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草药染纸防虫技术浅谈

2018-11-29周津丞

文学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防虫杀虫古籍

周津丞

纸张的出现与普及,极大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递,虽然造纸技术在不断的完善,但纸张始终以植物为主要原料进行制作,因而,原材料中植物纤维招致书虫啃食的隐性问题也一直存在。古籍防虫,自古至今都是文献保护工作者所探究的话题,根据前人的研究,我国古籍文献防虫技术主要分三种类型,其一为中药防虫法,其二为冷冻柜驱虫法,第三为辐射驱虫法。从先后顺序便可得知,中药防虫的技术方法最早,使用时间最长,故而,相对研究发展的时间也最长。

一.中药防虫纸的品种

啃食书籍的书虫有很多种,耐饥饿能力强、喜好吃谷物、纸张、浆糊、丝绢纤维等富含蛋白、糖类和微量元素的物质是他们的共性。以主要害虫——蠹鱼为例,他的消化器官中具备将纺织品、纸板中的纤维素以及淀粉类物质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以此为生,如果不加以防治,古籍是其生存的良好场所。防治蠹鱼的办法可以选择它的天敌——蜈蚣,但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保护书籍。为了防止纸张被啃食,古人研究发现通过借助中药的驱虫性能,可以提高纸张自身的防虫性,故而达到防治书虫,延长古籍寿命的目的,这一保护理念沿用至今。

中药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它的使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逐渐积累的医药知识,俗话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针对性的选择,使其发挥自己的药性在古籍保护中也有所体现。通过梳理,使用具有杀菌驱虫之药性的中药制作防虫纸的品种主要有:潢纸、雌黄纸、碧纸、椒纸、百部纸和万年红纸,这些纸张的硬度、配方各有不同,但都是利用中药驱虫成分的毒性和散发气味防治书虫,制作方法主要分为染纸和涂布。本文主要对植物中药染纸的防虫技术进行简要的综述。

1.潢纸

潢纸属于防虫加工纸的初级阶段,汉魏时期使用,采取中药黄檗进行染纸。历朝历代都有记载,东汉刘熙《释名》、西晋葛洪《抱朴子》中都提到了黄檗防虫;宋罗愿《尔雅翼》曰:“后世书敕用黄纸,味既苦而虫不生”,延续至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藏书辟蠹》曰:“古用黄卷,以渍蘗,杀虫也。”到了唐代,在潢纸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硬黄纸”,也称黄蜡笺,当属潢纸的升级版。南宋张世南《宦游纪闻》卷五记载:“硬黄,谓置纸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俨如枕角,毫厘必见。”由此可见,它是在潢纸上将蜂蜡均匀涂布,砑光磨光,使其具有质硬有光泽,防虫抗水性好的特点。多制于初唐以及中唐,晚唐渐少。

官府文书、重要典籍、道释藏经使用这类制法的纸张在隋唐时尤盛。这也是敦煌藏经洞大量唐人写经完整无损的原因之一。宋代内府各馆阁文书,写本也均为黄纸。不仅如此,朝廷还规定凡地方刻板书都必须用黄纸印一套,上呈朝廷备藏。正如《旧唐书》所载唐高宗上元二年:“敕制比用白纸,多为虫蠹,今后尚书省下诸司州县宜并用黄纸”。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曰:“贞观中始用黄纸写勅制。髙宗上元二年诏曰:诏勅施行既为永式,比用白纸,多有虫蠧。宜令今后尚书省颁下诸司诸州县并宜用黄纸。”从各方文献记载来看,可见潢纸的认可度以及普及度是很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具有防虫功能的实效性,二是纸张颜色为黄色的审美性,符合中国人心中具有神圣庄严之意。

上文所说的檗,属芸香科植物,树皮和果实可作驱虫剂及染料,其中,小柴碱具有抗微生物及原虫之功效,药根碱是生药黄柏另一成分,对细菌、真菌都有抑制活力作用,黄柏内脂也有驱虫作用,是一种非常适合提高纸张防虫的中药。

2.百部块根纸

清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第五则提及“糊用小粉、川椒、白矾、百部草细末,庶可负蛀”。文中的百部,即为主要原料。百部,属于单子叶植物百部,分布在日本和中国大陆、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块根可药用、有毒,其块根中含有多种生物碱,百部碱、百部次碱和异百部次碱都有杀虫作用。

百部块根的纸张在各文章中多有提及,但详细的资料少之甚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碧纸

隋唐时期,碧纸出现,明清时期多用。因其经过天然的植物染料染色后,纸张颜色与宣德青花瓷相似,故而又称为瓷青纸,磁与瓷同音,亦称磁青纸。明宣德年间,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羊脑笺。据清代人沈初一的《西清笔记·卷二》中云“时按乾隆年间奉诏在憋勤殿写华严经,用泥金写羊脑笺……羊脑笺以宣德瓷青笺为之,以羊脑调和顶烟松烟,睿藏久之,取以涂纸,研光成笺。黑如漆,明如镜,始自明宣德间,制以写金,历久不坏,虫不能蚀。”这种纸张坚硬且亮,防蛀且易保存,属于皇家专用的写经纸。敦煌藏经洞、山西应县、浙江瑞安、江苏苏州都分别出土了五代、辽、宋等代的碧纸佛经。

壁纸多用作经书纸,原因有三点:(1)佛经抄写对黄纸的需求量很大,潢纸渐渐无法满足,这就促成了新型防虫品种纸的制造;(2)不少经书会采用贴涂金箔或洒金粉的手法,使经书显得更加庄严尊贵,以瓷青纸的蓝紫色为底,视觉效果上显然比黄色、白色纸张为底更容易显现;(3)天然的植物染料为蓝靛,是一种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草药,满足经书长期保存,保护纸张不受虫蛀的要求。

