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
2018-11-29江苏省沛县实验学校
江苏省沛县实验学校 刘 淑
回顾历史,人类由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不难发现,创造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造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创造教育并不意味着让其发明什么,而是着力培养其创造的意识、怀疑精神、求变的态度、综合选择和灵活变通的能力等创造的品质。这是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尤其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的重要使命。
一、营造民主氛围,助长创造意识
小学生从幼儿起就有着创新的本能和欲望,遇事时总要问个为什么,对玩具也有着破坏——重组欲,但在家中“大人”的教育下,入学前就形成了保持正确、凡是求真的心理。上学后更是唯师至上,课堂上面对问题,心里想的是如何使自己的答案和老师心中想的一致,通过捕捉老师的暗示获得标准答案,把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目标,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和否定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质疑和分析能力。他们脑中充满了“标准答案”的意识,缺乏创新念头,这是影响学生创新的心理障碍。要改变学生“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唯书唯师是从”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想到什么说什么,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提出问题或学生进行读书活动后,可以加上“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想法)”这句话,对低年级孩子可以说:“小朋友,你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表达不清或有异议时,可以用眼神或动作(微微点头)鼓励他说下去。
学生回答完毕,如果不是严谨的科学问题,教师尽量不用“对”“不对”这些固定性的评语评价,因为一个“对”字可以固化学生的“标准答案”意识,“不对”可能会抹杀学生的创新求异精神,这时可以说:“有一定道理,但……”或者干脆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当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时,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的身上,等待裁判,这时说出答案,学生可能会记得非常牢,但不要急着这样做,不妨先让双方派代表进行辩论,或者干脆让学生开吵,让学生在争吵中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总之,教师要营造一种非评价的安全氛围,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创造的心理状态,激发并强化创造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
二、鼓励质疑问题,激励怀疑精神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提出问题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开端,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具有挑战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学时,开始就可以让学生提问,然后自读解疑,如《人类的“老师”》一课,学生会问:“人类的老师是谁呢?它会教人类什么呢?”在精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句质疑,如学习《黄河主人》中“……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这句话,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既然他大胆了,为何又小心呢?不是矛盾了吗?也可以让学生前后联系质疑,如教学《第八次》一课,将课文前后段对比质疑:布鲁斯王子一连打了七次败仗,对抵抗外国侵略军失去了信心,而后来为什么又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抵抗的胜利呢?
课文学完之后要加上最后一个质疑环节:对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和想法?此时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既然……为什么还……?”“如果……会怎样……?”前面两个设问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阅读,最后一步的反问和假设则是学生利用已学会的方法,通过独立的分析、判断,从新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再思考,此时的问题具有批判性和变通性,这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当然,对课文的批判和再创造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在举一反三的质疑训练中强化学生的“怀疑因子”,使学生不迷信常规,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敢于向传统和习惯挑战,张扬自己的个性。
三、重视批判思维,培养评判能力
评判能力是创造的基本品质之一。要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就必须重视批判思维训练,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批判、选优,掌握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创新能力的训练。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同一个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尽量扩大选择范围,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精心探求与寻找最佳答案,让学生体会求异到求同、求佳的过程、由发散到聚拢的学习方法,培养“发散机智”,提高综合选择能力。
培养选择能力中的重要一点是训练批判思维,只有能够准确地批判,才能合理选优。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1)将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即某一学生所持观点或对文章理解不够准确时,引导其反复读书、体会,对自己原有认识准确与否进行判断,陈述判断结果及理由,也可以鼓励全体学生共同来完成这一过程。注意评价的焦点应是:哪儿不够准确,为什么。(2)注意由分散到聚合的中间过程——批判选优的训练。语文课上,如给文章分段、分层,对含义深刻语段的理解,还有一些综合性、概括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这时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展开讨论。
四、寻找内在联系,训练变通技巧
灵活变通能力是创造品质的重要指标,它可以使思维由这一型络转向另一型络,使人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的天地,而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变通的纽带。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揭示联系,培养学生的灵活变通能力。如:把“树、林、槐”等字联系,发现与树木有关的字多带“木”部,认识部首与字意的联系,发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独立识字。再如: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创造性地运用语文语言。这都是新旧联系、灵活运用。另外,还要加强设想联系的训练,让学生由已知设想未知事物。如学习《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学生可能会想到将来生产粮食不需要土壤,也不需要营养液,而用人工克隆,甚至想到珍奇动物、面临灭绝的动物也可以克隆等等。这些看似“异想天开”,但谁也不能否认,这可能就是未来的发明创造。
基于“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一观点,语文教学中结合上述训练,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创造品质,为将来创造性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达到了创造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