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写随笔 培养习作好习惯
2018-11-29浙江省东阳市城东街道堂鹤小学傅晗晶
浙江省东阳市城东街道堂鹤小学 傅晗晶
一、推动的必要性
朱永新在《新教育》一书中提出“五大观点和六大行动”,其中第一个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紧接着就是师生共写随笔。我们的精神发育的进程,就是伴随着读书的进程在前行的,所以要求参加新教育实验的学校中,所有的小学生、中学生、老师在六年内必须阅读完100本书,不读完,不毕业。读书使人有底蕴,读书使人有品位,因此,我们将阅读作为书写随笔的前提,打造随笔成为阅读成果的载体,并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填入“晨颂、午读、暮省”环节,教师可利用学生“午读”时间,布置阅读任务,接着慢慢过渡到写随笔,学生还可在“暮省”环节对自己的随笔做回顾反思及生生交流。各司其职,环环相扣,将“师生共写随笔”实验逐步推进。
二、随笔书写推进过程
1.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在阅读书目中,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类型之一,他们往往对童话故事中的一切产生兴趣并提出疑问。童话题材的阅读也接近各学段学生的共同兴趣,适用年级较多,于是我借此作为阅读切入点比较妥当。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班的“午读”时间就开始系统地接触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人手一本。不仅如此,笔者还要求学生在读童话时进行阅读记录,这是学生阅读收获的载体,也是记录收获的最好方法。
第一堂课,笔者与学生共同阅读了二年级所学的《丑小鸭》,进行逐步引导:(1)找角色,学生们迅速找到了“丑小鸭”“鸭妈妈”“兄弟姐妹”等角色。(2)分清角色主次,学生们对于“丑小鸭”的主角地位一目了然。(3)找情节,找到情节,要摘录感兴趣的句子,在一旁写上体会。(4)理清故事发展,并为以后打基础。(5)揭开道理,写出感受,如:丑小鸭让我很感动,它的经历告诉我,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以上五点结合,指导学生自己整合完成第一次阅读记录。用相同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三到四篇阅读笔记后,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写,在“暮省”环节可以相互分享交流。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童话作品集之一。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都和他的创作背景不可分割,他的作品中,我们处处感到这个时代的灰色和压抑。他巧借童话的“儿童”视角透视现代人的复杂生活,借丰富的创造力,没有进行僵硬的说教,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品,调和了文学中可能存在的“审美”与“道德”之间“非此即彼”的矛盾。他认为上帝把—切引导得尽善尽美,就像“丑小鸭”最后成为“天鹅”的完美蜕变。对学生学习童话、学习写随笔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更能激励他们阅读更多的童话。
2.抓住个体特点,制定相应策略
教师要及时翻阅学生的阅读记录,同时分享自己的阅读记录,了解个体在阅读童话故事时的心理与习惯,观察他们的笔记特征,及时记录个体阅读习惯,并制定相应策略。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女孩子更多的是阅读《冰雪女王》《拇指姑娘》等,记录中大多充满向往与憧憬,“海的女儿不仅美丽,而且聪明善良,值得我们学习。”“拇指姑娘特别勇敢,虽然她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但是她善良乐观,终于苦尽甘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原来,善良的人终会得到好的回报。”有的还用图画丰富自己的记录本,多姿多彩。男生则更多地选择《坚强的锡兵》《打火匣》等,写的感想大多与自己的警察梦、航天梦有关,特别有趣。
每个孩子对同一个童话的解读都不同,这往往与他们的家庭、性格相联系。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制定一套较系统的阅读策略。
3.巧设转折点,拓展阅读范围
童话的阅读自然不是这个实验的全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准阅读发展规律,巧妙设置阅读范围拓展的转折点。一个学期下来,笔者看见班上的孩子都拥有了一本自己创作的《采蜜集》,为之后的写作打下了兴趣基础。
4.回归原点,师生共写随笔
经过整整一学期的阅读基础训练,大家对于阅读笔记有了一套自己的记录系统。新的一学期开始,意味着“师生共写随笔”实验的正式转型启动。我们将此活动取名为“余音”,意为聆听课堂之外的声音,也是实现随笔从班集体到校集体的跨越。
动员会上,我们用袁枚的这首《苔》开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写随笔,敞开心扉,倾诉心声。不仅如此,我校还制定了挑选“校园好声音”计划,每周在各班选取优秀作品,在每天课前供全校聆听。台上是分享者充满自信、情感充沛的好声音;台下是同学们细心聆听、崇拜羡慕的眼神。不论是谁,站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作品,对他们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是对全校同学写随笔的一种激励。
我校不断尝试推进活动,出发点是激励学生爱上写随笔,习惯记录生活点滴,不求文采过人,但求不错过童年时的每一份精彩,让学生找到写随笔的乐趣,不仅愿意写,更要学会听。
三、实验初步成效
“阅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笔”是阅读能力的体现,也是写作水平的展示,更是记录生活点滴的载体。
在第一学期的入门阶段,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自己创作的《采蜜集》,更是对创作的信心。教师收获的不仅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给了自己与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第二学期,同学们更延续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平均每人每周都能达到三篇的数量,随笔的质量也在无形中上涨。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收获会越来越多,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写作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没有写作的训练,想写出漂亮的作文是不可能的。从外部环境来说,现在写作的“规矩”太多,让孩子在没有真正的体验、感受、激情的情况下去写,很难有精彩的东西。因此,用新教育的方法——师生共写随笔要求学生坚持写随笔,用心记录生活和思考,这就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写作能力也会随之提高。