蓝靛,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等叶制成的染料。亦即制造青黛时之沉淀物,味苦,无毒。《本草纲目》有这样的记载:“澱,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蓝靛。有人认为蓝靛的抗菌成分是靛甙。实践证明,靛甙无抗菌作用,其有效抗菌成分尚待研究。[1]

4.椒纸

椒纸是宋代发明的一种浸渍防虫纸,清人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宋时印书者,有一种椒纸,可以避蠹。……椒纸者,谓以椒染纸,取其可以杀虫,永无蠹蚀之患也。其纸若古金粟笺,但较笺更薄有光,以手揭之,力颇坚固”[2]。

宋朝自印刷术普及之后,除了写经纸的需要,对印刷纸的需求也极具骤增,椒纸的出现也相对缓解了这一局面。椒纸中的香茅醛、水芹萜等生物碱,具有防蛀杀虫的功效。制作的主要原料主要为花椒,但也有胡椒、辣椒混合熬制一说。目前,大部分人倾向于以花椒为主要防虫药剂的制作方法。花椒(亦称川椒、蜀椒等),与黄檗、芸香一样,也属芸香料,为双子叶植物,具有特殊强烈香气的中药,味道麻辣而持久,其皮中含有柠檬烯、枯醇和香叶醇等挥发油,有杀虫之效,其果实中含有香茅醛(G10H19O2N)和水芹萜,其根中含有白鲜碱、茵芋碱、小檗碱等多种生物碱。胡椒及辣椒中也含有的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降二氢辣椒碱、高辣椒碱、高二氢辣椒碱这些化学成分以及椒中散发出来的强烈辛辣气味都对蠹虫有驱避作用,使得椒纸具有较好的防蛀辟蠹的效果。椒纸,一度成为宋时皇家藏书专用的定制纸张,《天禄琳琅后编》宋版类,《春秋经传集解》中云:“淳熙三年四月十七日左廊司局内曹掌典秦玉祯等奏闻,《壁经》、《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多为蠹鱼伤牍,不敢备进上览。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四年九月进览。监造臣曹栋校梓,司局臣郭庆验牍。”今存的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仍未见有虫蛀的迹象,经检测纸张为椒纸。

二.中药防虫在现代古籍保护与修复中的运用与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对古籍的保护方式越来越科技化,但这与探索古今结合的古籍保护方式并不冲突。以中药防虫的角度并深入到在古籍保护修复工作中的思考,笔者做了如下的几点设想:

1.古籍的预防性保护

1.1 添加防虫纸。通过调查可知,北京、上海等多地都有属于自己研制的秘制防虫纸,配方对外保密,想必不是上文中所提及的某一种已知的品种纸,但应当也万变不离其中。这种纸张,通常采用将其夹在古籍的首尾页,无需与原书装订在一起。针对需要暂时离开书库的古籍,例如对外的交流展览时,可以随时添加,这种方法无疑可以更加快捷的为古籍加上一层保护。

虽然添加防虫纸的方式相对灵活实用,但实行有一定的困难性。首先,适用于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单位;其次,后期的统一添置,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的投入;再次,秘方的研制,不对外公开,很多单位又不具备自主研发的条件,因此这种方法目前并不算普及,还有待推广。

1.2 函套改造。除了制作防虫纸外,书函对古籍的保护也很重要。越来越多的单位针对馆藏的珍贵古籍都会定制函套进行多方位保护。近几年,在世博会出镜率极高的无酸纸囊匣,主打的正是纸张的无酸耐保存不易虫蛀的特性。但造纸必定要用到纸浆,而纸的纤维素会引起书虫的啃食,那么,是否可以在对囊匣无酸纸板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一些类似于中药这样纯天然无害的汁液,使囊匣由内而外具有防虫的功能呢?当然这还需要时间去探索,还要进一步去检测囊匣酸碱度的变化。

2.需要修复的古籍

2.1 修复用纸。需要进行修复的古籍,很可能就要涉及到将原书进行拆分的情况。那么,在修复中,对于已经拆开的古籍,有更多可以对其添加改造的地方,比如:在修复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修复用纸与原书纸颜色不一的情况,这个时候需要对其进行染色,修复用纸染色的材料有很多种:矿物颜料、红茶、橡腕子、黄檗等都可以作为选择。为了增加原书的防虫性能,建议首选具有防虫药性的黄檗进行修复用纸的染色,这样既达到了修复纸张颜色上的要求,又可以提高所修复古籍的防虫性能。

2.2 修复书皮。同样的,这种方法书皮纸的修复与更换也可运用。瓷青纸的书皮纸,其染料可以选用蓝靛,古铜色的书皮纸,其染料可以选用黄檗。虽然说,这种纯天然的杀虫产物可能效果没有化学药剂好,但是无污染无危害的优点,对于当今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具有更加长远保护的现实意义。

以上是笔者个人的想法,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才能够验证是否可行,多去尝试,在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工作中,中药的使用还需要国家的鼓励,企业的支持和相关专家的研究,再结合实际工作者的实践,以及时间的检验。定能够将我们古代的纸质中药防虫理念的智慧结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防虫杀虫古籍
农用杀虫灯在我国的研发及应用分析
陕西宝鸡千阳县南寨镇:防病防虫保增收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虫子又多了!棚室防虫有妙招
虫咬瘙痒,涂苦参百部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杀虫专列”
小学生发明杀虫剂
我是古籍修复师
一种越夏小黄瓜防虫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