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点与句式切入文学语言的鉴赏
2018-11-29周映映
周映映
一.从标点符号切入语言鉴赏
中国传统文学的标点符号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句号,一个读号,合称句读,只具停顿功能。近代白话文出现,一些白话文改革先驱积极倡导并实践新式标点符号,例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冯文炳对于鲁迅《孔乙己》中精准使用的标点符号作如此评价:这是鲁迅给中国新文学创造的好句子,其所以好,是标点符号的作用。由于文学语言变革和标点符号革新是同构的,当我们鉴赏现代文学作品时,就不得忽略新式标点符号的运用。
现代汉语的表达符号各司其职,例如逗号、句号、分号、顿号、破折号等各种标点符号体现着语言的逻辑关系和人物的情感。
钱玄同谈到了标点符号的用处:文字里的符号是最不可少的,在小说和戏剧里,符号之用犹大;有些地方,用了符号,很能传神;改为文字,便索然寡味。以下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祝福》与曹禺的戏剧《雷雨》说明这一点。
在《祝福》中:
(1)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此句中连用两个破折号表示叙述者本能地认为家家都会准备福礼祈福——接着,他就想起买不起福礼的穷人除外,并且富人祈福穷人无法祈福的情况已经持续多年。如果去掉破折号,就表达不出穷人受人们忽略的意味。
(2)“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此段中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叙述者陷入了思考,自己也无法回答祥林嫂的问题,他此时是乐意为祥林嫂解决疑问的;第二、三个省略号配合含糊的话语反映的是叙述者忽然警醒起来自己要对自己回答负责任,并想要推卸责任的过程。最后一句,运用句号,语气果断起来,表示叙述者迅速消解了自己无法帮助祥林嫂的自责,并变得轻松起来。这些标点塑造了一个有限善良、有限负责的知识分子形象。
(3)“可恶!然而……。”四叔说。
……
“然而……。”四叔说。
四叔在祥林嫂被婆婆掳掠走后,说的两次话语中的省略号一来符合四叔的“老监生”身份,即“慎言”;二来利用文本空白激起读者的联想,驱使读者把话语自发填补完整——“然而,祥林嫂毕竟是婆婆掳掠走的,女性属于夫家财产也没什么好说的”、“然而,再也找不到像祥林嫂这种易于满足又勤劳的女仆了”,更突出四叔的残酷、旧时代底层女性地位的低下。
在《雷雨》中,戏剧语言存在多意现象,用潜台词反映人物内心的暗涌,因此也大量使用破折号——《雷雨》全篇总共使用了481个破折号,这是教师在鉴赏文本时不能忽略的细节。
(1)破折号表示语意转折,转换话题。
鲁侍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
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两处破折号都是周朴园在试图转移话题。在鲁侍萍似乎要追问周公馆的少爷与梅姑娘的“亲戚”关系时,用破折号表示周朴园试图对二人关系避而不谈,示其心虚。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他担心鲁侍萍会将两人的往事泄露出去,影响如今周朴园的平静生活,因而用破折号显示他把话题转移到鲁贵身上,实质是问:你没把我们的事告诉鲁贵吧?他本能认为侍萍多年后出现是不怀好意的。
(2)破折号表示话语被打断
鲁大海: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你胡说!
鲁侍萍:(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厉声)下去!
仆人们:(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这一段对白里,鲁大海的三处破折号都表示话没说完就被打断,至少有三个作用,其一突出双方对峙冲突激烈;其二表现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地位不对等,工人满腔的愤怒与控诉总被压制;其三表现周朴园父子的色厉内荏、虚张声势。
(3)破折号既表示语音中断又表示语意转折
周 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侍萍的两句台词用了六种标点符号:用叹号控诉周朴园父子与仆人的粗暴行为;认出周萍是自己儿子后用逗号,表示无法抑制的瞬间温情,但未完结,马上用省略号表示语音中断、温情也中断;“凭”字用破折号延长,又表示情感的转折,鲁侍萍蓦地意识到周萍已经成长为一个和周朴园一样冷酷的人,母子之间实质是对立的关系,表现鲁侍萍由认子心切转到愤怒谴责的痛苦与无可奈何。
最妙的是最后一句“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最后用句号结束,表示平静的接受,与前面的问号与叹号相比,正是侍萍的内心在这短时间里认清现实、失望而无可奈何的反应。从“我是你的妈”到“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母子从此陌路。
二.从句式变化切入语言鉴赏
在句式变化中,长句词语多、形体长、容量大,节奏沉冗徐缓;短句词语少、形体短,容量少,节奏短促明快、干脆利落,常常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在表情达意上,长句往往表现悠远平和的情感,短句表现轻快或激烈的情感。这种句式长短的变化在文言文、现代文、诗赋中都有所体现。
(1)文言文中的长短句式变化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为例: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这段开头,一个长散句表现荆轲取图见匕首的小心翼翼;紧接着一个长整句,分句句式较为整齐、节奏相近,表现左手与右手的动作是经过精密筹划的、同步进行的、配合得当的;到了荆轲近身刺杀之时,荆轲追秦王躲,又因为临时状况并不在筹划之内,荆轲变得急切,为了配合这种氛围,作者用大量短句,两字一顿、三字一顿,一连串简洁、紧迫的动作描写使语言节奏显得急促,渲染了激烈而紧张的气氛。这一段由静到动,从缓到急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司马迁在《苏武传》中也用了同样的手法来表达氛围的变化: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卫律作为一个变节求荣的利己主义者,根本无法理解苏武的自戕行为,因而“惊”,周围的人也惊,因此用一连串的短句来表示急救过程的惊险、手忙脚乱;等苏武复息过来后,氛围才开始和缓,单于每天派人来问候苏武使用的是长句,表示单于不敢逼迫苏武,双方针锋相对的关系得到和缓。
(2)诗赋中的句式变化
李白诗歌风格浪漫、自由,往往随着心情变化采用变化句式。《将进酒》中以长句兴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节奏低回,时光易逝使诗人心情郁郁不欢,只得以酒消愁;到喝得半酣时,诗人便开始忘却痛苦现实,浸入忘我的境界中,句式也变成三字的短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到句子形式与诗人情感的配合。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也用了相同手法:“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这一连串整齐的四字句式把阿房宫的奢华渲染到极致,紧接着马上以散句长句“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打破美好的外表,揭示奢华享受背后宫女的不幸。
(3)现代文中的句式变化
以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例: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短句、散句、逗号,表现作者因悲痛而造成的语流阻塞与思维阻塞;用交错的长短句对请愿者中弹的细节使用慢镜头进行描摹,把血淋淋的惨剧揭露在读者面前;虽然短句居多,但由于用了大量“但”、“只是”、“而已”、“也”这样的副词配合情景描摹,使节奏语气变得沉重而缓慢,表达了克制的控诉。
三.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组成部分最小化可到标点、用词、句式以及修辞手法,这些细节也正是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所在。在长文章中,标点的变化、句式的变化并不甚明显,但如果教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些变化的交叉点,便抓住了作者情感变化的交叉点,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学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