。再通过表格,和学生一起对比油菜、贯众、葫芦藓根茎叶的结构特征,建立概念间的联系,了解3种植物在结构、生活环境上的变化趋势:简单到复杂、逐渐陆生,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形成新的概念体系。

再次组织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的问题:购买的兰花根部为什么包着苔藓植物?为什么污染严重的地方难见苔藓植物?学生回答并评价后,可针对教材介绍的“苔藓植物矮小密集覆盖地面,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发动学生设计小实验来证实。原则是:设置对照组、控制单一变量。“涵养水源”方案设计的关键是:同一环境等量的苔藓和泥土各20g,放入相同烧杯中,每次倒入10mL清水,静置,观察哪个烧杯中先有水渗出。

“保持水土”方案设计的关键是:等量泥土两份,一份覆盖密集的苔藓植物,一份泥土裸露,在被水冲刷后,观察哪一份先有泥土冲出。教师可课前拍好实验微视频,课上播放观察结果。这样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苔藓植物存在价值及与人类关系,提升保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设计意图:对概念的掌握并不是以能描述为最终目标的,通过创设新情境,拓展概念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检验和完善学生核心概念的建立,并培养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4 教学反思

概念的有效建构,需要事实的支撑。而事实性材料的学习一般都离不开观察,可以是观察图表、动画、视频等,间接感悟事实;也可以是动手实验,实物观察,直接获得事实证据。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事实性材料的观察学习,在“观察什么”中,通过生活情境导入,目标分解成问题串,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在“怎样观察”中,学习观察的方法: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获得概念体验;在“观察得如何”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化形象为抽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应用概念。教学效果上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概念,而且观察探究的能力也得到适宜训练,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建构概念植物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哦,不怕,不怕
建构游戏玩不够
将植物穿身上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