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018-11-29徐晓艳

文学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素养

徐晓艳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起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善待每位学生

所谓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即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怎样的人、对学生采取怎样的态度等。这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处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正确的学生观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强调学生的整体性,即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支配的附属品,他们和成人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其生命具有完整性。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确定了“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六门课程,主张对学生的德、智、体实现全面教育。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教师更要坚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培养,多给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关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负责。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出发,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所有学校活动中,教师都要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

再次,强调学生的差异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我们的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现实,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为目的,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后,强调学生的发展性。我们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可塑性极强,所以教师应坚持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是会向前发展的,科学、合理地开发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不尽完善,难免偶尔犯错。教师既然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就应该有一双慧眼,坚持辩证地发展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他们改正错误,改进行为。“不管我们的学生是懒散的、自卑的、顽皮的、还是冲动的,我们都应尊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安和不满的权利,尘封起呵斥、鄙夷和漠视,让学生稚嫩的心灵变得健康而饱满!”

现在的学生需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能尊重他们,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能和他们分享喜怒哀乐的朋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正确看待和对待学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能自律、自强而乐于进取的有用人才。

第二、加强师生间的交往,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交往活动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载体,离开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频繁交往,就谈不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机会,加强与学生的交往。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真诚地对待学生,在情感沟通中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和关爱。

沟通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真正的交流,即彼此的思想与感情能有传递和反馈。所以在与单个学生沟通时,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诱导学生开口,让学生愿意对你讲出他内心真正的想法。这主要需要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起良好的师友关系,确保学生在感情上是认可自己的;二是使用一些谈话技巧,如语境的创设、口语句式和语气的转换等,来诱导学生开口。

其次,学生讲了,教师必须耐心、真诚地倾听,听完再说。很多时候,学生的内心可能与我们所看到的外在是相差很大的。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看上去是个比较彪悍的人,别人有事的时候她也喜欢出头抱不平,可是,其实她是一个很脆弱的人,甚至比她以前保护过的人还要脆弱。她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知道我对一个学生的印象也许并不是这个学生的“真正面目”,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我应该先听听他怎么说,而不是凭我所认为的去认定这就是事实。

最后就是“我说”,我主张以闲谈的方式、讨论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所以我所说的“闲谈的方式”,并非真的漫无目的地闲聊乱扯,而是在自然、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袒露心扉,用干净、纯洁的语言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讨论的方式,我觉得尤其适用于与学生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通过讨论,层层剖析,从而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判断,我想这应该会胜于对学生生硬训诫。

第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完善管理方式

人总是有个性的,人的个性总是千差万别的。人的不同个性在人际交往中又常具有吸引力、互补性。因此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发现自己个性的不足、缺憾,往往羡慕别人个性的表现力,去追求自己所没有的,也就是至善至美的个性。所以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做到大公无私、襟怀坦荡、不感情用事、对人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待人诚恳、信任、理解、同情、尊重别人,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学生在与这样的教师的交往过程中受其影响,不断地以此为目标来完善自己的个性。

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好比手持金钥匙的人,要帮助学生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让学生在其间探寻索取,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素养,有一桶充盈、清澈的水,这样才能完成给学生一杯水的艰巨任务。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服,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睿智的谈吐、深邃的见解、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接纳你,并发自内心地想要亲近你。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比专业素养和能力素养更高、更重要的师德素养。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有许多教育家都强调过教师的师德素养的重要性。孔子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教育家陶行知不仅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还要求全校师生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要求大家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修筑人格长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权威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师德对其自身具有激励作用,对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具有重要影响。在学校里,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行为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成长期,因而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和熏陶往往关系到他今后的一生。因此,教师为人师表,必须尽可能地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完美的道德形象。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首创精神,但是教师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只有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方式,实行班级民主管理,以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学生成为思想上相互交流、心灵相通的朋友。实行班级民主管理,是开展班级工作的有力保证,既有助于加强师生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素养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师生讨论改病句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