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理论探微

2018-11-29

文学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性资产阶级

秦 荣

一.普遍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

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从“实体”、“自我意识”、“唯一者”和“类”出发来阐释历史的错误做法,马克思提出要从具体的物质生产出发,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先前一切历史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再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解释历史,而是始终站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从包含着生产、交往与分工的活生生的市民社会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市民社会的理论正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观点,通俗的讲,马克思就是主张我们应该按照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和认识社会与历史。这一理论也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理论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市民社会,我们才能看到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的人、处于一定发展过程的历史的人、从事一定活动的实践的人,正是这样一种历史的思维逻辑与历史的解释原则才真正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其他人的历史思想区分了开来。

其次,从更深一层次讲,马克思在书中所强调的那个市民社会实际上是指那个与上层建筑相对立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出现的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它自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阶段,因此,那种把市民社会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做法是错误的。马克思在这里看到的是整个世界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只是马克思所看到的当下的历史现实罢了。这种作为经济基础的市民社会是针对黑格尔以及黑格尔左派的历史唯心主义而提出来的,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用“绝对精神”、“自我意识”、“唯一者”等精神因素说明历史的错误做法,马克思提出要从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二.特殊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明确了狭义市民社会的诞生时间和内涵,此时的市民社会是特指建立在整个工业生活和商业生活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社会。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同格的、平等的市民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剩余价值规律和阶级斗争成为这一社会的主要特征。

在自然经济时代,共同体是唯一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只能通过共同体来表达。现在随着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不同利益主体的出现,个人之间的利益区别主要由个人的生产能力和体现其个性的经济活动决定,也就是说人的个性体现在个体的个性上。马克思说:“个人生活条件的偶然性,只是随着那个自身是资产阶级产物的阶级出现才出现的。只有个人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斗争才产生和发展了这种偶然性。”不仅如此,在自然经济时代,人的社会关系,不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地缘关系,都是共同体内部直接的人与人的关系,都依靠共同体。在市民社会中,人们之间主要通过商品的交换,通过货币和资本联系起来。而这些中介本质上是人创造出来的关系,但现实中却用物的形态来表示,使人的社会关系彻底物化。人在物质交往中只相信物,不相信人。物成为统治人的手段,人的社会性也体现在物化的社会关系上。对于一直关心人生存状态的马克思来说,当然要否定这一点。他说“: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个人似乎要比先前更自由些,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然而事实上,他们当然更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受到物的力量的统治。”

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矛盾的社会。在市民社会中,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发生了分离。这样,每个人的个性只能由个体来实现,人的社会性只能由代表社会关系整体的国家来实现。这样个人在市民社会中进行经济活动的目标就是实现每个人自己的个性,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家进行经济活动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社会性,即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这两种目标之间又是相互限制、相互制约的。

与古典经济学肯定市民社会的永恒性和自然性不同,马克思要揭示市民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特质就在于,他从理论上严格地区分了这两种性质各异但却确有密切关联的社会概念,并通过这两种社会概念去分析和批判眼前的社会,把市民社会看作是该社会的表面现象,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看作是该社会的深层本质,进而把眼前的社会看作是一个必然的同时又必须予以否定的过渡形态。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性资产阶级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the Walking Dead
“危险的侵略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